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新
2023年的
报道,中国5至14岁儿童的自杀率在2010年至2021年间翻了两番。
发表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期刊《中国疾控周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
在这11年期间,5至14岁儿童的自杀率从每10万人中的约0.2人上升到约0.8人。
研究还发现,从2010年到2017年,15至24岁人群的自杀率每年下降6.8%,
但到2021年(最新数据),自杀率以每年19.6%的速度激增。
日益增长的自杀率固然令人痛心,但在这背后,我们可以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些人会想要自杀?他们自杀前有哪些信号?我们应该如何对他人自杀进行预防和干预?
关于人们自杀背后的原因,简单心理平台的张自强咨询师认为,当他们尝试自杀时,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试图避免精神上的崩溃:
“因为我将遭受崩溃和精神上的灭亡,所以我要杀死自己”。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尚能自控的情况下,自杀成了他们采取全能控制行动的最后机会。虽然他们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控制权还在自己手上。
图/
pexels
张自强咨询师通过以下的例子来更好地理解人们自杀的心理:一个人摔倒了,Ta可能会给自己的解释是我不是被摔倒的,我没有那么蠢,我是自己故意这么做的,
这样一来就成了Ta维持全能控制感的方式和途径。
类似的,那些遭受痛苦的人们,与其被这些痛苦所湮灭,倒不如自己湮灭了自己。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寻求的不是真正的结束生命,而是结束当前严重的痛苦。
图/
pexels
实际上,实施自杀计划的人不是真的想结束生命,相
反,
他们在自杀前的心理也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想要结束生命,一方面却想要获得帮助。
自杀绝不是毫无预警、突然发生的,几乎所有人在自杀以前,
都会因这样的矛盾和痛苦的心理,跟身边的亲朋好友发出求救信号。
图/
pexels
自杀干预研究者提出了“3P”原则:即自杀是
可觉知(perceptible)、可预见(predictable)、可预防(preventable)的。
因此,
识别出自杀风险的信号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你身边的人出现以下自杀信号时,我们需要对此保持警惕,及时预防自杀的发生:
图/
pexels
图/
pexels
-
情绪反复不定、波动较大
-
焦虑:担心、害怕、
情绪强烈
或睡眠模式改变
-
受困:感觉没有办法脱离困境
-
绝望:表情变得淡漠
-
愤怒
-
冲动
-
心境改变
负性生活事件是指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负性生活事件对人具有威胁性,会造成较明显和较持久的消极情绪体验,
对身心健康的损害更大。
从心理学意义上讲,
这是一种情感隔离的状态,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而没有一个合适的发泄渠道,往往会引起更多的心理障碍或身心疾病,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自杀。
图/
pexels
自杀是一个复杂而痛苦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努力,向想要自杀的Ta及时伸出援手,从而降低自杀风险,防止类似的悲剧发
生。
家长应该
多关心和陪伴孩子,
提高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学会真诚地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孩子的世界。
比如说向你的孩子询问他们在学校和日常生活当中的情感状况,问问他们在学校是否过得开心,跟朋友相处的如何,
而非仅仅是关注他们在学校里的学业成绩和表现。
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你要
让孩子知道你在他们身边,和他们一起面对,
而不是对他们的负面情绪视而不见。
图/
pexels
另外,
可以多问一些开放式问题,这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他们当前的困境,
也可以帮助他们看到那些令他们深感沮丧的选择。
比如“当你想不到任何办法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困难时,你会怎么做”或者“当你感觉到难过的时候,你会找谁倾诉”等等。
如果孩子目前的状况迫在眉睫,请立即带他们去到医疗诊所,寻求专业的帮助。
同时,在这过程当中确保他们无法获得危险物品。
图/
pexels
一些想要自杀的人或许不愿意与父母言说痛苦,但愿意对朋友敞开心扉。
如果你发现他们的心理状态有些异常,
不用害怕,直接询问,你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担忧。
“你看起来很丧,我很担心你。你会有结束生命的想法吗?”
图/
pexels
如果Ta没有这种想法,一句询问也不会把自杀想法植入在Ta的脑中;但如果Ta真的在考虑自杀,那么你的关心对于Ta来说无异于救命稻草。
如果你的朋友向你表达了自杀念头,
你要保持冷静,
不要表现得很震惊,这会拉开你与Ta之间的距
离。
你可以让他们倾诉自己的感受,
认可他们表露出的情感。这些
是倾听中可以采纳的方法和一些注意事项:
图/
pexels
-
与Ta一起讨论接下来要采取什么行动,一起列出可以寻求帮助的人的名单
-
不要承诺会永远替Ta保密:
处理自杀是一件困难的事,我们很难独自完成
-
尽量不要让其独处,让Ta的亲人和朋友参与到支持和干预行动中,比如:一起劝说Ta去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参与的人越多,安全性越高
-
如果Ta已经在接受心理咨询,让Ta的咨询师知道自杀想法也很重要
-
鼓励Ta向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寻求帮助
图/
pexels
自杀并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社会问题——
这是教育和支持系统缺失的问题。
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置24小时求助专线,
进行各种形式的生命教育,定期筛检抑郁症及可能有自杀念头及行为的学生。
图/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