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婴幼儿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婴幼儿心理实验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inux就该这么学  ·  我就想问问,中国程序员去日本当程序员容易吗? ·  14 小时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面试官:MySQL 一次到底插入多少条数据合适啊? ·  昨天  
Linux就该这么学  ·  国企也中招!官网被挂上 “ ... ·  昨天  
Linux就该这么学  ·  我国程序员数量突破 940 万 ·  2 天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这天终于到来!华为手机:全部跟安卓系统说再见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婴幼儿心理

博物馆奇妙夜

婴幼儿心理  · 公众号  ·  · 2018-10-20 21:21

正文

文:小黑

编辑:M

周末,想想和小黑哥哥一起看了电影《博物馆奇妙夜》。想想看到电影里会在夜晚复活的各种标本非常兴奋,并且坚定地相信博物馆里的恐龙标本是活着的,只是白天为了不被参观者发现而假装不动,到了晚上就会现出原形,于是非要拉着小黑哥哥夜闯国博去看会动的国宝们!可是求生欲很强的小黑哥哥哪儿敢啊!只好连哄带骗的带着想想去北京动物园看了会动的国宝们。

我才是会动的国宝

自然科学博物馆中的动物标本通常是由人工制造动物骨架并在外面覆盖真实的动物皮毛,并且完全按照真实动物的样子一比一制成,除了不会移动以外,在整体外观上与真正的动物非常相似的。许多小朋友在博物馆中遇到动物标本时常常会问爸爸妈妈“它是真的吗?”“它还活着吗?”,但在遇到公园门口的石狮子雕塑时却很少问类似的问题。这说明小朋友们会对博物馆中动物标本的“真实性”和“生物性”产生疑惑。那么他们会认为动物标本是真实的吗?他们会认为动物标本还活着吗?他们又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的呢?

你瞅啥?

好奇宝宝心理学家们来到了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邀请参观博物馆的游客参与实验。207位不同年龄的游客被随机分到了 三个 条件中:

第一组游客看到:可以触摸的兔兔标本

第二组游客看到:罩在玻璃罩里不可触摸的兔兔标本

第三组游客看到:可以触摸的兔兔标本和一个相同大小和姿势的玩具兔兔


从左至右:可触摸的兔兔;不可触摸的兔兔;玩具兔兔

当参与者熟悉了兔兔并回答了一些热身问题后,研究人员问了他们一系列关于兔兔“真实性”和“生物性”的问题并要求解释判断原因:

这个兔兔是真的吗?

为什么你认为它是真的/不是真的?

这个兔兔还活着吗?

这个兔兔需要吃东西吗?

这个兔兔需要便便吗?

这个兔兔可以自己移动吗?

这个兔兔内部有骨头吗?

这个兔兔会保持这个大小不变吗?

这个兔兔内部有心脏吗?

这个兔兔的皮毛是真的吗?

这个兔兔的眼睛是假的吗?

根据参与者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研究者发现:

1,大部分成年人根据标本真实的身体特征认为其是真实的,但却是没有生命的。

2,做出这一判断的孩子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从4到5岁的四分之一增加到8岁的一半。

3,在4-7岁的孩子中,最常见的回答是:它不是真实的,因为它不会移动,是没有生命的。

4,另外,相比于只有标本的条件,在标本和玩具一同呈现的条件下,更多的儿童认为标本是真实的。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似乎对标本的“真实性”和“生物性”产生了混淆。成年人可以在认为标本是没有生命的同时,在另一方面承认标本的真实性,但儿童就会认为标本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它们也不是真实的。并且,环境也会影响儿童的判断,当标本和玩具放在一起时,儿童会相信相对更逼真的标本是真实的。

科学家费尽心思制作与真实动物一模一样的动物标本是为了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知识的原貌,可是如果小朋友们因为不相信动物标本是真实的而怀疑知识的真实性,那科学家的心血就太可惜了。也许像电影中那样让动物标本动起来,或者在博物馆中放入一些玩具动物,就可以更加让孩子们信服吧!

本文参考资料:

[1] Bunce, L. (2019). Still life?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ity status of museum taxiderm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77, 197-210.

图片来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