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被永久封禁,这是新号: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Life丨Toying with an ... ·  3 天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双十二最终章:有茶界袁隆平之称的肖时英老师亲 ... ·  4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打铁的人,铁打的理 | 评论君开讲 ·  5 天前  
CHINADAILY  ·  Sports丨Mbappe ... ·  5 天前  
求是网  ·  双语视频丨云南和顺古镇的文化韵味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思客WeThinker

《展望二十一世纪》:你真美呀,请你暂停 | 微思客读书会

微思客WeThinker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4-22 07:34

正文

编者按:“春天恰是读书天”,在刚刚过去的三月,微思客读书会第二期成功举办,导读人刘小小带领读者朋友们啃下了汤因比和池田大作的世纪对话录——《展望二十一世纪》。本期读书会我们在立足文本的同时,亦不忘“回归历史现场”:努力在汤、池两位大师的语境中探讨相关议题,“对人类事物的宗教态度”和“对生命尊严的普遍关注”在导读人看来是理解本书的核心所在,以下这篇文章,即是他的读书报告。

(图片来源:https://goo.gl/images/AcDMwc)


刘小小丨微思客读书会第二期导读人

       我的朋友马丁开始跟美玉调情并不只是因为性欲。他还要证明,他可以用他的方式赢得她的芳心。当然美玉在马丁眼里十分美丽,但美貌究竟是不是这段罗曼史的主体,即使一年之后他坐在去往她的城市的火车里,他也搞不清楚。

        

       在那一年里,他没有见过她的面。我们每一次提取记忆,所处新环境的信息会融入原有记忆。如果马丁总是在看日本女演员的时候想到她的模样……那么他对她的溢美之词是诗性的而非科学的。不过再过40分钟,至少,我的朋友就能确认,究竟是他的记忆对她进行了一番美化,还是她具有另外一种令他心动的神秘的美,是他的感官无法夺取、记忆无法重现,只有面对面才能体验的。

       

       无论什么人,重要的首先是人,在成为人之前不可能是知识分子、艺术家,或者马丁。所有人依赖大脑中储存的事件、信仰和关于世界的概念,设想故事在未来的发展,并且强化与此发展相关的部分。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历史意识,过去并不存在。那么历史学家拥有的唯一优势,他至少能意识到他自己是一片有感知的漂浮物,漂浮在时间之流的漩涡表面。事实上,如同我们每个人一样,他或多或少也是历史相关性的奴隶。

        

       很对,历史学家是不大可能意识到他的最根本的偏见。”汤因比说,“我完全承认,我的历史观带上了生活经历的色彩。这种历史观是在我一生所经历的出现于公共事务中的各种好事和坏事激发出来的,我无法摆脱它们。我写起历史来,总不免在写最近的,也就是所谓当代的历史。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汤因比在牛津大学讲授希腊罗马史。他如同听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在2000多年后的西方文明中的回响。他说:“两个文明的历史虽然不处在一个时代,但它们是平行的,是可以比较的。”一场大战便是一个文明的历史转折点,汤因比感受到了这一点。他想不妨以修昔底德的学说给现代人以教育,所以他相信修昔底德在好多个世纪之前感受到了他的感受。历史学家受限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但这不等于他与具有普遍性的永恒性的问题无关。汤因比认为,如果一个人忽略普遍性的永恒性的问题,那就暴露出了他的愚蠢。

       

       人类事务中永恒不变和有规律性的要素便是人性。我的朋友在火车上想象几个小时之后的浪漫事,于是同美玉的整个交往史被身体对未来的幻想重写了,开端、发展,都是为了走向身体的高潮。马丁为自己写下了预言式的历史,所以在走下火车后的两天里,他要在实现预言和现实之间挣扎。人性远为微妙,其中的蹊跷之处多得多。如果人不仅是动物,同时又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性存在,那么马丁对精神性的一面羞于启齿。他身处物质享乐的时代,他相信这个时代才是人性的。一年多的网络交往里,马丁有太多精神上的快乐,但在这一刻被选择性遗忘了。他只想到身体的欲望是维持与姑娘联络的唯一推力。我的朋友的故事是人为的——是对原始材料进行挑选的结果。

       

       如果历史学家想要对现代人的生活有所助益,那他也必须对历史素材有所选择。他并不是不加区别地从过去取来资料,而是一件件地选取那些在他看来有意义的资料,拼凑出可理解的整体,并排斥其他资料。否则他就只能保持沉默。因为人类事务错综纠结、暧昧不明和纷纭繁复。一边是曾经被实际生活过的历史,一边是被现在需要构建的历史。最真诚的历史学家也不会完全客观。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所以,历史学家应该把他的牌摊在桌子上。

(图片来源:https://goo.gl/images/4l2jWW)

        

        《圣经》和由《圣经》而来的历史观当然与我毕生相随。此外还有另一种型式的普世主义,即为基督徒与伊斯兰教徒所共同持有的犹太人观点:从创世一直到末日,历史都是天意的实现。这是汤因比亲自亮出的第一张底牌。他是按正统的英国国教——基督徒的教养长大的,尽管在上大学的时候,就不信奉基督教教义了,但基督徒的历史态度渗透了他并伴随他一生

        

       汤因比的另一张底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说:“这次大战,我的研究生同学和大学时的同龄人约有半数身死其中。这场悲剧,这种毫无意义的罪恶和营营扰扰的徒劳——我之所以幸免于难,是由于我那时病了,不能去军中服役——对我有经久不灭的影响。”

        

       所以汤因比对人类事务有了一种宗教态度,认为任何一种物质成就都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和对人性的背离。我们拥有的物质力量越大,只会使我们置身于更大的危险之中。一切高级宗教、高级哲学,对人的行动都进过同样的切合实际的良言,都指出人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满足贪欲而企图统治宇宙;并指明克制自己的目的就在于为超越自己的某种东西而献身。

        

       汤因比对人类命运所持的这种天启式观点以及他在其中表现出的宗教意象,让他难逃书写“预言式历史”的指责。他用取自历史记载的事实证据超越历史,让历史终结于普世宗教的帝国。如果汤因比坚持认为自己预先就知道了终极的意义和救赎的途径,并向人类道出了最终的结论,劝说人类停止探寻,那么他真的颇有点天真。

        

       恰恰相反,汤因比认为谁也无法确实指出将来什么事情要发生。之所以做不到这一点,是因为人类事务中存在着自由意志这个不可预测的因素。他承认,他所看到了的这个那个规律、周期或法则,其实都是幻觉。他身在囚室之中,一个孤独的处所,但他依然幽居其间。只不过,历史学家的身份要求他在黑暗中谨慎地行动:

        

       “我正在黑暗中探索,我的人类的爱和理解的能力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希望,只要我还有意识,我就将继续去爱,继续去理解。”

 

(图片来源:https://goo.gl/images/SgvSZ5)

        

        马丁见到了美玉。她的美如阳光碧海,原来可以围绕美重新叙述整段罗曼史。不是蛮族般的身体驱动的历史,也不是国王般的精神至上的历史,而是来自上天呼召的爱的历史。我的朋友听到了直觉的低语:了解她,理解她,爱她……

        

       理性却拒绝了爱。如果现在放弃侵略并为她奉献,那么马丁认为,他这一年来的所作所为失去了逻辑上的连续性。其实马丁的理性在被他诗意叙述之前并不天然占据主体地位。他同凯撒、拿破仑以及所有人一样,时常被突如其来的激情煽动,并不清楚将会被狡猾的情绪带向何处。他时常感受到理性的脆弱,但固执地坚持理性享有特殊地位。他相信,要做到理性,就应当首先赞同它、接受它的目的,以其所欲为名评判其所为,根据其目标评判其手段。

        

       这样一来,美玉的命运在马丁的心里消逝了。他说服自己去做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只为自身的目的负责。而一切消逝的,只不过是象征。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由社会化收获的爱与良心的果实,每个人在婴儿期品尝过,滋味记忆在心中。每个人都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都与人类共命运。

        

       “历史学家应该对人类命运以及对人类事物拥有敬畏意识和迷惘意识”,汤因比说,“随时另作主张,随时放弃最珍爱的体系、所选取的事实、或者对所谓事实的态度,假如进一步的研究要求有这类改变的话——不仅由于发现或形成了新的事实,也由于对现存的所谓事实做了进一步的反思。”

        

       我的朋友不可能不反思,但是他有一张底牌不向任何人摊开,包括他自己。他相信经济因素是历史发展的唯一真相,这是他不加反思的底牌。那么反思在这里产生了奇妙的同名异义,并且戏剧性地将他引向了相反的方向。他越是反思,越是否定精神层面,越是否定,越感到反思足够深刻。他跟自己对话,但抹去了跟自己对话的意义,非但没有变得更谨慎,反而变得更狂热。

       

       马丁利用反思杜撰虚假记忆、粉饰不义之举、捏造积极的自我评价,在这个轻浮的世俗世界建立起自我防御机制,屈服于习惯,逃避对陌生事物的恐惧,设法压抑一时的痛苦,长远来看却是在摧毁自己。一连串小确幸之后,跟着大灾难。

       

       人生是“似非而是的”、烦琐的、艰难的和痛苦的。痛苦是生活的本质的真理,直面悲哀、不满、恐惧或反感,设法将它们用作根据怜悯和慈爱的感情去行动的机会,新生的力量将蕴含其中:

            谁不曾和着眼泪吃他的面包,
            谁不曾夜夜在床上枯坐哭泣,
            十分忧伤苦恼,
            他不认识你们,上天的诸神!

       “摇动那个人……还应……打破束缚他的集体的桎梏,绝对有必要从外部摇撼他,刺激他。”

       

       当这种角色由《浮士德》中的梅菲斯特扮演时,这一点得到了最清晰的诠释:他要作为魔鬼来推动人努力向前。对此,汤因比这样解释:

      

       “我认为,就人类生活来说,魔鬼是一种必要的刺激者和挑战者,这是一个深刻的真理。魔鬼是一粒可在牡蛎中产出珍珠的沙砾——虽然这对牡蛎来说是极不愉快的,但珍珠自身却是美丽而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人类生活的条件之一,——那些悟彻到事情底蕴的人们对这一点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揭示。”

       

       生活有两个特点:首先,它随着时空的变换而进行着永不停息地演化;其次,它是多元的,并不是单一的。

        

       在马丁与美玉共进晚餐之后,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发现,他的身体的情欲已经被爱的情感替代了。爱在马丁心中表达为奇妙的螺旋,愉快与伤感,高兴与苦恼,幸福与忧郁,围绕爱的中心聚合、上升,无穷无尽。对爱保持理性态度的人,也正是无法去爱的人。接受爱的呼召意味着抛弃计较和算计,拥抱自我牺牲,走向责任。

        

       我并不怀疑在那一刻我的朋友已经决定去爱。他没有讲事先想好的虚伪做作的情话,也放弃了安排一场庸俗的动情仪式。他的心思全在想象爱的未来和重构爱的历史上:一年的网上交往史由精心算计的勾引变成一首爱的颂歌。马丁的回忆里再也看不到情欲的痕迹而无时无刻不看到爱。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马丁相信,这就是他坚持与美玉交往的唯一依靠。

        

       当爱成为马丁不加反思的底牌,爱就跟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享乐、世俗的天堂变得一模一样了。他要爱,他要承担责任,他要牺牲自己。对于一个处于爱的狂热中的人,没有比压抑自己的爱更伟大的牺牲了,况且是以守护爱人的名义。我的朋友再一次为自己写下了预言式的历史。这让他在美玉面前显得腼腆笨拙、畏首畏尾。美玉的命运,再次在马丁的心里消逝了。

       

       而一切消逝的,只不过是象征。美玉对马丁说:“既然选择了都有自己当初下决定的原因,那个原因就是跟后悔药一样的功效。”

       

       人类从蒙昧中醒来而有了自觉意识,便发现自己处在一片混乱之中。他们为了使生活过得下去,便设法对这种混乱状态加上了秩序。作为人类行动基准的价值体系是多种多样的,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想法,而生命的尊严是普遍的绝对的基准。不能让预言式的历史拆除现在人的空间,每一个人,马丁和美玉,必须有尊严的在场。你的目光,首先投向行走在你身边的那个人:

   我对这一瞬间可以说:
你真美呀,请你暂停……
现在我怀着崇高幸福的预感,
享受这至高无上的瞬间。


参考书目:

1.《汤因比论汤因比:汤因比-厄本对话录》

2.《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3.《历史研究(插图本)》,阿诺德·汤因比

4.《文明经受考验》,阿诺德·汤因比

5.《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阿诺德·汤因比


编辑:Holly

[email protected]

微思客重视版权保护,本文首发于微思客,如需转载,请联系微思客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