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书共十本,分别关于《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墨子》《庄子》《孟子》《老子》《荀子》《战国策》。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是这十本?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一个现状:流传下来的中国经典规模庞大,要将每一本全文读完,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选择。
而如何选择,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首先,时间已经进行了第一轮筛选。那些最重要的典籍,已经被一代代人确认下来了一个大概的范围,我们不可能,也很难走出这个范围。
其次,则是作者的个人选择。同样是讲经典,李零也出了一套《我们的经典》,所选的书目则是《论语》《老子》《周易》和《孙子》。相比之下,《周易》和《孙子》则是杨照所没有选择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这说明了不同作者的个人意趣,也说明,我们可以有更多路径回溯经典,而这一步,并不能完全由别人代劳。
那么,杨照的选择有什么自洽的道理吗?
有。那就是他所说的“历史的”去读经典,你看上面这十本书并不是随便排序的,它根据的是各书的成书时间。
《尚书》是我们所能找到的第一本书,它记录的夏商周各个时代的一些诰书,也就是政府部门的官方材料。从这些材料里,杨照带我们读出了商周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一个是属巫的,一个是属人的。
然后是《诗经》,它也相当古老,在西周时就已经是贵族教育的核心内容。
接着是《左传》,记录的是春秋时期的历史。
然后《论语》先出,接着是《墨子》,再接着是《庄》《孟》,然后是《老》《荀》,最后是《战国策》。
杨照把这十本书串起来的线索是时间,按照这样的顺序跟着杨照读了一遍,我们大概就可以粗略了解从商至周,然后春秋战国,这些时代分别生活着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关心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
在杨照看来,作为一名读者,你要先去追问,而且要有能力去提出问题:他在回答什么?他要问的问题是什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贴切地去评估古人回答得好不好,或者认识到他给出的答案,与面对类似问题时我们给出答案有何区别。
这就是杨照所说的“历史式”的阅读方式,也就是把经典当做过去的书来读的一种方式。
这样的方式,和我们传统的用现代的眼光去读经典很不一样,那意味着我们只是在经典里面去找我们想要的东西,对现代有意义的东西。这样的读,很多时候都是误读,而中国传统中的层层注解,就是在不断误读经典,用前人的话来讲自己的心思。
其实完全没必要这样,我们本来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读经典,并不是要直接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而是“在提醒我们,在不一样的情境、环境当中,有人用我们今天不一样的方式来看待生命,来看待事情。”
它带给我们一种异质的价值和生命感受。
比如说《诗经》,按历史上的各种解读,许多质朴的描写爱情、婚姻的诗歌都被曲解为讽喻君臣关系,而如果我们脱去这种桎梏,直接回到文本本身,回到那个唱着民歌的年代,便能听见千年之前的人,是如何生活,如何歌唱的。他们当然和我们不一样,但正是因为如此,一切才这么有趣不是么?
读《论语》,把孔子从圣人的面具下救出来,还原一个至情至性的智慧老师。读《孟子》《荀子》,知道为何他们同属儒家却一个信仰“性本善”,一个却持性恶论。
在杨照这里,读经典不是死扣字句,死扣文法,而是把时代读出来,把世界读得更宽阔更纵深。如此,我们才是自由的,典籍也才是自由的。
这套书,是杨照帮我们开了一个头,让我们不再惧怕经典,反而能在阅读中找到一种与原典亲近的感受。然后,我们自己出发,自己去读。
---
每次推荐好书,都有人问哪里买?
这一次,我找到了理想国,由他们直接提供书给不止读书的读者。原价248元,不止读书价只要198元。
长按扫描下面的二维码,立即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