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百丽经常与安踏被同时提及。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在一次次并购中,扩展了自己的集团版图。
发展最初,百丽想要把池子做大的势头已经显现。最早,百丽还只是美丽宝品牌的代工厂和合作伙伴,后来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拓,百丽把握住了市场趋势,实现超越,2008年,在已经收购了其重要品牌天美意(Teenmix)五年后,百丽提出,以15亿的价格全面收购美丽宝。
此外,百丽的收购动作一直不断:
2017年百丽收购了Initlal服饰业务控股股权;
2018年收购了73hours鞋履业务控股股权;
2019年-2021年取得在中国代理Champion服饰及配饰的权利,此后又相继获得Champion品牌在鞋履及配饰的商标使用权;
2023年完成潮流鞋履品牌OGR的收购;
……
鞋类业务,依然是百丽的核心。
百丽时尚旗下品牌矩阵 / 图源:百丽招股书
同时,
“百丽系”的池子比想象得还要庞大
。期间,百丽还获得了Champion、CAT、SLY的中国独家代理权。
今年8月初,据媒体报道,百丽还完成了美国运动品牌Allbirds中国区独家经营权的接手。
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鞋王”买了个一个“硅谷老人鞋”。
Allbirds是创立于硅谷的明星公司,品牌主打轻盈和环保的理念,但是,这个品牌在中国市场一直未能火起来。外界认为,百丽选择接手Allbirds,或和其希望复活该品牌,并且找到新的运动零售增长点有关。
百丽在户外运动领域一直希望有所动作。2021年,它投资了女性运动品牌MAIA ACTIVE,根据报道,其也曾有收购该品牌的意愿,但最后安踏完成了最终的收购,百丽未能如愿。
其实,
在品牌收购的道路上,百丽盘活和运营品牌都有一定的能力。
譬如,73hours是专注轻奢级别的女鞋。当时,它定位城市高端女性的印象深入人心,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好先生》里都出现了这个品牌。
百丽旗下高端女鞋品牌73hours曾多次出现在电视剧《好先生》里 / 图源:微博@高跟73小时
2018年,百丽时尚收购了高端女鞋品牌73hours,拓展了其在轻奢线上的空缺。而且,不同于此前收购后将品牌纳入统一的经营模式,百丽对73Hours采取了保持品牌独立运营的方式,并借助百丽的渠道、供应链等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拓展。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底,73Hours的收入较2022年同期同比增长近60%,与此同时,这一年的“双十一”,73Hours的中国线上销售额几乎实现了翻一番。
与之类似的,Champion在百丽的运营之下也实现了门店数量的增长。2023年底,百丽新设了将近100家Champion门店,其产品供应和设计也更加多元。
2024年,百丽时尚集团旗下共经营19个核心品牌,由12个自有品牌和7个合作品牌(包括授权经营品牌及代理品牌)组成。招股书里,百丽写道:品牌成长平台为差异化的多元时尚品牌组合赋能,以迎合广泛消费者群体的需求。
不过,
不管是百丽旗下的Belle,还是Tata、STACCATO等品牌,都存在着产品重合度高、市场定位相似甚至重叠等问题,以至于不少淘宝买家会吐槽说道,这些牌子的款式都没有相差多少,只是材质有略微差异。
百丽在资本市场的道路,走得并不顺畅。
早在2007年,彼时的百丽国际已经登陆港交所。那一年,它成绩斐然,坐稳了“中国最大的女鞋零售商”的椅子。到了2013年,其市值一度突破1500亿港元。
但是,
在电商的冲击下,百丽尽显疲态
。它没有乘上互联网的东风,线上流量玩不转,线下的门店租金高昂,两方承压之下,整体业绩不断下滑。
百丽时尚线上线下业务占比/ 图源:百丽招股书
从2014年底到私有化退市前,百丽国际鞋类业务同店销售额连续13个季度负增长,门店数量也在下滑,和此前的巅峰时期相比,门店减少的数量达到7000家。
一份公开的资料显示,当时百丽的创始人邓耀提到了公司存在的种种困境,包括“渠道战略调整不够到位,新型营销方式有所缺失”,以及“在核心鞋类业务中,也出现了品牌形象老化、产品更新周期过长、设计感不足、性价比降低等诸多问题”。
无奈之下,百丽的选择并不多。
2017年,在股价表现每况愈下的情况下,百丽最终以私有化退市收场。
当年,以531亿港元被正式私有化,百丽创下港交所史上规模最大的私有化交易记录,其创始人邓耀和CEO盛百椒将股份全部变现,分别套现110.3亿港元和31.77亿港元。
65岁的百丽国际CEO盛百椒将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百丽转型没有成功,责任全在自己。
85岁的邓耀因年事已高选择了离场,盛百椒选择继续留在公司做CEO,由于没有参与私有化,转身成为企业的一名“高级打工仔”。
此后,以高瓴资本、鼎晖投资以及由百丽国际管理层组成的智者创业正式入场。
资本化的运作下,百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举措,包括数字化转型、数据整合、渠道整合等等,也由此开发出了上述颇具特色的“订补迭模式”,百丽变得更贴近市场,商业版图也在不断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