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21世纪的现代社会,我们仿佛乘坐着一列高速列车,穿梭在信息的海洋和科技的高楼大厦之间。
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不断推进,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感受到疲惫和无力感,一种名为“倦怠”的情绪开始在社会中蔓延,它像是一种隐形的流行病,悄然侵袭人们的心灵。
韩炳哲的
《倦怠社会》
一书,便是对这一现象的深刻剖析和反思。
他以锐利的笔触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包括抑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
因此,一切免疫学式的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韩炳哲的论述最终以一个社会愿景结束,他有意赋予了一个含有歧义的名称“
倦怠社会
”。
韩炳哲在书中如此回应倦怠社会中的典型特征——
自我剥削
:
自我剥削比他者剥削更有效率,由于前者伴随着一种自由的感觉。看似矛盾的是,过劳症的最初症状是一种极度狂喜。患者无比兴奋地投入工作之中,直至最终崩溃。
韩炳哲,德国新生代思想家。
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
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
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
在高失业率的当下, 996的工作时长、高压的绩效,换来的却是抑郁症高发的“风险社会”,那我们的付出还有价值吗?中国年轻人对自我价值与工作关系的反思,也因此促成《倦怠社会》这本书在中国的畅销。
而作品火爆的韩炳哲,面对大众,却极少露面,网络上也极少他的采访和个人信息,除了这次——他以自述的方式在一部
纪录片《倦怠社会》
(导演:伊莎贝拉·格雷泽,2015年,61mins)里出现。
纪录片《倦怠社会》海报
《倦怠社会》以韩炳哲的旁白为第一视角,呈现他在家乡韩国首尔,和德国柏林的漫步与叙述。这部影片曾获得众多奖项,让生活隐居的哲学家变得可感知,并引发我们想要如何生活的思考。
《倦怠社会》纪录片导演伊莎贝拉·格雷泽(Isabella Gresser)作为一名视觉艺术家生活在柏林。她曾跟随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并在柏林艺术大学等地学习。
她的多层次视频作品,探索模拟和数字世界之间的差异,包括现成物品、绘画和照片,以及文学素材。
这位电影制作人花了两年多时间制作《倦怠社会》这部电影,包括编写、导演、摄像、音响、灯光、音乐、编辑、绘画和动画。其结果是实现了对当代哲学家韩炳哲迷人的知识世界的充分电影化。
3月24日,
中信出版集团
与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
合作,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韩炳哲的纪录片《倦怠社会》映后谈。
纪录片播放后,我们邀请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戴锦华
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李洋
,由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
黄竞欧
主持,共同探讨韩炳哲的作品,照察当今社会情状和人类心灵,洞穿数字媒体时代的群体狂欢和孤独个体镜像。
导演|
伊莎贝拉·格雷泽
主演|
韩炳哲/朴赞郁
语言|
韩语/德语
类型|
纪录片
片长|
大约61分钟
李 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副院长
校内票价
:
20、30元
(凭北京大学校园卡购买)
校外票价
:
40、60元
温馨提示:
1.学校现在实行预约入校,讲堂任何活动票无法作为入校凭证,校外人员请通过北京大学公众号自行预约,无法预约的校外人员请不要购票。
2.校友可凭校友卡入校,所携家属请提前通过“参观北大”微信小程序进行入校预约。
3.票品具有特殊的文化服务时效性、稀缺性等特征,购票后不支持退换。
4.活动前30分钟开始检票,凭票、扫码均可入场,对号入座。
5.选择扫码验票入场的观众,请提前将验票二维码截屏保存,以免造成入口拥堵。二维码使用一次即自动失效,请妥善保管。
6.扫码验票入场后如需换取纸质票,请于活动结束后5日内凭订单记录至讲堂售票窗口人工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