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观之如冰,温润有方 ·  22 小时前  
为你读诗  ·  大师出品紫砂壶,古雅质朴 ·  昨天  
为你读诗  ·  故宫名画引入茶盘,让喝茶更风雅 ·  2 天前  
为你读诗  ·  平生不读《道德经》,读书万卷也枉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城南旧事》:被父爱滋养大的孩子,一生都勇敢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文学  · 2024-06-28 17:58

正文

作者 | 文娟

来源 | 皓然读书(growing-reading)



✎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帆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 《遇见》

今天给大家分享作家林海音的 《城南旧事》


旧事同花落,人情逐流水。 愿你 历经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网上有个段子,有人采访小朋友:

“你的爸爸最喜欢干什么呀?”

“我爸爸最喜欢上厕所。”

引人发笑的回答,却是许多爸爸的真实写照。

在很多孩子心中,爸爸是隐形的,对自己甚少陪伴,鲜有交流,不是在玩手机,就是躲在厕所里。

画家刘墉也说过:

许多爸爸在孩子图画里,没有手。

为什么?

因为在孩子记忆里,爸爸像一团影子,总是抓不住。

孩子心怀童真,笔下流露的大多是外界对心灵的映射。

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时常缺席,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但对作家林海音而言,父亲的形象却随着时光流逝愈发变得清晰。

再读她的《城南旧事》,触动心弦的,是深沉如山的父爱。

心理学家说, 一个人和父亲的关系,就是一个人命运的雏形。

林海音的一生,仿佛就印证了这句话。

她在父爱的滋养中成长,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始终支撑着她勇敢前行。

她试图告诉我们,那些被父爱滋养大的孩子,这一生都没有畏惧。



被父亲宠爱的孩子,一生不缺爱

书中的英子,是林海音的化身。

英子父亲爱养花,老北京胡同的家中院子里总是满目繁花,香气四溢。

朋友笑他:

“老林,你那么爱花,难怪生了一堆女儿。”

英子是大姐,底下还有四个妹妹,两个弟弟。

在那个旧时代,林父却从不重男轻女。

他疼爱每一个孩子,下班一进家门,就从老妈子手里接过孩子,逗孩子玩儿。

还尤为看重长女,英子只要身体不舒服,总是爸爸抱着睡。

英子母亲说,这都是打小给惯的。

英子贪玩,爱美,在外面染了指甲回家。

父亲看见了,会故作生气:“小妖精,小孩子染指甲,做唔得!”

语气里总是宠溺大于嗔怪的意味。

英子爱看书,只要她开口,要买什么书,订什么杂志,父亲没有不答应的。


惠安馆的秀贞和妞儿双双毙命于车轮之下,为了让英子尽快忘记这些悲伤的事,父亲决定举家搬迁。

为了修复女儿受伤的心灵,父亲为她搬新家,丝毫不怕麻烦,只愿女儿能结交新朋友,开始新生活。

有人说: “女孩子,如果有一个非常爱她的父亲,那么这个女孩活在世界上,就会非常有底气。”

对于英子来说,确实如此。

因为有父亲的宠爱,英子从小就自信独立,底气十足。

当看见店员逗妞儿,非得让她唱一段才给走,英子有说不出的气恼,一下蹿到妞儿身旁,叉着腰问他们:“凭什么?”

当看见大街上有人卖假当票骗乡下人,她气势汹汹地说:“欺骗人是不可以的!”

爱打抱不平,固然是个性使然,同时也是因为自己得到了很多爱,有余力去友爱别人。

步入少女时代的英子,出落得亭亭玉立,引来了无数追求者。

怀春的女孩容易坠入情网,英子却无意恋爱,从不随便让人追。

她有理想,有志气,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新闻专业知识的学习当中。

自小被父亲给予了亲密感、信赖感和安全感的女孩,不会过早去渴求来自异性的情感。

不会因为别人给她一点爱,就如获至宝;

更不会因为别人对她的一点好,就以身相许。

被父亲宠爱的女孩,懂得自爱,也更容易得到他人尊重。

被父爱滋养大的孩子,始终不会缺爱,来自父亲的爱,足以相伴良久,温暖一生。



被父亲鞭策的孩子,积极且上进

有这样一句话:

“父亲,不是因为生下孩子,而是因为教育孩子,才被称为父亲。”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宠爱,更离不开教育。

林父严慈相济,他对英子有无尽关爱,更有严格要求。

有一回,英子起晚了,外面大雨滂沱,眼见上学要迟到,她干脆赖在床上不肯起来。

父亲见她想逃学,气极了,把她从床上一把拖起,抄起鸡毛掸子就打。

把英子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边雨声哗然,屋内哭声震天。

纵使身上被鞭打得鼓起一条条伤痕,纵使大雨依然倾泻,父亲也绝不骄纵女儿,这个学,还是得上。

最后花了五大枚银元雇车把英子送到学校。

坐在教室里的英子暗自伤心,一抬头却看见父亲站在窗外,正向她点头示意。

她忐忑地走出教室,父亲却什么也没说,拿出花袄子,让她穿上,又递给她两个铜板。

这是父亲第一次痛打女儿,可谓打在儿身,痛在父心。

父亲也为自己的“暴行”歉疚,可他更清楚,身为人父,必须教会女儿端正人生态度,学会为自己负责。


从那以后,英子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

每天早晨她都是等待校工开校门的学生之一。

一年年过去,一年年进步,待小学毕业时,她已然成为最优秀的学生,代表同学们领取毕业证,并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英子从一个喜欢偷懒贪玩的顽童,成长为勤奋积极的少年,主要得益于父亲在她人生之初给予的鞭策与教导。

一个明智的父亲,懂得在必要的时候,狠下心来管教孩子,不让孩子误入歧途。

作家梅格·米克说过:

“比起其他任何人而言,父亲才是能奠定女儿人生轨迹的那个人。”

而后的林海音历经家人离散、颠沛流离,却始终勤奋乐观、积极向上,这是父亲为她绘上的人生底色。

人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

有些错误看似并不起眼,但如若一味放任,迟早会积重难返。

不良习惯和错误认知一旦被定型和根植,便会妨碍成长,影响一生。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既要有阳光雨露的滋润,也须有修剪枝丫的磨砺。

能及时得到父亲“修理”的孩子,不会旁逸斜出,而能不断拔节生长,终将成为参天大树。



被父亲引领的孩子,勇敢而无畏

后来成为作家、编辑、出版人的林海音,事业极其成功,可以说是凭一己之力支撑改变局面,推动了台湾文坛的发展。

在工作中,她经常说一句话:“怕什么,做嘛!”

她的女儿夏祖丽回忆与母亲一起共事时,母亲总是兴致勃勃地对她说:“来,咱们可以好好地把这件事做起来!”

夏祖丽从母亲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人生态度,那就是,有些事是不必害怕的。

然而,曾几何时,面对纷乱世事,英子也是害怕过的。

在她13岁时,父亲生病了,美好的童年戛然而止。

父亲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不再把她当成孩子。

他有意训练英子做事,让她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有一回,父亲让英子去银行汇钱,鼓励她:

“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

“闯练,闯练,英子。”

虽然很害怕,英子还是硬着头皮去做。

她把父亲的教导记在心上:“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当她完成了任务,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告诉爸爸去!


父亲在离开前,对女儿是那般不舍与心疼,但他已无力庇护。

在无奈中,只得让女儿迅速成长,学习坚强独立,以应对往后艰难的日子。

一桩桩事情做下来,英子对自己有了信心,渐渐感受到蕴藏在小小身体里的力量。

待家中的厨子老高通知英子快些去医院,父亲已经不行了的时候,英子有一种从未有过的镇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