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分享设计干货,每天早上6:30为你准时送上一份设计早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这件大牌御寒神器,现在不买冬天一定买不到! ·  2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在一次次失败中寻找平衡,这就是垒石艺术的魅力 ·  4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修了30年导弹,他成了最炸的脱口秀演员 ·  4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妈妈,前面有怪物!”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巨匠陨落】文坛“璀璨五彩笔”,他是人生中一本读不尽的书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公众号  · 创意  · 2017-12-15 06:27

正文

据台湾媒体报道,著名诗人余光中12月14日因病去世,享年90岁。少年不知愁滋味,再读已是泪沾襟。余先生,愿您一路走好。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首《乡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回忆起当时创作的情景,余先生说,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而且“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手书《乡愁》


光中先生一生漂泊,从南京到重庆,从大陆到台湾,后又于美国求学,于香港任教,最后停泊于台湾。或许是这样的人生经历,让他的诗文大多离不开“乡愁”、“孤独”、“死亡”等主题。


江苏文艺出版社 赛非:

读他的诗,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入骨的苍凉与顽强。“童年的天空啊,看不见风筝,看到的是轰炸机。”战火中一路逃难的童年,是“乡愁”萌发的最初土壤。


余光中出生于1928年的南京,9年后因南京沦陷,母亲用扁担挑着他逃离了故乡,辗转常州,最后落脚重庆。后来,他一心想逃离这个封闭的世界,大学时考取了金陵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外文系,因为母亲的挽留,而选择留在南京。


而世事难料,本以为安定下来的他,却又因战争,不得不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这一年他22岁,进入台湾大学后继续读外文。

1951年余光中和双亲在台北

后来,余光中去美国进修,在爱荷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这段时期,他翻译了《梵高传》《老人与海》,出版了诗集《钟乳石》。此后,余光中前往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从外文系转到了中文系当老师,可见他对中国文化相当重视。

1958年余光中留美期间


当后来问及余光中先生最喜欢哪个地方时,他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虽然我在美国也生活过,但我一点也不喜欢美国。最喜欢的还是大陆母亲。我的妻子是江苏常州人,我出生在南京,我的祖籍在福建泉州永春,我很喜欢大陆。”


余先生的妻子范我存,是一名研究玉的专家,对于文言文相当了解。两人存相识于中学时期,只可惜聚散无端,直到余先生读完两年大学之后,才和范我存在台湾重逢。如今一晃60多年过去了,感情仍存,而他已去。

余光中夫妇和4个孩子


余光中与妻子范我存 张警 摄


余光中先生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种。代表作有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先生的作品都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到了20世纪80年代,他认识到自己民族所在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开始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中国台湾网评论: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中国日报网评论: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主任须文蔚:

余先生是我一生读不一尽的一本大书,无论在现代诗、评论、翻译与人格上,都是。


被大时代裹挟着,顺流而下90年的余光中,他的浪漫与情怀,乡愁与痛苦,希望你我都能听见。愿余先生一路好走。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

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

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

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

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

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

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

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

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

代替回乡


——1966年2月24日 卡拉马如



- END -


 ▶ 编辑  璐之 

 ▶ 图片  新华日报、网络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 

象君提醒,软件班限招40人,目前仅剩19个名额。想报名的同学赶紧抓住机会啦。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