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日前,中国文字博物馆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心、中华书局联合举办《甲骨文常用字字典》首发式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打响了纪念活动第一炮。
中国文字博物馆坐落于河南省安阳市,这里正是甲骨文发现地——著名的殷墟遗址所在,博物馆也是《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的作者方之一。本书主编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冯克坚研究员。出席活动的有吉林大学副校长吴振武教授,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李守奎教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曹锦炎教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黄锡全教授,河南大学王蕴智教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周忠兵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赵鹏副研究员等古文字学界专家学者;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言恭达,中国书协理事、出版委员会副主任李世俊;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树栋等书法界专家;以及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语言文字编辑室主任秦淑华、中华书局上海公司编委会副主任郭时羽等出版方代表。首发式和座谈会分别由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魏文萃,党委副书记、副馆长李宽生主持。
会议上,学者们首先关注的,是甲骨文学术研究与大众使用的问题。事实上,学术与大众、专业与普及之间是否矛盾,如何调和二者、彼此促进,本身便是近年来学术界与出版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而甲骨文作为一种“高冷”的学问,显然更具典型意义。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学定性为“冷门”学科,指出要“确保有人做”“有传承”,由此学术界迎来了甲骨文研究的春天,社会上也掀起了学习甲骨文、书写甲骨文的热潮。吴振武教授在谈到这一问题时,举了个极有意义的案例:2022年我国将举办冬奥会,冬奥会筹办处设计在火炬上用四种最为古老的文字书写吉祥,其中之一即是甲骨文,因而特地找到吉林大学来请教写法。吴教授认为,古文字学界有责任与义务为社会提供准确的甲骨文字形与释读。
吴振武教授发言
李守奎教授谈到:甲骨文这一类象牙塔里的冷门绝学,以往都是少数学者从事精深的专业研究,似乎离大众很远,但近几年感觉到变化,大众文化消费的需求量巨大,喜欢甲骨文、喜欢古文字的老百姓很多,苦于太专精,难以走近,即如一个甲骨文字形,是否正确,一般人很难判断,需要专业的工具书给出答案。然而客观上存在的矛盾,是能者不为,能做判断的认为小儿科,不去做;为者不能,比如网上有些所谓甲骨文知识,无论材料的使用还是学理,多不可信。
李守奎教授发言
中华书局顾青总编辑也提出:当前甲骨文越来越热,从上到下都在支持关注。一旦关注,很多社会资源就会聚集;一旦聚集,就容易形成泥沙俱下的局面。这是某一个事业繁荣必然出现的情况,只有万众瞩目、关注投入,才能做到一定的高度,所以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对这个必然出现的情况,我们学术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姿态。顾总编说:我认为,应该纠偏。防止非学术的捣乱给公众带来错误的认识。这种错误,可能难以避免,因为有许多学界不涉及更无法掌握的机构,在民间有广阔的渠道做各种各样的宣传,我们鞭长莫及,不在能力范围之内。但他们有意或无意提供的错误信息,对公众准确地继承文化是有危害的。所以无论文字博物馆,还是古文字界学者和出版界,都有责任出来做一些正本清源的工作。
落实到具体问题上,普通大众的使用和书法界的需求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博物馆书画院院长刘颜涛谈了他对书法界现况的一些感受,认为最大的困难便是书法家对古文字的陌生与隔阂,虽然想要使用甲骨文书写,但连准确的字形都难以获得,创作自然更有难度。在座的其他书法界人士均有此感。曹锦炎教授感慨道:书法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甲骨文作为中国文字与书法的源头,自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近些年在书法界形成了甲骨文书法创作的热潮,可见这门学问的生命力与普及的需求,更需要专业研究者孜孜不倦的投入。
曹锦炎教授发言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在古文字和书法界学科交叉应用方面,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甲骨文常用字字典》(下简称《字典》)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李守奎教授认为这部书在该领域做了一个样板,填补空白。它是从高深的学问里走入大众文化,形式上通俗,内容上严谨,可以说应时代要求而生。从专业角度而言,王蕴智教授指出本书所收字形均由原图截取,做翻转处理,从而使线条清晰,并经严格把关,这种处理是符合原字形的,不致产生讹误。顾青强调,《字典》每一个字形下均注明出处,有依据、不胡来,从而为使用提供最坚实的基础,价值也正体现在这儿。周忠兵教授和赵鹏副研究员都特别提及,《字典》虽以普及为定位,却也吸纳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如2018年第3期《考古》中的考字已被收入,体现出极强的专业水准。赵鹏还特别注意到《字典》注重字型的选用,造字录入充分考录了甲骨文象形的特点,兼顾清晰与典型,可以说非常用心。这一点也得到在座书法家的赞同,书法创作对字型很敏感,两位主编均有深厚的书法造诣,选的字型都很美,兼顾方形与长形、正式与斜式,对书法创作很有用。
王蕴智教授发言
赵树栋先生从上下结合、内外结合、古今结合等几方面对《字典》作了阐释,尤其强调这是强大的专家团队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黄锡全教授表示,这本书的主编刘钊教授是甲骨文研究的顶尖人才,冯克坚书记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领导,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本身擅长书法,中华书局是国内一流的出版机构,如此强强联手打造出来的书,无疑是一本精致佳作。
在便利性方面,吴振武教授说,学界习惯于使用《说文解字》的顺序,但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显然是较难掌握的。这次《字典》采用音序,并提供拼音与笔画两种索引,无疑是考虑到了普通读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最大化的便利。黄锡全教授指出,古文字领域的专业字书往往是大部头,包括刘钊教授的《新甲骨文编》。其中的大量专业信息对普通读者来说并不需要,甚至反而增添了使用的困难。《字典》的开本、体量都恰到好处,可随身携带,体例又简洁明了,比如春节想写一幅春联,一翻就能找到,对一般的读者使用非常便利,有助于推广普及。李守奎教授和赵鹏副研究员还从装帧的素雅、排版的赏心悦目以及封面耐磨损、定价合理等方面对出版方的工作做出肯定,沧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陈西峰、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刘永革、中国国际书法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刘培龙等专家对这些特色也都给予了大力表彰。
言恭达教授在总结发言中,称《字典》是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最好的礼物,并从价值、态势、诉求等几个方面作了分析。作为书法领域的资深专家,言教授主持过多次全国书法大赛,他坦言目前书法艺术的甲骨文创作方面还是短板。 每次全国书展,行草总是占70%以上,篆书只占10%,甲骨文则更少,几十年来从未有获奖记录,大量写错字的作品直接被淘汰。如何为社会和广大的专业艺术书家提供正确的精神食粮?《字典》的出版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第二,甲骨文可用字少也是一大困扰。甲骨文书写从民国时罗振玉就开始了,但受到很大的局限,毕竟甲骨文太古老,与当代需求有差距。《字典》的通用字信息非常有用,能够在专业允许的最大范围内,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字典》选取的甲骨文字形多为二三期的,非常精准,体现甲骨文的精彩之处,过去有些字书选择五期的甲骨,形态往往已偏金文,并不典型,更不用提那些摹写走样的。
第四,《字典》为每个汉字提供多个字形。以往的甲骨文书法创作,往往风格混杂,因为书家能找到的字形有限,选择余地小。现在有多种可靠的字形提供,就能从容挑选,寻求风格的统一协调。 言教授还指出,现在的甲骨文书法创作,或过于僵硬,或过于花哨,流于形式,应在保持古朴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赋予精神,使之达到新的高度。希望通过《字典》的出版和在座学者的探讨,加强宣传,使书法家对专业甲骨文获得更深的理解、更精准的内容把握,从而与时代结合,真正体现中华民族古老文字基因的风采。
言恭达教授做总结发言
最后,刘钊教授和冯克坚书记作为主编,对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刘钊教授认为:任何学问都负有向社会普及推广的责任,应该向大众普及,向人民宣传。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也希望与社会各类单位进行多角度合作,这本《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的出版,就是成功的尝试。古文字学界历来多书法家,是一种传统,研究古文字应当与书法界多交流,多结合,创作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带动书法界前进。古文字所有领域所有字表,都可以继续编下去,希望得到各位专家一如既往的支持。冯克坚书记说,刘钊教授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子项目“甲骨文已识字、有争议字和未识字综理表”与中国文字博物馆合作,《字典》是最基础的一个项目,开了个好头。感谢中华书局,感谢书法界,感谢所有在座专家为古文字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