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米修斯给了人类火种,它既温暖炫目,又危机四伏。
亚马逊和阿里也给无人零售点了一把火,这把火带来的是希望还是毁灭呢?
市场火热
去年12月亚马逊推出线下无人售货便利店——Amazon Go,顾客选好自己想要的商品后就可以直接离开,无需排队结账。无独有偶,不久前阿里也在“造物节”上推出了无人超市“淘咖啡”,用RFID和生物识别相结合的方案替代人类收银员。一时间,无人零售概念风头无两。
无人零售究竟火到了什么程度呢?
● 今年6月份,深兰科技和娃哈哈签订了3年10万台,10年百万台TakeGo无人值守智能门店的协议。
● 7月1日,F5未来商店完成了3000万元A+轮融资。
● 7月3日,缤果盒子宣布完成超1亿元A轮融资。
此外,罗森、7-11、小e微店和便利蜂等新老便利店品牌也纷纷布局无人零售。
或者如缤果盒子创始人兼CEO陈子林所说,“我们负责招商的同事一天要接300多个电话……以至于电话打到我这里,我只好冒充自己的秘书”。谈到无人零售如此火爆的原因时,陈子林坦言“要感谢亚马逊和阿里巴巴,Amazon Go和淘咖啡让资本方和消费者觉得我们做缤果盒子不是傻子,无人零售很快就能实现”。
惹来争议
无人零售火热之际,市场却冷不防被“灼痛”了一下。
日前有媒体报道,由于持续高温天气,位于上海的无人便利店“缤果盒子”被迫关门谢客进行空调改进。据称,一些顾客抱怨“缤果盒子”无人便利店里的蛋糕和巧克力都被高温烤化了。于是唱衰声不绝于耳。
凡事都得讲个有理有据,盲目看好和一味唱衰都是非理性的。
随着AI技术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零售巨头亚马逊和阿里进行前瞻性研究,试验性地推出Amazon Go和淘咖啡无人超市是很合理的。但倘若外界就此判断无人零售业态即将成熟落地,理由显然不够充分。
要知道,亚马逊不计成本搭建起来的Amazon Go至今仍未对外开放,因为它无法应对超过20个人同时购物的场景。与主打机器视觉的Amazon Go相比,采用RFID和生物识别相结合方案的阿里要保守得多,但即便如此,淘咖啡无法准确识别人脸的情况仍时有发生。这意味着无论Amazon Go还是淘咖啡都不具备实际应用的价值。
那么缤果盒子“关停事件”是否说明无人便利店这条路走不通呢?显然不是。你不能因为被烫了一下,就说火是个坏东西。
还原事实
先来还原一下事实。缤果盒子创始人陈子林向雷锋网介绍,便利店关门整改确有其事。原因是设计盒子时没有考虑到频繁开关门对保温性造成的影响,空调匹数不足。加上这几天上海持续高温,盒子周围没有任何遮挡,空调即使超负荷运载也无法维持室内温度,缤果盒子这才变成了“烤炉”。
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换一个更高匹数的空调就可以解决,产生的成本对于盒子整体造价的影响也不会特别大。因此,即使缤果盒子这条路走不通,也绝不是因为设计缺陷或技术原因,而是因为市场需求不够大,或者商业模式存在问题。
止损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缤果盒子使用的RFID方案已经很成熟了,其最大的挑战在于止损。因为RFID标签容易损毁,射频信号也容易被屏蔽,如果消费者不主动配合,轻松就能避开监控系统。缤果盒子自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选择率先在高档小区布点,用高进入门槛先剔除掉部分质量不高的消费者。
另外,缤果盒子里的商品单价并不高,客单价低的7块多,高的20多。加上追踪起来很容易,偷盗成本高,止损并不是大问题。
但如果要将缤果盒子推广到商场和闹市等开放空间,困难则大得多。陈子林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他表示要推广到开放空间首先要解决身份验证问题,否则流浪汉、醉酒者都可能进入缤果盒子。但如果消费者买东西之前还要刷身份证,用户体验将非常糟糕。陈子林直言,开放空间下的无人便利店至少还要两年才能实现。
缤果盒子的策略是先在高档小区布局,建立品牌认知,培养消费习惯。
成本问题
市场需求方面,在店铺租金和人力成本日益高涨的今天,利润原本就很微薄的零售行业对压缩成本的需求无疑是迫切的。而缤果盒子宣传的一大卖点正是成本低廉——日销300元即可维持盈亏平衡,十个月就能实现盈利。
缤果盒子本质上是一个移动的封闭空间,把它拉到公用空间(小区或者路边),它就成了商业网点。得益于商业地产与公共区域租金的差价,这种空间占用成本几乎是为零的。但可以预见,未来随着类似的便利店增加,监管必将接踵而至。目前,缤果盒子主要是通过与物业合作的方式进驻高端小区,虽然具体合作方式仍然保密,但成本必然是存在的。
缤果盒子的另一大成本优势在于,它是可移动的,试错成本较低。如果在这个地方生意不好,大可以换个地方重新开始。
再看看无人便利店最关注的人力成本。缤果盒子用RFID方案取代了人类收银员,RFID方案本身不贵,但要求每个商品上都带有RFID标签,这无异于将系统成本转嫁到了商品之上。不过陈子林表示,缤果盒子的RFID方案是经过低成本优化的,标签成本只占销售额的5%左右。
无人便利店虽然取消了人类收银员,但仍然需要人力补货和维护。据陈子林介绍,缤果盒子目前是一天一补,一个补货员可以完成20家店的补货。不过有一个前提,就是盒子必须足够密集,无需补货员长途奔波。缤果盒子目前的分布密度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水平(目前落地的共有10家,8家位于中山,2家位于上海)。而且这还带出了一个疑问,市场上真的需要这么密集的盒子吗?
市场需求
陈子林认为,缤果盒子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零售业态,日销额为300-2000元,介于传统无人售卖机(日销额1-100元)和夫妻店(日销额2000-3000元)之间。这片市场几乎是空白的,空间很大,而且没有竞争对手。
但市场空间到底有多大,陈子林也无法给出一个数字。他表示,缤果盒子是一家创业公司,不可能花大力气去做市场调研。
这的确是创业公司跟巨头企业之间的差别。陈子林坦言,缤果盒子的技术壁垒并不高,别的企业很容易就可以复制。巨头在供应链整合和数据采集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可以深思熟虑,待时机成熟之后再收割市场。而创业公司只能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否则就只能错失良机。
用户体验
对于当前火热的图像识别技术,陈子林表示,技术不是用来炫技而是保证用户体验的。
他指出,Amazon Go是亚马逊为了解决大型商超的排队问题而推出的方案,对于便利店并不适用。Amazon Go的体验很未来,赋予了消费者“拿了就走”的极度自由,但其扣款方式“就像直接从我裤兜里掏钱,让人不是很舒服”。
而成熟的RFID技术可以帮助缤果盒子快速搭建起后端支撑系统,并迅速起步,去验证这套体系是否合适,去测试一些想象不到的风险。
天若科技CEO陈维龙也曾向雷锋网表示,零售业是充分竞争且较透明的行业,尤其是超市。用户真正关心的还是价格、质量以及空间和时间上的便利性,例如商品离家的远近,购物所花费的时间。解决排队问题只是解决了便利性中的一环,无需过分夸大其作用。
在陈子林看来,新零售概念有两大要义:第一是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第二是降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将消费者需要或者可能需要的商品,提前放到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他认为盒子就是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是小区的“智能云冰箱”。
技术迭代
陈子林认为,图像识别或者说商品识别只是无人零售这个新兴行业最前置的环节,不代表整个无人便利店的技术体系。缤果盒子目前正在摸索的是无人便利店后端的管理模式,即“高效地进行突破,精准定位到个体”。
虽然如此,缤果盒子在新技术上还是有所布局。
陈子林向雷锋网介绍,缤果盒子目前正在做图像识别技术方面的研究,也参考了第三方图像识别方案。早在今年年初,缤果盒子就和业界专业的图像识别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试图通过各种方式验证,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
此外,缤果盒子也与欧尚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在他们的帮助下建设供应链。
关于未来
7月3日,缤果盒子宣布刚刚获得了超过1亿元的融资。拿到钱之后准备怎么花呢?
陈子林表示,缤果盒子的下一步目标就是尽可能多地铺设店铺。据介绍,八月份缤果将有200个盒子在华南的几个主要城市落地,一年内计划铺设5000个店铺。目前,缤果正在加紧和工厂合作生产盒子,计划产能700个/月。
虽然接受采访时陈子林一再表示,团队开始做缤果盒子的时候就已经想得很清楚,将来要做些什么,哪些才是重要的。但显然有些问题他自己也没有答案,比如市场空间有多大?成熟的盒子形态是怎样的?(首个缤果盒子落地至今不到一年,就已经迭代到了5.0版本。)
陈子林说道,如果一定要说缤果盒子有什么优势,那就是出发的比较早。
在竞争对手出现之前,可以最大限度利用新兴市场带来的红利。在小步快跑中快速升级迭代,建立起品牌知名度。趁着风起时先飞上天,再慢慢进化出翅膀。
但问题是,这阵风到底能吹多久呢?
CCF-GAIR 2017 已经圆满结束,点击阅读原文,回顾大会精彩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