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Meta将在下周起进行全公司范围的裁员 ·  昨天  
界面新闻  ·  概率约为被车撞死的2倍,小行星2024 ... ·  昨天  
界面新闻  ·  陕西洋县通报“政府院内群众抱干部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如此情人节:花式虐狗也就算了,居然还SM??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9-02-14 14:20

正文


今天是2月14情人节,又被称为“虐狗节”,被虐的当然是“单身狗”了。在这一天中, 情侣们变着方法秀恩爱,虐待单身狗的心灵,因此又被称作花式虐狗。



这本是现代人一种戏谑的说法。但如果追本溯源的话,花式虐狗才是这个节日的底色。不仅如此,这个节日原本还带有一种浓厚的SM色彩。


前方高能,随时开车。


情人节起源于欧洲,它的前身是“牧神节”。


谁是牧神呢?


牧神,在罗马神话中叫做卢波库斯,在希腊神话中叫做潘(pan),因此也被称作潘神,这个神的形象是羊头人身,十二星座中摩羯座的形象就是潘神。


他生性十分淫荡,最喜欢干的事就是躲在草丛里,当有美女经过时,就跳出来调戏妇女。有时候俊男经过时,也会去动手动脚,甚至连母羊也不放过……


正是男女不忌,老少通吃,人兽皆可。


他的形象通常是这样的:


大理石雕像《牧神睡着了》,收藏于卢浮宫


或者这样:

潘神与森林女神



还有这样:

潘神与母羊(出土于庞贝,现藏于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


牧神节的起源十分古老,公元前一世纪的古罗马学者们也不能确定其起源于何时。 古罗马的牧神节是名副其实的“虐狗节”,因为每次过节都要杀狗。


下图表现了古罗马人在过情人节时的“热情奔放“:


牧神节


你可能会觉得太夸张。但实际情况比画面表现得还要夸张……


在古罗马历法每年的2月13日至15日期间,男人们会为牧神献祭一只山羊和一条狗,然后他们会赤身裸体,手持用羊皮做成“鞭子”来抽打女人。


女人们则会排起队来,让男人抽打,特别是抽打背部和臀部——她们都相信,受到鞭打的女子会变得多子多福,不会难产。


裸男拿着小皮鞭抽女人屁股,女人不仅不躲闪,还一脸幸福陶醉的表情


——这画面实在太美不敢看。


如果这不叫重口,就没有重口了。


罗马人却并不觉得这是重口,而是一种纯洁高尚的行为。在拉丁语中,羊皮鞭被叫做 februa,鞭打叫做 fabruatio, 都含有'纯洁'的意思。英语中二月的名字“February”就是由此而来,直译过来应该是“鞭打月”。


也就是说,在罗马人看来,二月就是拿着羊皮鞭SM的日子。


小皮鞭抽屁屁还不是高潮,在抽打完之后,还有一个更加“三俗”的游戏。


在场的未婚女人的名字会被写在一堆“幸运签”上,接着这些签子会被放在一个罐子当中,然后年轻男人们一个个上前抽签——被抽中的女人要在这段节日期间与抽到她的男人“试婚”。


换成通俗话说,也就是临时约个炮,试试那话儿好不好使。如果两情相悦,一夜情也可能变成多夜情,甚至发展成婚姻。


也许读者会觉得古罗马人太三俗了,但实际上,这是原始民族生殖崇拜风俗的残余,各个民族早期均有类似的节日。清明节的前身,是中国古代的三月三上巳节,原本就是一个踏青约炮野合一条龙的节日,后来变成了一个郊游吟诗喝酒的节日。(参见( 九月初九话重阳)


不仅如此,牧神节还是王权的象征。


凯撒就是在公元前44年的牧神节上戴上王冠,并重新颁布立法——儒略历。但是这一举动遭到了元老院的激烈反对,一个月之后遭到刺杀。凯撒的养子,同时也是第一个罗马皇帝屋大维,为了追溯帝制的传统,俨然成了一个考古学家,他大力复兴古罗马牧神节、翻新圣地、赞助古物研究者。


其中最著名的发现之一,就是公元前500多年的黑色大理石(Lapis Niger),这是现存最古老的拉丁文铭文之一。很多人认为,它的下面是罗马城的建造者罗慕路斯的墓穴。


相传,罗慕路斯及其双胞胎兄弟在柏伦町山上的卢波库斯洞被母狼养大,后来被一个牧羊人找到并收养。因此罗马人庆祝牧神节,有纪念罗马创始人的含义,牧神节成为罗马皇帝道统的重要根源。


这么说吧,牧神节其实就是古罗马的国庆节!


罗马市政厅博物馆的罗马母狼雕像


为啥牧神节的地位这个高?


因为上古生存条件恶劣,生存是人类的第一追求。生存的两大要素就是吃饱肚子并繁衍后代。带有强烈生殖崇拜色彩的牧神节,自然占据了上古人类生活的核心地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凯撒等人要登基加冕,也要想办法与这一节日扯上关系,隐含的意味就是说,我当了皇帝,大家就能更好地生娃(生娃是生存的高阶需求,吃饱了饭才可能去想生娃的事,饱暖思淫欲么)。因此它又成为王权的象征。


因此,牧神节上,罗马妇女跪在地上被羊皮做的皮鞭鞭打,也是祈求自己像羊一样顺利生产,多子多福,这是神圣纯洁的祈求。


但这种直白的表露,对于早就吃饱了饭,追求高大上的精英阶层是有些尴尬的。孔夫子对此避而不谈,而比较老实的孟子则用“食色性也”,比较隐晦地表示:老百姓对幸福的追求,我们也是不反对的……


起源于公元初年的基督教,最初是反抗压迫要求平等的人民的宗教,但是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贵族化,成为精英的宗教。基督教跟儒家一样,追求精神境界的“崇高伟大”。上古的生殖崇拜在基督教会看起来,就是淫乱堕落的象征,必欲除之而后快。


于是,基督教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文化战争,其目的就是否定古罗马悠久的文化传统。 具有淫荡意味同时代表王权的牧神节,成为这场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另一重要战场是农神节,后来演变成了圣诞节,参见: 毁三观!圣诞节当初居然这样的三俗……


除了用歌颂基督教圣人的瓦伦丁节来覆盖掉牧神节之外,牧神潘恩也被打入地狱,成为魔鬼的象征。无论是巴弗灭,还是魔鬼撒旦路西法,都是头上长羊角,其实都是牧神潘恩的变体。


恶魔巴弗灭


中国这边,虽然从孔子开始就删减史书写春秋,树立道德标准,但一些三俗传统到了唐朝仍然保留着。到了儒教的高级阶段——“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理学出现后,大量销毁非儒家典籍,跟生殖崇拜有关的传统才渐渐消失殆尽,对女性的束缚到明清时期,也逐渐达到历史高峰。


这个圣瓦伦丁,又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圣瓦伦丁是一名圣徒,于270年2月14日这天被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下令处死。


传说,为了保住政权,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招兵。此外,他还严格禁止国内年轻男子结婚,以保证士兵能骁勇善战。因为,他认为家庭会使男人变的多愁善感和优柔寡断。

这条禁令对罗马年轻人造成巨大的打击,但是却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它。仁慈的神甫瓦伦丁也意识到法令的不公正,他看到了年轻恋人的悲伤和绝望。于是,瓦伦丁计划秘密地反对国王的命令。每当有年轻恋人想要结婚时,瓦伦丁便把他们带到一个隐蔽的山洞里,偷偷为他们主持婚礼。


圣瓦伦丁为年轻恋人主持婚礼

没过多久,事情败露,瓦伦丁也被捕入狱。 皇帝听闻此事十分震怒,下令将瓦伦丁处死。后人为了纪念他,于是追认他为圣徒,并将他殉难的这一天作为“圣瓦伦丁节”,将其作为爱情的象征。


真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啊!


然而——这个生动故事,只是后人编的段子。


在中世纪的各种圣人传记(Hagiographa)中,从来没有过出现这样一位“为爱殉道”的神甫。


在中世纪的文件中,这位叫作瓦伦丁的神甫的原版殉道故事如下:


还是这个皇帝克劳狄二世,在位期间针对基督徒发起了一场迫害。一位名叫瓦伦丁的神甫在这场运动中被捕。他临危不惧,刚毅虔诚,令皇帝印象十分深刻,甚至差点儿把皇帝说服。


皇帝身旁一位谋臣见势不妙,打断了这场对话,并且建议皇帝让法官来审问他。为了鉴别瓦伦丁的神是否是真神,法官与他展开了一场“信仰的测试”——法官有一名养女,失明两年,如果瓦伦丁能够治愈这名姑娘,那么法官便会皈依基督教。


瓦伦丁接受了这场挑战,果不其然,通过热忱的祈祷,他居然治愈了这位姑娘,于是法官连同下属一同皈依了基督教。


皇帝听闻此事之后,大为震怒,命人把瓦伦丁斩首,这一天是公元270年2月14日。


这个故事虽然与爱情没什么关系,但是剧情比上一个故事更令人震撼,居然将盲人复活,简直是神迹啊!


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废话,都出现了这么扯淡的“神迹”,当然是教会编出来的传教小段子啊!靠段子传教,本来就是教会的看家本事嘛!


克劳狄二世确实在公元270年在位,但是他在位期间仅有短短两年(268-270年),一直在外与蛮族打仗,从来没有回过罗马城,他恐怕也没见过罗马城内的瓦伦丁神父。


而且,除了一些中世纪的圣人传中的说法,没有什么实锤证据,证明克劳狄二世对基督教发动过什么迫害。


而那些圣人传嘛……就跟中国儒家宣扬的二十四孝故事差不多,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宣扬道德事迹编出来的心灵鸡汤段子,跟“落樱神斧华盛顿”、“日光神魔爱迪生”也是异曲同工。


圣人传中的戴奥尼修斯,与瓦伦丁同一个时代,死后仍然抱着头颅,表示不放弃信仰……这已经算是不太重口的……



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

(这位大哥,这么厚的冰,靠体温就能捂化,糊弄谁呢?

用石头砸不是简单易行?不过那样就不感人了是吧?)



广为流传的落樱神斧华盛顿,甚至入选中国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但其实只是一个编出来的段子


至于圣·瓦伦丁其人,除了圣人传中的记载,没有什么别的旁证史料——三世纪的很多殉道者审问记录,早就灭失在历史中。


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进行了系统性有计划地焚书活动,并且垄断历史编写长达千年之久。


基督教不仅消灭不利于自身的证据,而且在记录历史方面,造假劣迹斑斑,不忍直视。这甚至导致了一个后遗症:对欧洲的历史考古中,只要是基督教会经手的历史记录,首先要考虑是不是能证伪,实在不行再考虑它也可能是对的……


在教会所保留的一些殉道者名单中,名字叫瓦伦丁的可能就有三十来人……瓦伦丁(Valentine)来自于拉丁语“勇气”(Valor),是那个年代殉道的基督徒的常见名。


在中世纪欧洲风行收集圣人遗骨的时候,曾经出现了至少三个“瓦伦丁的头骨”——两个在法国,一个在英国。


这是咋回事呢?一个圣徒还能长三个头不成?


中世纪曾出现过圣物大泛滥。比如钉死耶稣的那个真十字架,在君士坦丁堡的母亲海伦娜收集圣物的时候,就冒出了三个。到了中世纪,最起码有几十个教堂或修道院宣称拥有“真十字架”。因此各种圣物出现多份,实在是稀松平常的现象。


罗马的希腊圣母堂中供奉的“圣·瓦伦丁头盖骨”


公元16世纪早期,尼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约1466至1536年)不无嘲讽地说,欧洲所有的真十字架遗物可以装满整整一船。


某些天主教神学家,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对此给出了“完美”的理论解释:基督的血使真十字架不易朽蚀,所以不论取下多少,总体积也不会减少。


事实的真相是:随着十世纪到十三世纪欧洲进入经济复苏及繁荣期,欧洲各地教堂或修道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个教堂或修道院要想在激烈竞争中混出头来,成为远近闻名的朝拜圣地,除了规模庞大,建筑美仑美奂,壁画精美绝伦,至少有一两件圣物作为“镇宅之宝”那是必须的。


在中世纪,宗教是欧洲最赚钱的生意,没有之一。没有圣物,就不够神圣,就吸引不来大量信徒,也就无法实现盈利。


当然,说盈利太俗,正确的说法是:没有足够的捐赠来供养这些上帝的奴仆们。在巨大的利润刺激下,当时的欧洲已经形成了“圣物”“圣迹”产供销一条龙的灰色产业链,堪比从河南驻马店到北京潘家园的文物赝品产业链……


对于圣物贩子们来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咳咳,扯远了,扯远了。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说说瓦伦丁的事。


就算存在殉道的瓦伦丁,他也与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没半毛钱关系。


首先,公元270年的时候,基督教并不是罗马国教,人们结婚并不需要神父参与。古罗马人结婚跟古代中国人差不多,父母同意,订婚宴,交换聘礼,然后就可以择吉日结婚。基督教作为一个来自中东的外来宗教,宣称不经神父证婚就不能结婚,纯属无稽之谈。


就如同说,现在的欧洲,不经阿訇主持不能结婚一样。


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人都知道,战争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口,罗马常年面临蛮族入侵,战争是长期行为,鼓励生育,保证人口增长,才是正常的做法。因此,什么为了保证战斗力禁止结婚啊,为了男女的爱情偷偷证婚啊,纯属扯淡。反过来,基督教抑制男女相好,要求女子面纱遮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算结婚也只能用传教士体位,导致生育率下降,倒是大有可能。


那么问题来了。教会为什么非要把屎盆子扣在克劳狄二世头上,让他遗臭万年呢?


让我们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


公元270年的罗马帝国,早已过了巅峰期,正处于风雨飘摇的“三世纪危机”中。农村荒芜,城市衰落,财政枯竭,内战连绵,帝国政府全面瘫痪,同时,还面临着高卢人、斯拉夫人和匈奴人等外族侵略。从公元235年至284年,罗马换了39个皇帝,其中有大部分都是死于非命。


克劳狄二世是三世纪危机中,第一位出身于军队的强有力皇帝,他指挥罗马军队在公元268年的纳伊苏斯战役中,决定性地击溃了罗马的大敌哥特人,因此被授予称号“Gothicus”,意为“打败哥特人的”。哥特人被击败后,被赶回多瑙河另一侧,整整过了一个世纪他们才对帝国再次构成威胁。同年冬,克劳狄二世再次出兵,将日耳曼部落的阿勒曼尼人赶出了罗马帝国的边疆。269年年末,克劳狄二世准备讨伐入侵潘诺尼亚的汪达尔人,但未及出兵便在270年年初死于瘟疫。


克劳狄二世是所谓“伊利里亚诸帝”中的第一位皇帝。正是在这些皇帝的领导下,帝国从严重的危机中恢复过来。元老院宣布克劳狄为“神圣的、打败哥特人的克劳狄皇帝”(Divus Claudius Gothicus),以纪念他的巨大功绩。


克劳狄二世其实是一个在抵御外敌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皇帝,为帝国续命做出了卓越贡献,怎么说也算中兴之主(之一)。这样一位皇帝,怎么看也不像脑筋不正常啊!270年2月14日,这位皇帝已经感染瘟疫,时日无多。教会为了宣扬自身的正当性,却把迫害“正义人士”这个屎盆子扣在他头上,八成还宣扬他是因为不敬上帝而死,真是居心叵测。


教会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教权与王权之间的长期斗争。克劳狄二世因为立下了卓越功勋,被元老院封为神,会极大地增强罗马公民拥戴皇帝的动力,对于增强王权大大有利,但是对于教权就大大不利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