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ityif
CityIF,城市规划云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医生  ·  洗床单不做这件事,你的床永远是脏的 ·  昨天  
营养师顾中一  ·  中式预制菜真的不如洋快餐?院士一句话扎心了! ·  5 天前  
丁香医生  ·  一种专门胖肚子的食物,很多人天天在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ityif

北规学术月 | 市规划院2024年青年规划师论坛暨演讲比赛纪实

cityif  · 公众号  ·  · 2024-07-03 17:50

正文


第十七届

青年规划师论坛暨演讲比赛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进一步激发青年干事创业热情,2024年6月21日下午,市规划院成功举办第十七届青年规划师论坛暨演讲比赛。院党委书记刘虹、院党委副书记张晓昕、副院长路林、总规划师吕海虹,原副院长马良伟、原总规划师王引,以及院各部门领导出席论坛,北京土地学会、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市测绘院、市地勘院等单位嘉宾到场指导。


北规学术月的开幕式

本次演讲比赛

由院党办、总工办、团委主办

北规弘都院建筑院团支部和北规院第三团支部承办





全院27名青年规划师畅所欲言,选题内容涵盖了名城保护、国际交往、科技创新、城市更新、无人驾驶等多项热点话题。院领导对选手们演讲进行了精彩点评,刘虹书记代表院党委为比赛进行了总结,并对全院青年和团委工作提出了要求。经过5个多小时的演讲展示,最终评选出年度“十佳优秀选手”。


让我们一起走进演讲现场

听一听青年规划师们的声音


第一组



第一位选手 详规所 张奕怡




《执此间青绿,点“靓”都与城》

人类因水而生,逐水而居,水与城市文明休戚相关。如何书写“理水营城”的新时代答卷?本次演讲讲述了凉水河的几次调研,通过建立认识、认知、认同与再认识,实现点靓凉水河内涵与外延的扩展。并结合东坝地区坝河、北小河等其他蓝绿公共空间治理的实践经验,与大家共同思考城市与河流的关系,以期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绘就炫彩华章!



第二位选手 生态所 邱玉




《古韵今辉,故宫“水到渠成”的雨水智慧》

故宫的排水系统一直被今人啧啧称奇。本次演讲从三大殿区域的雨水排除方式展开,介绍了故宫“管渠-河道-地形”系统蕴藏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巧思。并以古鉴今,总结了古人智慧在当今市政规划中“筑水营城”、“环扣相连”、“韧性应变”等方面理念的借鉴和发展。



第三位选手 弘都院 米晨凯




《南城烟火·市井猫趣——北京历史地段保护更新有感》

相比叙事恢弘的中轴线和天坛,仅一街之隔、逼仄衰败的南城胡同令人印象深刻。而更打动人的,是市井烟火所展现出的平凡而向上的生活精神。为了保护南城老胡同的历史文脉,同时融入现代生活以换发生机活力。规划师们盘活潜力院落空间,点线面联动补充短板,恢复街区传统风貌,提升业态反补传统手工业。让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胡同居民与新人游客、猫与人和谐共存,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南城新故事。



第四位选手 技术综合所 苏月同




《由一盏灯说开去——红绿灯的生与死》

红绿灯承载着城市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不仅是交通的指挥者,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守护者。通过回顾历史、寻找国内外红绿灯经典案例,总结归纳出红绿灯经历的电气化和电子化、多样化和人性化、智能化几个发展阶段。透过红绿灯这一道路空间内不起眼的设施的变迁,引发对未来城市空间分配的思考,这不仅是对技术的挑战,更是在空间分配三原则下,对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前瞻性探索。



第五位选手 总体所 王一帆




《探寻北京创新空间变革的密匙》

北京创新空间随科技产业迭代而迅速变革,敏锐的市场嗅觉引领了科技创新重返都市的浪潮并重塑创新空间格局。通过对科技企业主体的研究,结合投资、租金、成本等经济要素分析,探寻创新空间变革的密匙。在规划空间要素研究基础下加入金融要素,从新视角出发,为精细化建设提供指导。十年间,北京创新空间从初创企业孵化到高精尖制造业崛起,科技产业周期与规划研究同步迭代,共绘北京创新未来。



第六位选手 详规所 孙宇虹




《“弹性”的魅力——详规新体系下的实践感悟》

在新版总规指导、规划体系变革、治理全面转型的背景下,北京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积极改革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时空统筹、刚弹结合、编管一体的技术路径。作为一名改革的一线实践者,从“自由一点、自我一点、自信一点”三个小故事出发,分享在详规新体系下感受到的“弹性”的魅力:管控规则的精准、编制重点的创新和改革进程本身的开放性。



第七位选手 弘都院 吴亦玮




《雄安助我成长,我伴雄安启航——雄东建设七年有感》

主要分享了全过程参与雄东片区控规和责师工作后的心得感悟,并结合自己再雄安目睹的种种变化,总结经验,交流切身成长体验。

第二组



第一位选手 首都所 邢子博




《白塔寺,跨越三个十年的美好“纠结”》

作为新晋的“网红”街区,白塔寺更新经历了三个十年的“纠结”与破题。第一个十年是更新价值观的纠结,规划师高瞻远瞩,交出了“留一点文章给后人做”的答卷,绘就了保护更新愿景的蓝图;第二个十年是更新路径的纠结,规划深入实施,交出了“面向实施,多元共创”的答卷,铺就了保护更新实施的路径图;现在,进入到更新机制的纠结,作为新一代规划师,应书写保护更新可持续的机制图。随着时代转变,规划师的身份和责任也在转变,不变的是努力书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第二位选手 弘都院 奚雪晴




《“闲”“划”北京站》

北京站作为国家文保单位及首都重要政务和国际交往枢纽,政治文化意义尤为重大,通过“一张蓝图、一套指引、一揽子行动方案”谋划北京站重焕光彩的实施路径,实现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



第三位选手 首都所 韩泽宇




《大国风范 璀璨华章——建设面向第二个百年的双奥园区》

历经十余个春秋的建设与发展,奥林匹克中心区已聚集国际交往、体育休闲、文化交流等重大功能,并多次站在世界舞台中央。新总规将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放在突出位置,对奥林匹克中心区提出了突出功能和提升服务的更高要求。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我们以都为纲,以人定需,以善谋治,探索更进一步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就大国首都体育、文化、国际交往的金名片。



第四位选手 区域所 周琪




《开源节流,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探索》

城市轨道交通在居民出行和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需要做到因地制宜,经济适用。本次演讲从轨道交通的“贵”展开,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介绍了各个环节开源、节流的巧思。将规划引领思想嵌入轨道全周期的各个环节,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五位选手 名城所 张璇




《道阻且长,我们一直“在路上”》

北京城,一个拥有3000余年建城历史的古老城市,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缝补、翻新,发展到了今天,城市中难免会有不好用、有问题的地方,于是,北京规划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城市更新”,应运而生。本次演讲讲述了在朝阳门南北小街改造更新中几件不那么寻常的事儿。不论结果如何,我们努力过。规划落地,遇到阻碍很正常,也许会屡战屡败,但我们更会屡败屡战。道阻且长,探索的脚步不断,为了更美好的城市未来,我们一直“在路上”。



第六位选手 交通所 孙浩冬




《自动驾驶如何影响你我的出行?》

随着人口逐渐聚集,我们的交通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这也是“城市治理”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块。我们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交通问题主要包括:交通污染、交通拥堵、交通安全和停车困难。面向新时期新技术大环境下,自动驾驶将如何影响我们的出行?本次演讲从自动驾驶的发展现状、分级情况、实施模式、对交通的影响,以及我们城市规划从业者该如何应对。



第七位选手 公共空间所 李子琦




《文化资源焕古景,长城脚下话永宁——古城复兴过程中的行与思》

观察近些年火起来的文旅城市,可以发现文化资源是构筑地方感的重要元素。规划团队聚焦北京市延庆区长城脚下的永宁古城的复兴之路,以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为杠杆撬动整个工作,把握永宁的“性格内核”,以3.0生活体验型模式,通过规划手段实现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愿景以及生活安宁的期盼,让大家尝到的仍是家乡味的豆腐香、最永宁的人间景。

第三组



第一位选手 副中心所 孙源




《大河脉络下的京冀交响——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感悟》

今年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十周年,潮白河作为首都东部与北三县交界处连山通海的重要区域生态廊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构建自然生态链、生态风景链、野趣活力链、绿色低碳链等“四条链”,在区域“野”的特征与“质”的需求之间寻求平衡,让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成为两岸居民的自然之境、生态画卷、野趣乐园。



第二位选手 弘都院 连旭




《小力生花,让社区培育长出枝芽》

通过讲述自己亲身参与的社区培育活动,向大家介绍社区培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和价值。一是因地制宜,找到每个社区的特点,缔结与社区的联系;二是从熟悉的身边事开始,在生活的场景里寻找社区的答案;三是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互相充值信念感,再小的力量也会生出美丽的花朵等几部分。



第三位选手 土地所 万婕




《“城”熟之时——自然资源资产的规划运营思考》

城市关键要素之一就是被古典经济学视为“财富之母”的土地资源资产。国土空间规划要想有用、好用、管用,真正实施落地,就需要再向前一步,挖掘资源的价值,回答怎么高效使用、高质运营。演讲类比个人理财,分享规划师如何在规划编制工作基础上,参与到自然资源资产的规划、评估、实施、运营、收益分配等全链条管理,实现资产价值的显化。



第四位选手 更新所 南雅卿




《再遇“北京人”》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誉为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但长久以来却客流稀少、影响力有限,是“最”低调的世界文化遗产、“最”冷门的旅游目的地。

演讲介绍了周口店遗址的重要价值,并讲述为什么周口店遗址会出现“有盛名无人气”的强烈反差,最后探究规划应如何让遗址更受欢迎、提高人气,从而更好地弘扬遗址价值、打造北京源文化的金名片。



第五位选手 名城所 李嫣




《站在“桥”上看老城》

通过站在桥上看老城的3个故事,分享对老城发展和规划工作愈加深入的认知。“桥上观景”:初中在上学路上见证奥运后焕然一新的老城。“桥下反思”:2021年,亲睹银锭观山重现,感悟规划工作的多重意义。“桥间架桥”:成为规划师的我参与西单连廊空间提升工作,为连廊改造制定设计任务书,在多主体间架设沟通的桥梁。作为一名老城青年规划师,希望化身老城里的桥,通过规划实现多方协同、凝聚力量,推动老城的发展与复兴。



第六位选手 更新所 刘思璐




《搭好一张床,让城市更加有温度》

城市运行服务保障人员又被大家俗称为“快修保食洁”人群,他们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建设者,但一直处于住房保障群体的弱势地位,被“住房难”问题挡在了城市发展的洪流之外。演讲走进这群人,结合个体案例、群体画像、城市典型案例的方式,讲述他们的生存现状与居住需求,并回归到青年规划师的视角阐述如何通过“一张床”的搭建,让他们感受到首都这座城市的温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