3月2日,39岁的刘小海(以下简称“小海”)在昆明市老年人活动中心,见到了阔别34年的母亲和妹妹。得知找到了失散数十年的儿子,母亲和妹妹专程从普洱景东坐飞机赶到昆明,并带来了小海小时候喜欢吃的腊肠。
小海吃着母亲做的饭菜
1984年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小海出生在景东的一个普通家庭。1989年,小海的母亲受不了丈夫酗酒后不稳定的情绪,选择了离婚。从此,小海的妹妹跟随母亲生活,小海跟随父亲生活。母亲走后,小海常常被酗酒后的父亲打骂。受不了父亲的打骂,小海选择离家出走。这一走,便是34年……
儿时,小海对母亲印象最深的有3次:第一次是父母离婚时;第二次是到外公家,跟母亲住了一晚;第三次是母亲回家收东西,抱了抱他。
1989年的一天,母亲匆匆走进家门,将衣物塞进包里。5岁的小海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母亲,没有哭也没有闹。母亲转过身,看见站在一旁的儿子,她流着泪抱着小海拍了拍他的背,随后拿上行李离开了。那一次,是小海最后一次见母亲。
母亲离开后,小海常被父亲殴打和辱骂。“那时候,我唯一的‘朋友’就是自家养的猪。每次被父亲打,我就会去猪圈里抱着小猪哭。饿了的时候,我会找小猪说说话,转移注意力;冷的时候,就去与小猪相互取暖。”臭气熏天的猪圈和唯一的“朋友”,陪伴小海度过一个个难熬的夜晚。
大概是1990年春节,猪被父亲杀了。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小海下决心离开父亲、离开家。“就算出去流浪,应该也比在这里过得好。”
父母离婚后,小海曾离家出走3次。前两次去了亲戚家,但不是被亲戚送回,就是被父亲带回。小海说,他不敢回家、抗拒回家,因为在家里等待他的,只有父亲冰冷的棍子和那比他脸还大的手掌。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海与父亲到县城看望生病的亲戚,借这次机会,他细心观察着路上的环境和路线。此后,小海离开了家,凭着记忆穿过树林、跨过水沟,走到了县城,并在街头度过离家后的第一晚。
天亮后,他来到车站,看着各种班车进站、出站,从未坐过班车的他,跟着其他人上了车。经过四五次转车,小海来到昆明。他记得,下车的地方是昆明老螺蛳湾,附近还有一座天桥。在车站睡了一晚后,小海想要回家了。“每一辆班车都一样,我找不到回家的那辆……”那一刻,小海意识到,自己找不到家了。
在昆明流浪的3个月,小海以乞讨和捡垃圾为生。“能不能给我点吃的,我好饿。”饿的时候,看到有人拿着食物,他都会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开口乞讨。“车站附近小吃摊很多,我能捡到很多吃的。”在昆明火车站流浪期间,小海认识了一个与他年纪相仿的男孩。两人搭伴,悄悄坐上火车到了四川成都。
到了成都,宽敞的马路和匆匆来往的行人吸引着小海。到了这里,他离家就越来越远了。由于年纪小,小海找不到活计。他开始捡瓶子,“捡得多的时候,一天可以换到四五块钱。”这样的日子不知道过了多久,他认识了一名拉板车的男子,看小海可怜,男子便将他留在身边。半个月后,男子带着一对夫妻回来,女子怀里还抱着一名婴儿。男子告诉小海:“他们会把你送回家,你放心跟他们走。”于是,小海跟随夫妻俩来到了辽宁省鞍山市。
这对夫妻开小卖部,家里有两个女儿,对他也很好。但每次看见夫妻抱着他们的女儿时,小海便有了回家的欲望。在这个家里生活了八九个月后,小海离开了养父母。之后,小海先后被陌生人带到了安徽蚌埠、湖南长沙。他还记得,在长沙遇到了一名女子。“她觉得我可怜,把我带到了福建莆田的一户人家。”小海记得,当时那名女子并没有向那户人家收取任何费用。“这不是我的家。”在福建待了一段时间后,小海再次离家,与一个比自己年龄大的孩子到了河南驻马店。在驻马店,他又被陌生人带到了一户人家,那户人家给他取了名字,也就是现在的“刘小海”。
“每次我都以为会被人带回家,但每次都不是。”小海回忆,驻马店那户人家对他也很好,但他
想回家的念头却越来越强烈。于是,小海又一次离开了养父母,继续流浪。最后一次,小海来到了长沙,靠打零工为生,直到2004年。
通过央视《等着我》栏目,
得知了“宝贝回家”公益组织。
2004年,小海已在外流浪10多年。他想起,小时候父母外出打工时,临走前都会告诉他:“我们要上昆明打工。”凭着这一点信息,小海认为,昆明是离他家最近的地方。
到了昆明,小海当过洗车工,卖过衣服、摆过摊。在昆明生活的20年里,小海结交了不少朋友,偶尔在春节时,会跟朋友回家过年。去的次数多了,小海更想家了。得知小海想回家,朋友们也会积极帮助小海搜集信息。小海不识字,便通过听获取信息。拉车时,会特意听客人的口音,如果相似,会问对方的家乡是否有水电站、水库,是否会把芭蕉塞到肉肠里等信息。一旦问到与自己记忆里相似的地方,他便会立即赶到当地寻找父母。几年下来,他走遍了整个云南。
2005年,小海靠打零工有了一点积蓄,与伙伴在昆明火车站附近开了一家洋芋店,并遇到了现在的妻子王玉兰。王玉兰的出现,让他有了家的温暖。“刚谈恋爱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我。”知道小海的身世后,王玉兰对小海更多的是心疼。“她的爱让我感到被珍视、被关怀,让我在陌生的城市中找到了归属感。”
2015年,小海通过央视《等着我》栏目,得知了“宝贝回家”公益组织。他请会用电脑的朋友登录网站,录入自己的寻亲信息。很快,有志愿者联系上了小海,帮助他进行了DNA采血入库。由于在昆明没有户口,小海与王玉兰一直没有领结婚证,儿女出生后也没能落户。2018年,“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帮助他解决了户口,小海与妻子这才领了结婚证,孩子也有了户籍和学籍。如今,小海的儿子已16岁,女儿上初一,一家四口居住在昆明官渡区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出租屋内。
刘小海和儿女的合照
从2015年到2024年,云南近400名志愿者参与过小海的寻亲工作,地点涉及云南、江西等地。
因小海离家时年龄太小,记忆有些混乱,志愿者们通过梳理,提炼出了几个比较有参考价值的信息:父亲叫师振强(音),喜欢喝酒,母亲带着妹妹离开家;家乡种有烤烟、橡胶树,以及恾果树和柚子树;有一种食物,是把猪血与半干萝卜条混合在一起装进猪肠里,还有一种做法是把芭蕉芯剁碎,与豆腐混合装进猪肠里;办喜事时,会吹一种类似长号的乐器;家在一个叫大麦地(音)的地方,县城有水库,有个叫十字街(音)的地名,还有个叫芭蕉林的地方;村子特别小,包括自家在内总共才3户。
根据整理出来的信息,志愿者走访排查了大理、昆明、德宏、昭通、香格里拉、临沧以及江西上饶等地。在志愿者群里,经常能看到志愿者们一次次围绕小海展开分析讨论。“小海是云南所有志愿者的痛。”志愿者与光同尘(网名)告诉记者,多年来,志愿者们从未停止过寻找,甚至到过景东,但最终都无果。“我们知道他是云南人,但却找不到他的家,这就是我们的痛。”
今年1月,志愿者忠任(网名)通过卫星地图,找到景东有几个名叫“麦地”的地方,与小海记忆里的环境十分相似。通过两轮排查,志愿者们找到了疑似小海母亲的女子李恒琼。1月23日,两人DNA比对成功。通过了解,刘小海本名施林学,云南普洱景东人,其父亲已于多年前去世。3月1日,小海的母亲、妹妹、妹夫等人从老家赶到了昆明,在志愿者的安排下住进了酒店。
3月2日,李恒琼特意穿上了准备好的红外套,小海的妹妹提着母亲提前一天做好的饭菜,其中有小海儿时喜欢吃的腊肠。在昆明市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待时,李恒琼不停地用手挠着膝盖,脸上露出紧张又激动的神情。“我对不起儿子,如果我不离婚,他就不会离家。”李恒琼不停地自责着。
见到儿子,李恒琼开心地笑了
上午9点50分,母亲终于见到了阔别30多年的儿子。两人哭着抱在一起,母亲紧紧抓住小海,生怕儿子会再次离开。经历了种种磨难的小海从没哭过,这一刻却在母亲的怀里哭得像个孩子。这一幕,也看哭了所有在场的志愿者和寻亲家长。
心情平复后,小海与母亲走向舞台,介绍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在台上,小海一家四口与母亲、妹妹的手紧紧拉在一起,从未放开过。这一刻,他们感受到了久违的团聚和家庭的温暖。他们的笑容和泪水交织在一起,成为了这平凡的一天里最美好的回忆。小海向母亲许诺:“妈妈,以后有我在。”
到场见证这一幕的,除了“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媒体,还有一群特别的嘉宾,他们有的是为了寻找孩子,数十年从未回过家的家长,有的是30年跑遍全中国寻找孩子的父母,还有3月3日即将启程到福建寻子的父亲、有只想知道自己的孩子现在过得好不好的妈妈……
他们,都在等待着与亲人相聚的那一天。
“宝贝回家”云南志愿者群成立14年
寻人成功案例1306例
“宝贝回家”网站于2007在吉林省通化市民政部门注册成立,是全国唯一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民间志愿者公益组织。2007年,张宝艳、秦艳友夫妇自费创建“宝贝回家寻子网”,2010年成立宝贝回家慈善基金。
目前,“宝贝回家”网站共分为家寻宝贝、宝贝寻家、烈士寻根、其他寻人、海外寻人、流浪乞讨六大板块,登记志愿者396284人,发布寻亲帖2632576帖,成功案例11724例。
“宝贝回家”云南志愿者群成立于2010年1月28日,目前有志愿者1581人。分为家寻工作组、寻家工作组、其他寻人工作组、烈士寻根工作组、海外寻人、线索组、新媒体工作组、编辑组8个小组。截至2023年12月,云南成功案例1306例,其中2023年105例。
“宝贝回家”全国唯一接待QQ群号:1840533。
服务时间:志愿者全年无休,全天24小时工作,接待群每天23:00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