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史事挖掘机
世界古代史
51好读  ›  专栏  ›  史事挖掘机

苏联解体前后乱象:街头出现“姓”商店,月收入15万只能勉强生活!

史事挖掘机  · 公众号  · 历史  · 2024-09-27 12:00

正文

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罕见史事

本文为我国前外交信使刘治琳根据积累10多年的资料而写成的、回忆苏联解体前后在莫斯科的所见所闻。刘治琳通过对莫斯科人部分生活细节的详尽描述,给我们展现了特殊历史时空的生动影像。



一进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机场服务态度普遍差


从1988至1998年,我作为外交信使10次出差莫斯科,亲眼目睹了莫斯科的十年变迁。1988年10月13日,我首次以外交信使身份造访莫斯科。班机于上午9点从北京起飞,中午12点抵达。北京与莫斯科相距6400公里,在空中飞行8个多小时。莫斯科比北京晚5小时。班机降落时,机场温度为5摄氏度,天气晴朗,略感寒意。


莫斯科机场工作效率低,入处境手续费时。我50多次进出莫斯科。在我造访过的112个国家中,莫斯科机场的入出境手续最烦琐费时。外交官通道形同虚设,毫无礼遇可言。


机场边防工作人员接过护照,反复审视护照上的照片和持照人的脸,而且用俄语提问,让你朗读自己的姓名,而据说他们本人又不懂英语。这种做法给来访者在进入苏联国门时的第一印象是粗鲁无礼或不够友善。边防人员故意磨蹭,拖延时间,一个人要用数分钟甚至10多分钟才能办完入境手续。



而莫斯科机场的出境手续似乎更加烦琐。边防看护照、登机牌,反复核对姓名,安检处又有人检查,登机口有航空公司代理查验登机牌。


从20世纪80年代,一批西方国家就简化了出入境手续。从80年代初,瑞典斯德哥尔摩阿兰德国际机场就不再查验出境人员的护照,仅看登机牌。为了确保飞机和乘客的安全,机场加强了安全检查。苏联的入出境手续仍然停留在落后国家的行列里。入出境手续如此烦琐费时怎么能够搞对外开放和开展旅游业?


使馆一位搞迎送的同志说:“在国内,我以为我们的办事效率就够低了。可是,没想到,这里的办事效率比我们还低。急不得,耐着性子等着吧!”我的总印象是莫斯科机场的工作效率还不如多数非洲国家。


苏联解体后,商品进口物价上扬,多数莫斯科人吃饱肚子不成问题


1995年3月23日,我第六次来到莫斯科。第二天我们到“促姆商场”作了一次蜻蜓点水式的漫游,发现该商场比起两年前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多数柜台已经出租,国营部分所剩无几。商品丰富了,货架子不再空空如也。



商品价格大幅上扬,一般比两年前提高了5—10倍。原来一个电动刮胡刀2美元左右,现在10美元以上;原来一件纯棉花布连衣裙仅1美元,如今都在5—10美元之间;原来一个冰激凌几十卢布,今天已经涨到800—10000卢布。两年前一件貂皮大衣标价400—500美元,今天都在2000美元以上。


总之,物价普遍上扬。有相当一部分涨价是正常的,因为以前的价格忒低了。两年前那种排队抢购的场面不见了。顾客明显减少,据说,能够买得起的人越来越少了。


令人吃惊的是货架上摆放的商品,食品、服装、家电、日用百货等有一多半是从西方国家进口的,俄罗斯的国货比例大减。“促姆商场”附近有几家商店里的服装和食品用美元标价,收美元。


位于中国大使馆附近居民区的小商店里竟然也有60—70%的商品是进口的。从中国大使馆到“立陶宛商场”的路上,可见三四年前关门的小商店又重新开业了。看起来,这些商店都已经出租给了个人。这些店里俄罗斯的产品比例高一些。而令人惊讶的是有些冰激凌也是进口的或合资生产的,上面写着英文字或德文。


副食店里的商品也丰富起来了。货架子上面摆满了各种食品。香肠之类的肉制品价格较高,一般5—10美元1公斤。路边店出售烟酒、饮料和小食品,自然都少不了万宝路香烟和可口可乐。


此外,还有德国、美国和芬兰酿造的伏特加。万宝路每条售价在38000、40000到45000卢布之间。大使馆附近有一家面包店,刚一走到附近就闻到一股香喷喷的气味。里面有一种俄罗斯特产——像小孩枕头一般大小的酸面包,我国东北人称其为“大列巴”,重约1公斤,每个1000卢布,约合1.8元人民币。

大商场门外也出现了个体游商,他们出售的水果和新鲜蔬菜几乎全是进口的。黄瓜一公斤5000卢布,约合4.3元人民币一市斤,而3月22日,在北京顶花带刺的小黄瓜仅1.3—1.4元人民币一市斤。


中国大使馆有一位俄罗斯雇员司机,他的夫人是教师,月工资15万卢布,折合30美元。这位司机在使馆的月工资200美元。这样这个家庭的生活尚可维持。由此可见,有相当一部分莫斯科人对商品价格的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


从面包、食糖、黄油、奶酪等基本食品看,多数莫斯科人吃饱肚子不成问题,但从进口的服装和日用品以及香蕉苹果等水果的售价看,对中、高档收入的莫斯科人来说不成问题,只是苦了低收入和退休人员。


在莫斯科,每到周末,除了大商场之外,所有中小型商店都关门休息。平日中小商店也关门午休。有的商店从中午12点半到下午1点半,有的从下午2点到3点。立陶宛商场就是下午2—3点关门休息。此种做法不知是从沙皇时期,还是从苏联时期开始的。商店关门午休的做法在欧美发达国家是没有的。我们好像也从“老大哥”那里学来了商店关门午休的做法,现在几乎没有了。


1998年莫斯科总印象: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像叶利钦的身体一样虚弱


1997年我发现,xing开放之风也吹进莫斯科。俄罗斯有两三个电视台每到周末明目张胆地介绍莫斯科的“脱yi舞酒吧”、“无上装服务赌场”、“无上装服务餐馆”以及莫斯科街头出现的“野鸡”等。

90年代,莫斯科的脱yi舞俱乐部招聘女舞者测试

莫斯科也出现了欧美国家流行的“xing商店”,出售xing杂志、xing器具和助性药物等。东欧和苏联剧变后,这股风也吹进了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国。真可谓,禁不住的人性欲火,挡不住的人性风云。


1997年12月25日,我第九次来到莫斯科时发现,莫斯科的面貌发生了巨变,路面进行了整修,街面也搞了装饰和美化,实施了亮丽工程,莫斯科的夜晚也亮了起来,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不停地闪烁,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增光添彩。经过这么一番美容和包装,莫斯科从一个艰苦朴素的乡巴老,摇身一变成了一位花枝招展的靓丽姑娘,莫斯科也大踏步地奔向摩登世界。

商店里货物齐全,昔日持币抢购的场面已经成为历史。当年,中国人经过莫斯科时,大肆采购俄罗斯的商品。如今,几乎无人再在这里购物。风向已经改变,大量的中国商品涌进俄罗斯。


在北京的大小商店里,街摊和早晚市上,各类商品的丰富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某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从1978年至1998年,中国仅仅用了20年。可是从1979年到1998年,我在莫斯科始终都没有看到过像北京那样热烈、兴旺和红红火火的市场景象。

1998年,莫斯科给我的总印象是,俄罗斯的经济状况仍然像叶利钦总统的身体一样虚弱。经济改革的成果在市场上尚未充分展现出来。俄罗斯的农副产品和俄罗斯自产的生活日用品仍然不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