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研圈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运营,第一时间推送顶级学术期刊摘要、前沿研究成果、精彩讲座与会议报告,服务一线科研人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实验万事屋  ·  博士和博后发了17.3分Nature子刊,这 ... ·  昨天  
募格学术  ·  【科研人收藏】OpenAI ... ·  5 天前  
实验万事屋  ·  我发现免疫微环境是热点的时候,但NF-κB和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研圈

加拿大2025年将再次大幅削减留学生签证数量;陈志坚获“诺奖风向标”拉斯克奖,成为屠呦呦、卢煜明后又一获奖华人 | 科研圈日报

科研圈  · 公众号  · 科研  · 2024-09-20 12:38

正文

“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海外政策


加拿大进一步收紧留学生签证政策,2025 将再减少 10% 留学签证限额


当地时间 9 月 18 日,加拿大移民、难民和公民部(IRCC)宣布,继 2024 年削减 35% 留学生签证(学习许可,即 Study Permit)之后,将再次削减 2025 年学习许可的发放,从 2024 年的 485 000 人减少至 437 000 人(含硕士和博士留学生),降幅高达 10%。据称,此举与加拿大政府的一项政策有关:在 2026 年前,将该国临时居民占总人口比例从 6.5% 降至 5%。IRCC 称,新颁布的额外措施将“维护移民系统的完整性并保护弱势群体”。


据悉,硕士和博士留学生现在必须提交省或地区的证明信才可获得学习许可。在 437 000 人的限额中,12% 的名额将分配给这些硕士和博士留学生,“以表彰他们为加拿大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好处”。据《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消息,IRCC 在今年 4 月至 6 月期间共处理 127 700 份新的学习许可,比去年同期减少了 54%。加拿大大学申请服务平台 ApplyBoard 称,该国全年处理的新学习许可预计将比 2023 年减少 39%。而如果目前的批准率保持不变,则意味着到今年年底将只有 231 000 份新的学习许可获得批准——比 2023 年的总数下降了 47%,远低于 IRCC 所制定的上限。加拿大大学协会(Universities Canada)曾在 7 月表示,其成员“发现申请数量平均下降了 40%”。加拿大大学协会警告,削减国际学习许可或将损害加拿大作为首选教育目的地的声誉,影响其全国的教育机构。(IRCC, Times Higher Education


相关阅读:

加拿大 2024 年将削减 35% 留学生签证,此前将 80 多所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列为“敏感机构”



· 科学奖项


陈志坚获“诺奖风向标”拉斯克奖,成为屠呦呦、卢煜明后又一获奖华人


2024 拉斯克奖获得者(图片来源:Lasker Foundation)


当地时间 9 月 19 日,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Lasker Award)揭晓,共 6 位科学家获奖。今年的拉斯科奖共设 3 个奖项,分别是:基础医学研究奖、临床医学研究奖和公共服务奖。


其中,基础医学研究奖授予了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的华人学者陈志坚(Zhijian “James” Chen)教授,以表彰他发现感知自身和外源 DNA 的 cGAS 酶,揭示了 DNA 刺激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据澎湃新闻消息,陈志坚是第 6 位获得拉斯克奖的华人科学家。此前 5 位分别是:李卓皓(1962 年基础医学奖)、李敏求(1972 年临床医学奖)、简悦威(1991 年临床医学奖)、屠呦呦(2011 年临床医学奖)、卢煜明(2022 年临床医学奖)。


今年的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了 3 位科学家,分别是美国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 Joel Habener、美国洛克菲勒大学(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的 Svetlana Mojsov 和跨国药企诺和诺德(Novo Nordisk)的 Lotte Bjerre Knudsen,以表彰他们发现和开发基于 GLP-1 的药物,彻底改变了肥胖的治疗。公共服务奖授予了南非艾滋病研究中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APRISA and Columbia University)的 Quarraisha Abdool Karim 和 Salim S. Abdool Karim,以表彰他们“阐明异性性传播 HIV 的主要驱动因素;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毒;在公共卫生政策和倡导方面的领导力”。(Lasker Foundation, 澎湃新闻)


相关阅读:

2023“诺奖风向标”拉斯克奖公布,AlphaFold 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共同获奖



· 航空航天


印度批准“月船 4 号”月球样本返回任务


据印度政府新闻局(PIB)消息,当地时间 9 月 18 日,印度政府批准了多项航空航天任务,包括:“月船 4 号”(Chandrayaan-4)月球样本返回任务印度首个近地轨道空间站模块任务金星轨道飞行器任务以及新型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开发任务。据悉,“月船 4 号”任务预计花费 2104 亿卢比(约合人民币 178 亿元),用于开发制造航天器、两次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 3 型(LVM3)任务、外部深空网络支持、为验证设计而进行的特殊测试,以及最终在月球表面着陆并将采集的月球样本安全送回地球。此次任务将为印度计划于 2040 年进行的载人登月任务提供基础技术能力。


在组装近地轨道空间站方面,印度政府此次批准了建造 Bharatiya Anatriksh 空间站首个模块的任务,预计于 2028 年 12 月之前发射,并于 2035 年前建立印度首个可运行的近地轨道空间站。在金星轨道飞行器任务方面,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计划于 2028 年 3 月发射执行该任务的航天器,用于研究金星的大气、地质和演化。此外,印度政府此次也批准了下一代运载火箭(NGLV)的开发任务,计划在 8 年内完成。据悉,NGLV 的设计运载能力是当前 LVM3 火箭的 3 倍,而成本仅为其 1.5 倍,且 NGLV 将采用可重复使用的组件和模块化绿色推进系统。(PIB)



· 公共卫生


高温、空气污染和代谢问题导致全球中风人数增加,相关死亡人数 30 年来增长 44%


一项近日发表于《柳叶刀-神经病学》(The Lancet Neurology)的研究表明,1990 年至 2021 年,由于全球人口增长和老龄化人口增加,以及人们暴露于环境和行为风险因素的机会大幅增加,全球卒中(俗称“中风”)负担迅速上升。全球新发卒中人数增加 70%,卒中相关死亡人数增加 44%,卒中相关健康损失增加 32%。如今,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新冠病毒)和全球第四大健康损失原因(仅次于新冠病毒、缺血性心脏病和新生儿疾病)。


研究显示,1990 年至 2021 年,与环境和行为风险因素相关的全球卒中负担大幅增加,例如:高体重指数(增加 88%)、高温(增加 72%)、高血糖(增加 32%)、高含糖饮料饮食(增加 23%)、体力活动较少(增加 11%)、高收缩压(增加 7%)和饮食中 ω-6 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增加 5%)。2021 年,全球卒中的五大风险因素分别是高收缩压、颗粒物空气污染、吸烟、高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和家庭空气污染,且代谢风险因素在所有收入水平的国家中造成的卒中负担最大,占 66~70%。该研究首次表明,环境颗粒物空气污染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风险因素,在这一严重卒中亚型所导致的死亡和残疾中,环境颗粒物空气污染占 14%,与吸烟相当。研究同时显示,不受控制的风险因素造成的卒中负担增长在世界各国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影响中低收入国家。研究人员强调,为了减轻卒中负担,所有国家都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方便、负担得起的措施来改善卒中监测、预防、急性期护理和康复。(The Lancet



· 国际合作


我国将向全球开放 12 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据《科技日报》消息,9 月 16 日下午,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第 68 届大会期间,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刘敬宣布,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 40 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 12 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涉及核基础科研、材料与部件辐照测试、同位素生产制备、反应堆热工水力、核环境模拟及核设备测试、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核聚变实验研究等诸多领域。


这些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包括:世界主要中子源之一的中国先进研究堆;可广泛用于中子活化分析、核仪器仪表测试、放射性同位素制备、反应堆相关教学培训的微型中子源反应堆;可开展材料、燃料辐照考验和低温供热研究的 49-2 泳池式反应堆;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参与范围最广的地下实验室之一的中国北山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实验室;中国独立自主设计、建造的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托卡马克装置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等。


据悉,目前我国已经设立了 8 个国际原子能机构协作中心,并与法国、俄罗斯、欧盟等建立了良好的核科技研发合作机制,与泰国、印尼、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加纳、尼日利亚等国家在当地合作建设了一系列核科研设施和联合实验室。(科技日报)



· 物理学


科学家终于揭示了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会产生静电,这是我们初中就学过的物理知识,然而其背后的机制一直是个谜团。近日,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在《纳米快报》(Nano Leter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原理。研究人员发现,当物体滑动时,该物体的前部和后部会受到不同的力。这种力的差异会导致物体的前部和后部积聚不同的电荷,电荷的差异会产生电流。


在纳米尺度上,摩擦的接触面会产生凹凸不平的不均匀应变,应变梯度与材料极化的线性耦合被称为挠曲电效应(Flexoelectric effect)。研究人员基于弹性接触力学的基本理论开发了从头计算的物理模型,验证了挠曲电效应是摩擦起电过程中电荷分离的驱动力的假设。模型预测结果表明,摩擦产生的电流值与接触力、滑动速度和扫过面积有关。该研究为人们理解、控制并调节摩擦起电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编写:武沛雯、杨梦、王珊、马凤娟、黄雨佳

编辑:黄雨佳

封面图来源:pixabay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