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此文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20周年第八篇文章。(计划写十篇)
虽然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提到了此篇文章中的思想斗争,但我依然认为这一次思想论辩对中国的影响太大,也是邓小平作为观念传播家能力的充分体现,因此,再写一篇作为纪念。
总有人天真的以为,政治中最重要的就是暴力的元素,政治就是比谁的权力大,当然不是如此。观念斗争才是政治中最为重要的决定要素。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就被确认成为了领导层的核心,并在1981年当选了中央军委主席,其影响力及权威性,毫无疑问是独一份的。
但你若以为他就一言九鼎了,那你就错了。即使如此,邓小平本人依然面临着观念上的斗争。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邓小平是如何在观念斗争是取胜的。
1989年下半年,各种民间传言四起,有人说改革开放要收了,要抓阶级斗争了,有人说要取消个体户了,还有人说留学政策要变了,不让出国了。
彼时在任的中宣部部长王忍之于1990年2月22日在《人民日报》发表长文——《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文中提出一个重大的议题,那就是“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改革?”,王忍之没有掩饰自己的观点,他在文章中说,“资本主义化的改革”指的就是“一个是取消公有制为主体,实现私有化;一个是取消计划经济,实现市场化。”
此文作为党内保守派们向邓小平改革开放路线发动责难的第一篇文章。
紧接着,北京《当代思潮》1990年第1期发表《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和规范改革开放》。文章说:“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
1990年6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多元化观点》。文章说,“搞自由化”的人“企望从经济的多元化中,自然生长出政治多元化和权力多元化”。
1990年7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长文《谁说社会主义讲不清》。文中给社会主义下的定义,第一条就是“用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1990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两个问题》。文章说:“社会主义的经济是公有制的经济,因而必然要求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即从整体上自觉实行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1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会主义必定代替资本主义》。文章说:“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
《人民日报》的份量,是众所周知的,一年内这么多篇长文,对改革开放的长篇批评,当然是一次在思想理论领域,发动的观念斗争。
邓小平当然要回应,回应的方式,依然是讲道理。观念斗争的核心是看谁的道理更能说服人,谁的理论更具备真理性。
1991年初,邓小平来到上海,开始了他的反击之旅。
他先是批评了上海发展速度不够快,并认为当初的决策不对,应该把上海也变成特区,他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那一年确定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但是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上海人聪明、素质好,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
他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这一句话杀伤力极强,邓小平并没有直接否定计划经济,而是说,不管任何一种发展经济的手段,他终究只是手段,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那么任何手段都不应该预设为错误的。
邓小平鼓励上海干部不要被左的声音吓住。他说:“希望上海人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上海的宣传干部,开始对过去这一年来的左派的围攻进行反击,这就是著名的皇甫平系列评论。
2月15日《解放日报》头版《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署名皇甫平。文章说,要“突破任何一种僵滞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敢冒风险,敢为天下先,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3月2日,《解放日报》发表《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也署名皇甫平。文章说:“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
3月15日,《人民日报》开始反击,发表《发展商品经济不可否定计划经济》。文章说:“有些人总是……对计划经济任意加以否定。”“市场经济原则很难真正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我国4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说明了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巨大优越性。”
3月22日,《解放日报》发表《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文中说:“如果我们仍旧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
保守派们继续反击,4月20日出版的《当代思潮》第2期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一文。文章说:“在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的日子里,曾有过一个时髦口号,叫做不问姓社姓资。”“结果呢?在不问姓社姓资的排斥下,有人确实把改革开放引向了资本主义化的邪路。”
北京出版的《高校理论战线》6月出版的第3期发表《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一文。文章说:“实行改革开放必须区分姓社还是姓资,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姓社还是姓资两种不同的改革观。”
而到了6月,《人民日报》发表邓力群的长文《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文中重提阶级斗争:“只有正确估量和进行阶级斗争,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真理的追求》7月号发表《重提姓社与姓资》。文章说:“改革要不要问姓社姓资,就是改革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通俗表达。”
此时,北京论战的一方,并不知道上海的皇甫平系列评论的观点其实出自于邓小平。
8月下旬,《求是》1991年第16期发表《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文章说:“我们划清两种改革开放观的界限,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在事关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基本政策措施等重大原则问题上,看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通俗的说法,就是问一问姓社姓资。”
8月20日出版的《当代思潮》发表《为何不能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文章说:“我们不应该在提出新的改革措施时,一听到群众要问姓社还是姓资,就认为是‘新的思想僵滞’……如果把群众的革命本能,轻率地归之为‘新的思想僵滞’,会不会压抑群众对资本主义复辟的警惕性和爱国主义感情呢?”
9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当前改革的三个问题》。文章说:“我们的同志中,有的也在抹杀两种改革观的分野,忌言姓资姓社。”“在改革问题上的两种主张、两个方向即两条道路的斗争,仍以不同的形式在继续。”
10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掌握处理矛盾的主动权》。文章重申邓力群的观点,说当前我国的阶级斗争,“比建国以来任何时期都要鲜明、激烈、尖锐”。
11月出版的《求是》第22期发表《大力加强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工作》。文章提醒各级干部说:“我们有些同志,对改革的正确方向认识模糊,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对待改革,划不清两种改革观的基本界限,甚至连姓社姓资都不管不顾了,这是十分危险的。”
此次论战,就是改革开放以来被称作为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观念斗争。
论战到了这种激烈的程度,邓小平再一次亲自出马,于1992年开始南巡,并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这一年邓小平已经88岁高龄。
但他依然思路清晰,在反击左派时,提出了最为重要的发展理论。
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这是一次精彩绝伦的反击,三个有利于是一种理论构建,是毫无破绽的,是对方无法反击的,因为这是一种功利主义哲学,他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样,都是一次对发展理论的重构。
计划好,还是市场好,不是靠翻本本,而是要看是否达到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当时的环境下,要彻底否定计划经济不好,就会陷入论战的困境中去,但用三个有利于作为标准,那么,计划经济的支持者,是无法反对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手段的可能性的。
邓小平还用试错的方式,否定了党内保守派们根据本本来的各种批评,错了可以修改,可以改正,但不能不改革,不能不尝试。
他说:“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它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
并且在南巡讲话中,毫不犹豫地支持地方干部大胆闯,大胆干,以下这些名言皆出自于南巡讲话。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2.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军队、国家政权,都要维护这条道路、这个制度、这些政策;
3.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4.要害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6.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7.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8.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