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
lolapola
” 发现生活中的一万种可能:)
过去这一年,从上海搬到了地球另一端的柏林生活,吃了不少苦,但更多的是成长和收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大概是学会了与自己和解,学会了认清自己也是一个有极限的普通人,曾经的我是多么的要强,多么的完美主义,而现在,做好每一件手头的事,珍惜每一个当下的时刻,想想,还真是比以前开心了不少呢。。
也一直在坚持践行
极简主义(minimalism)
生活,获益颇多。
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
逆向而行,需要的是勇气,更是坚持。
戳👇往期分享:
极简主义自媒体博主包里有什么?| 翻包记 What's in My Bag
欧美达人口中的minimalism到底是什么?教你如何断舍离 & 活得更轻松
下面我就想分享一下我对极简主义的一些实用建议。
并不是说物欲不好,相反的,欲望才是人类前进的根本动力,试想一个没有欲望的人,活着好像也没什么盼头了。
但是过多的物欲,真的会让人不开心。很多时候负面的情绪都来源于能力不能匹配现在越来越多的物欲吧。
我的理念是:
轻松愉快允许自己买贵一些的好物,但同时要少买,要告诉自己,我值得拥有;
觉得买来的东西不好就卖掉送掉或丢掉、坏了就扔掉,告诉自己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平凡的人肯定会买错东西和弄坏东西的嘛。
比如说去年年底的时候,给厨房用具做了一次彻底的消费升级,本来用的是刚搬来柏林随便买的便宜的宜家产品,全部升级成了WMF,双立人,菲仕乐,事实证明一分价钱一分货,真的会好用不少呢。而且一套好用的厨具,也让我更有在家做菜的动力,反倒是省了不少下馆子的钱。
接受自己不是万能的
,不可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曾经的我经常会很沮丧,因为作为一个博主,感觉拍出来的照片没有ins的网红那么美啦,晒出来的东西不够高级啦。但是后来意识到,我就是我,我展示在社交媒体上的,是真实的自己,我只需要和自己比较。
于是内心就无比轻松了。
现在网络上经常流行要做一个斜杠青年,我认为大可不必,
能在垂直领域做到极致,已经非常不错
。
现在中国社会专门喜欢打鸡血,如果xx岁不拥有xxxx就是loser,很容易引发焦虑、抑郁之类的问题。
其实更好的做法是,
做好时间管理、安排好工作和生活,在繁忙中给自己留白
,去发呆、做瑜伽、打盹、无所事事。
我就比较喜欢早晨起来的时候,关掉所有的电子设备,一个小时不受打扰的做自己的事情,然后神清气爽地开始全新的一天。
另外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
《自控力》
这本书,提高专注力。
我是一个极度外向的人,但并不代表我不需要与自己独处的私人时间。很多人在微博上问我要如何成为外向的社交型人格,其实大可不必啊。
在社交前,我们首先要学会接受自己,不是么?
少社交是对敏感者的保护,
认真甄别,真诚结交,有几位好友知己,足矣
。
极简包裹、照片和游记。以前,很希望跟别人一样在旅行中有多变造型的照片,所以每次会带很多衣服。但其实我喜欢景色和体验多于拍照,也没必要拖一个巨大的拉杆箱每天换一套look。4月底的时候背着一只冲锋包,玩转了南美22天,连我的男性友人都开玩笑说,他们带的东西比我更多。
3月的苏格兰之行,全程冲锋衣冲锋包,只看风景不看人。
游记戳👉
旅行 | 遥远的北方,有一片自由又浪漫的土地【苏格兰两城六天getaway】
轻装上路,拍少量照片留作纪念和游记所用,然后就专心欣赏风景和体验旅程了。
2018.04 秘鲁库斯科
分清楚旅行和度假的区别,旅行其实还是蛮辛苦的,尽量想多看一些地方多找一些体验,其实根本没空购物,也没预算住豪华酒店,于是我在旅行途中一直都是住青旅大通铺,除了磁铁和当地特色手工艺品之外也从来不过度消费,这样既增加了体验,又不会给行囊增加额外的负担,更不会买一大堆东西回来置之高阁,整个人轻松地很。
在库斯科San Pedro集市买的当地手工小背包,特别实用,放在大包里也丝毫不占地方。
我很喜欢的一位YouTube博主Jenny Mustard的博客次标题我非常喜欢——
maximal life for the minimalist
,最简生活,最大收获。我不把极简生活当做对失去或者剥夺,而是一种对纷扰生活的过滤与净化。因为不管别人说什么,其实与自己和解才是生活持续的主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