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 | 刘康乐《终南仙境丛考》
刘康乐
云端宗教学术
2025年01月14日 00:00
四川
刘康乐,
1979
年生,安徽泗县人,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长安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陕西终南学社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宗教学等领域的研究,主持
“
陕西道教史
”“
终南山道教史迹考
”
等研究项目,已出版学术专著《绵阳佛教史》《
中古道官制度研究
》《西安道教百年》《中国道官制度史》等。
终南山是一座神奇的仙山,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为之吟咏歌颂,有多少隐士为之舍去红尘,有多少政客在此寻找出仕之捷径,亦有多少道人在此参悟生命的意义。我从事文学研究几十年,过去常常品读周人和唐人诗中的终南山,也曾经无数次想象过终南烟雨中的诗情画意,然而却一直无缘一睹她的真容。两年前,我自汉水下游的武汉来到汉水源头的终南山麓工作,平生第一次与终南山如此亲密地接触,到如今执掌终南学社的工作,这一切似乎都是冥冥之中的神意安排。每日里与终南山水相伴,感受着春的烟雨,夏的浓荫,秋的红叶,冬的白雪,四季变幻,两看不厌,那些纸上的诗句倒显得有些苍白了。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作为道教第一福地的地肺山,以她的清静洞天和悠远仙源,成为道教无可争议的发祥之地。春秋末年东周柱下史老子弃官归隐,关令尹喜迎至终南楼观的旧宅,请老子说经,为后世留下了
《道德经》
五千言。西晋时有道士梁谌最早在楼观居住,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楼观道派。唐末五代钟吕金丹道在此传衍,至金朝时王重阳于终南甘河遇仙,创立了全真教,深刻地改变了道教发展的局面。明清时期,全真律脉移至关中地区,终南山麓的全真丛林楼观台、八仙宫和留侯祠相继开坛传戒,成为全真教重要的传戒中心。
两千多年来,终南山书写了道教的辉煌历史,也为后世留下了数不清的道影仙踪,是道教研究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宝藏。刘康乐博士籍贯皖北之泗县,
2010
年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研究所毕业,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与我有同校之缘。他出站之后来到长安大学工作,一直从事道教研究,对终南道教历史多所留意,以多年考察和研究的成果汇聚为这本《终南仙境丛考》。今夏七月间,我与刘博士相遇于终南学社,一见如故,相谈甚契。几天后,刘博士携来即将付梓的书稿,嘱我为序。书稿洋洋三十万言,于终南道教典籍、历史、仙真、宫观、金石、遗迹等考证甚详,其中不少史料属首次披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我与刘博士有校友之谊,今又共事于终南文化之研究,义不能辞,乐为之序。
岁在甲辰中秋日
于终南山麓
终南山不仅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更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历代关于终南的文学典故和宗教叙事,为这座古老的山脉更加增添了许多神秘而瑰丽的想象,而终南山下的古城长安,也因着她曾经辉煌的历史,与这座享誉世界的山脉相得益彰。悠然见南山,梦中多仙游,在古城长安工作的这些年,与南山朝夕相望,亲密相伴,行走在山水之间,观览一草一木,体味着这座大山的神奇、幽远和深邃的魅力。在终南山的田野考察中,也往往有着意外的收获,山中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庙观庵堂,也不乏精诚的修道之士,加上流传在世人口中的神奇传说,构成了一部鲜活而厚重《终南宗教志》。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樊光春研究员多年专注于终南道教文献,收集了许多珍贵的道教古籍,编成一部《终南仙籍》,于
2014
年出版,其中收录一部民初盩厔刘昆玉的《终南仙境志续编》,因知尚有一部明代编修的《终南仙境志》,世所稀见。
2018
年天津图书馆公布了馆藏的《终南仙境志》的全文影像,这是明代盩厔进士王三聘主持编修、清初县令邹儒对残版加以补刻的版本。然而长久以来,这部珍贵的志书似乎消失在世人眼中,刘昆玉也仅仅是从乾隆《盩厔县志》中抄录这部书的一些片段。
2018
年以来,我整理了《终南仙境志》,又参照现藏楼观的原抄本,重新整理了《终南仙境志续编》,两志首次得以合刊,收录尹志华教授主编的《中华道经精要》中,并在此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相继发表了几篇相关的研究成果,这些整理和研究和成果构成了本书核心的内容,也成为本书取名的缘由所在。
此后我又先后整理明代耀州进士乔三石主编的《五台山志》,此书是陕西铜川药王山道教历史和药王孙思邈信仰的重要史料;校注朱象先所撰的《关尹子笺释》和辑校散见各处的石刻诗文,以便学界深入了解这位代楼观大德的人生经历和哲学思想。除了刘昆玉的《终南仙境志续编》外,本书收录的几部终南道教文献,均属首次整理点校,史料价值较高。期望这些文献的整理出版,能够引起学界对终南道教文化的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古代学者有寰宇访碑的传统,金石文献亦成为学术研究之重要史料。在终南道教历史文化的田野考察中,我们也经常遇到散见于隐秘山区和偏远农村的道教碑石,不少碑石学术价值很高,揭示终南道教的丰富历史。但由于地僻难见,这些碑石此前多未公开,也未能进入学界研究的视野。追慕先贤,访碑录文的同时,我也对这些碑石材料开展了初步的研究,一并收录本书之中。
本书在结构安排上做了新的尝试,内容分为文献整理和调查研究两大部分,前后照应,其中文献整理为学术研究的基础,而研究则主要围绕这些调查和文献展开的。当然,本书能够顺利完成和出版,有赖于诸位前辈和同仁的鼎力襄助。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卢国龙老师题写书名,先生不吝提携后学,令我深受鼓舞。在这些考察和研究工作中,霞友高叶青博士多年来共同参与,相与研讨,宏论时发,本书收录了两篇我们合作的研究论文;学棣嘉湘帮助录文校对,分担了不少的工作,功不可没。感谢我所供职的长安大学提供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使得这项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感谢三秦出版社古籍编辑部高峰老师,他为此书的出版做出了许多默默而辛苦的工作。此外,众多师友的赐教不能一一致谢,在此一并表达深切的感恩之情。
2024
年
8
月
5
日
于终南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