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不止读书
从读书开始,尝试不粗糙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书单来了  ·  发现一款特别适合上班吃的零食 ·  昨天  
慈怀读书会  ·  治愈启程,温暖升级:2025遇见猫全新升级, ... ·  5 天前  
慈怀读书会  ·  三种人“请你吃饭”,最好别去,去了容易出事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不止读书

这套书我连续看了7天,看得我走火入魔,心花怒放

不止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2-22 22:59

正文


“小河最近在干嘛,感觉有点偷懒了。”这是我前几天收到的一条留言。


很惭愧,最近真的更新的不勤啊。


不过这些天我也没光闲着。一直都在看书呢,而且是走到哪看到哪,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状态:坐地铁的时候看,上电梯的时候看,排队拿号的时候看,吃饭的时候看,当然,睡觉前也在看。看得我心花怒放,喜不自禁。


现在终于看完了,可以来给大家报告分享一下啦。


为什么我这样走火入魔的看,还看了7天这么久呢?


因为这套书一共10本,虽然每一本都只七八万字,也要些时间的。


也许你会问,如此吸引人的一定是小说吧?但这套书偏偏不是。它竟然是讲经典的书,什么经典呢,就是《左传》《诗经》《论语》《孟子》这样的经典。


讲经典怎么会如此吸引人,难不成我有病?当然这种可能性也存在,但更靠谱的原因是,这套书非常好读,有趣,并且让人感到充盈。所以我才会一本一本的读下来,并且还希望继续这么读下去。


好了,揭晓一下,这套书就是杨照先生的《经典里的中国》




《经典里的中国》之所以让我走到哪看到哪,首先有一个物理上的原因:它每一本都很小,拿在手掌间特别舒服。纸质又是轻型纸,所以很轻。挤地铁的时候,就算没座位,拿在手里看也毫不费力。


我拿在手上的感觉


当然,这只是附加值,真正吸引人的,还是内容。


介绍内容之前,不妨先介绍一下杨照。



杨照是台湾作家,因为这十年来台湾作家的书越来越多的在大陆出版,杨照的名字也被更多人知道。但相对的,最受欢迎的,还是白先勇、张大春、朱天文、朱天心这些小说家,毕竟,直抵人心的,还是文学。


不过,渐渐的,也有一些其他人物,开始被关注到。比如说写游记,并且写得一点都不像游记的舒国治;再比如写书籍导读但写得一点都不像导读的唐诺。


然后,就是杨照了,他不像舒国治或唐诺只写一个领域,而是漫山遍野开出了各种各样的花。比如,他写古典音乐,有《想乐》《呼吸》;他写文化随笔,有《故事照亮未来》《我的二十一世纪》;写散文,有《迷路的诗》《寻路青春》;写小说,有《大爱》《吹萨克斯风的革命者》;写读书导读,有《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推理之门由此进》。


另外,他常年在书店和公共空间开讲“公民课”,比如2004年在“敏隆讲堂”开设的“现代经典细读”课程,就带领读者一起读了很多影响现代历史进程经典书籍(诸如《论美国的民主》《美国宪法》)。


从2007年开始,他又花了五年时间在“敏隆讲堂”讲了一百三十讲的“重新认识中国历史”课程。当然,今天介绍的这套《经典里的中国》亦属于“公民课”系列。


现在,你大致可以看出来了。


首先,杨照不是那种可以名留千史的伟大作家,因为这样的作家必须拥有穿越时间的力量。但杨照写作的对象,并不面向未来,而直指当下。他的书大部分都是写给我们当代人来读的。


其次,杨照也不是一流的学者。因为他的好奇心特别旺盛,总是会有新的兴趣点不停的冒出来,而学者的第一要务就是能够坐得了冷板凳。


既然这样说,杨照还值得一看吗?


我的意思是,不仅值得,而且非常值得。因为,在这个号称信息越来越对称的时代,我们大多数人不仅没有学会学习这件事情,并且渐渐放弃掉了对知识的兴趣。杨照所关照的正是我们这些不中用的普通读者,他作为中间人,帮我们引渡到那些更伟大,更值得注意,更值得倾听的人物和书籍面前。


很多时候,我们都看不起楼梯,因为它并不是我们最终想要抵达的高处风景,但是如果没有楼梯,你或许根本只能仰望,或者根本不知道原来高处还另有一个美丽世界。


杨照这许多年来所做的“公民课”,就是在做楼梯。当然,这只是我的比喻,他当然不只是一个传声筒那么简单,他亦参与了他所表达和传递的知识,他的角度,他的世界观,他的判断和品味,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影响。


而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影响的影响的影响的影响,也都只能在这样的链条中最终找到自己,完成自己。


好了,下面可以进入内容了。


这套书共十本,分别关于《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墨子》《庄子》《孟子》《老子》《荀子》《战国策》。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是这十本?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一个现状:流传下来的中国经典规模庞大,要将每一本全文读完,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选择。


而如何选择,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首先,时间已经进行了第一轮筛选。那些最重要的典籍,已经被一代代人确认下来了一个大概的范围,我们不可能,也很难走出这个范围。


其次,则是作者的个人选择。同样是讲经典,李零也出了一套《我们的经典》,所选的书目则是《论语》《老子》《周易》和《孙子》。相比之下,《周易》和《孙子》则是杨照所没有选择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这说明了不同作者的个人意趣,也说明,我们可以有更多路径回溯经典,而这一步,并不能完全由别人代劳。


那么,杨照的选择有什么自洽的道理吗?


有。那就是他所说的“历史的”去读经典,你看上面这十本书并不是随便排序的,它根据的是各书的成书时间。


《尚书》是我们所能找到的第一本书,它记录的夏商周各个时代的一些诰书,也就是政府部门的官方材料。从这些材料里,杨照带我们读出了商周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一个是属巫的,一个是属人的。


然后是《诗经》,它也相当古老,在西周时就已经是贵族教育的核心内容。


接着是《左传》,记录的是春秋时期的历史。


然后《论语》先出,接着是《墨子》,再接着是《庄》《孟》,然后是《老》《荀》,最后是《战国策》。


杨照把这十本书串起来的线索是时间,按照这样的顺序跟着杨照读了一遍,我们大概就可以粗略了解从商至周,然后春秋战国,这些时代分别生活着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关心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


在杨照看来,作为一名读者,你要先去追问,而且要有能力去提出问题:他在回答什么?他要问的问题是什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贴切地去评估古人回答得好不好,或者认识到他给出的答案,与面对类似问题时我们给出答案有何区别。


这就是杨照所说的“历史式”的阅读方式,也就是把经典当做过去的书来读的一种方式。


这样的方式,和我们传统的用现代的眼光去读经典很不一样,那意味着我们只是在经典里面去找我们想要的东西,对现代有意义的东西。这样的读,很多时候都是误读,而中国传统中的层层注解,就是在不断误读经典,用前人的话来讲自己的心思。


其实完全没必要这样,我们本来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读经典,并不是要直接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而是“在提醒我们,在不一样的情境、环境当中,有人用我们今天不一样的方式来看待生命,来看待事情。”


它带给我们一种异质的价值和生命感受。


比如说《诗经》,按历史上的各种解读,许多质朴的描写爱情、婚姻的诗歌都被曲解为讽喻君臣关系,而如果我们脱去这种桎梏,直接回到文本本身,回到那个唱着民歌的年代,便能听见千年之前的人,是如何生活,如何歌唱的。他们当然和我们不一样,但正是因为如此,一切才这么有趣不是么?


读《论语》,把孔子从圣人的面具下救出来,还原一个至情至性的智慧老师。读《孟子》《荀子》,知道为何他们同属儒家却一个信仰“性本善”,一个却持性恶论。


在杨照这里,读经典不是死扣字句,死扣文法,而是把时代读出来,把世界读得更宽阔更纵深。如此,我们才是自由的,典籍也才是自由的。


这套书,是杨照帮我们开了一个头,让我们不再惧怕经典,反而能在阅读中找到一种与原典亲近的感受。然后,我们自己出发,自己去读。


---


每次推荐好书,都有人问哪里买?


这一次,我找到了理想国,由他们直接提供书给不止读书的读者。原价248元,不止读书价只要198元。


长按扫描下面的二维码,立即购买

从今天起,亲近经典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