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袁小懒
努力做个不焦虑、不纠结的人。公众号:青于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厦门日报  ·  最新!放宽至70岁 ·  昨天  
厦门日报  ·  热搜第一!多名女演员自曝曾被他侵害 ·  2 天前  
历史与秩序  ·  150年前的厦门鼓浪屿风物 ·  3 天前  
历史与秩序  ·  150年前的厦门鼓浪屿风物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袁小懒

柳永:喝最浓的酒,交最真的心,请不要叫我浪子

袁小懒  · 简书  ·  · 2018-02-13 18:08

正文

过尽千帆,痴心不改,这才是柳三变。


柳永,原名三变,家中第七子。父亲和兄长几乎都进士及第、随后当上国家公务员,妥妥的铁饭碗之家。

柳老爷因为六子皆入仕,很被乡里推崇。可以说,在乡里乡亲眼中,柳老爷的六个儿子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就是这样一个重视儒学传统的仕宦之家,怎么就出了三变这棵“歪苗”了呢?

讲道理,三变从小也是听话的乖孩子。因为宋代士子的出路比唐代广阔,社会待遇也更丰厚,考中进士就可以直接做官,不用再参加乱七八糟的面试,科考政策也比唐代宽松了不少。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能写进文学史的宋代文学家,几乎都是进士出身。

当然,三变也是。只是过程比较曲折。

二十二岁在故乡结婚,正如在《斗百花》中如是说: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

二十九岁过乡试,估计期间也不是很顺利。过了乡试的三变,就要去京都应试了。

他以一首《鹊桥仙》记录了与妻子分别的心情。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此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这是《乐章集》中仅有的全篇都在写离别的一首词,三变在这里说“易分难聚”,倒成了一句谶语—— 此次别离,再无相聚。

接着说考试的事儿。

据相关史料记载:北宋天僖三年(1019),宋王朝开科取士,录取进士140人,诸科154人。三变去参加了,陪跑了。仁宗天圣二年(1024)开科,录取进士200人,诸科354人。三变也参加了,再次陪跑。

之所以把这些数据抠出来,是为了表示宋代的科考确实比唐代宽松挺多了,感兴趣的亲们可以看看我之前扒的杜甫,杜大师当年考试才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防不住有人作妖。(详情见 杜甫篇

宋初开科取士还没有定制,到了仁宗时,才大举利用科考选拔人才,后来确定三年一次开科取士。

按理说三变刚好赶上好政策。

言归正传,屡试不中,三变流落京华。

三变对于考试的事情是很自信的,没想到连开两局都出师不利。

好气。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找春风十里(“春风十里”这里用它的指代义,你懂得。)的姐姐们玩去,顺便给姐姐们填些词。

其中就有一首《鹤冲天》,里面有两句是这样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不知是三变太火,还是京华文化圈太小,反正这两句词传到皇帝耳中了。

三年后,仁宗天圣五年,再次举行考试,三变去了。事不过三,三变这次考上了。

然而,仁宗却不乐意了。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差点就得到稳定工作的三变,一夜回到解放前。

那时的三变,很年轻,对正统那一套很叛逆,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无业游民三变在京都开始了浪漫的生活: 把酒听歌,量金买笑。

时间久了,这种日子是维持不住的。三变在外浪,可比不上太白,太白家里有钱且让他挥霍。(详情见 李白篇

三变就不行了。毕竟,父亲、兄长做的官都不是很大。况且,士大夫对于三变的所作所为很抵触,就算不反对,至少也不会支持。

家里没有经济上的支持,三变自有办法——靠才华吃饭。

这些文化圈都是相通的,三变很快找到教坊,成了一名歌词作者。

教坊是掌管朝廷俗乐的机构,朝廷有需要的时候,教坊艺人要去表演。

宋仁宗还令教坊为新曲谱词,以备演唱。所以教坊乐工得到民间流行的新调,就去找三变谱词——那可是专门奉旨填词的柳三变。

至今我们可以看到流传下来的《乐章集》中有不少歌颂朝廷、粉饰太平的作品。通过谱词,三变得到报酬,以便继续花天酒地的日子。

除了为宫廷作词,三变更喜欢给民间歌妓作词。

三变成了网红,不仅如此,凡他评点过的姐姐也会成为网红,身价迅速飙升十倍。姐姐们也很喜欢三变,还会时不时地给三变发红包。

三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浪子”。

其实,这些姐姐的日子过得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光鲜,她们有寻常女子没有的权利,比如,能和长得好看的小哥哥一起玩耍。但是,拥有“特权”的代价是一生不得自由。

歌妓与犯罪籍没入官的奴婢等一些人一样属于“贱民”,且人身自由受法律约束。他们要想得到自由,需要主人松口以及一层一层的官员审批,大多数人是没有这样的“幸运”的。

歌妓比奴婢穿得华丽些,却没有高贵到哪里去。

过得不错的,在于少数;重归自由的,更是少之又少。

三变与姐姐们接触多了,便逐渐理解了她们。不把她们当“商品”,也不把她们视为“贱民”,开始尊重她们,并为她们填新词。因此得到姐姐们的友谊,甚至爱情。

其实,这失意文人,和歌妓又有什么两样呢?谁又能瞧不上谁呢?

正如被无数人激赏的那首《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他没有用代言的方式,让相思离别的苦闷从女子口中说出,直接就从男子立场抒发心绪。

已过不惑之年的三变,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决定漫游江南。与歌妓姐姐分别,三变心中难过。

有人说这是《乐章集》压卷之作,当然,这是后人给他的评价。

在当时公然以“才子身份”作“艳曲”,其实很不受主流文化圈的接受。

他的这股叛逆,也是导致他后半生不得志的重要原因。

也许他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意识要叛逆到底,他只是真性情而已。

凭着这股真性情,他对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有独到的感受。

六年漫游江南,并没有找到改变命运的契机,却在作词水平上又上一层楼。直接成了一线词作者。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他不知道,这一时期,一出手,就写下了千古名篇。比如《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本是歌颂升平之作,却让无数后人来到西湖深感“眼前有景道不得”。

过尽千帆,依然丝毫没有谄媚语,这就是柳三变。

又比如《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这是王国维给三变点了个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