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大抵由来是说楚大夫屈原投了江,人们怕鱼来吃他的尸体,所以做了粽子投下去,所以端午要吃粽子。魏晋时也吃粽子。用五色丝扎了,有些上面还有苦楝叶子,说是水里的蛟龙看了会害怕,不敢再偷吃给屈原的粽子了。还有一种“角黍”,和今天吃的粽子很像,用茭白叶子裹了黏米、粟米、枣子,煮熟了吃。
但若果真是纪念屈原,为什么还要赛龙舟,斗百草呢?
五月是恶月。
早在先秦时候,五月出生的孩子就很是被忌讳。孟尝君田文就是五月子,他的父亲认为会损伤门户,因此不打算养他,还好他母亲偷偷将他养大,后来驰名古今,成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损伤门户,那都是他的身后事了!可见俗语也不大准。
不过,之所以将五月当做恶月,大抵是因为天气闷热,人们的心情容易烦躁的缘故。所以《吕氏春秋》告诫说,这个月君子要斋戒,吃清淡一点,不要困于声色,宜养心气。
原本是古来就有的传统,魏晋南北朝人也是真张狂,偏要说成自家的由头——新野有个叫庾寔的人,五月晒席子,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死在了席子上。再看,小孩子不见了,一回头,自己的儿子也不见了。又有一说是他的妻子毛氏晒席子,看到的是自家三岁的女儿在席上,但床上还坐了一个!毛氏十分吃惊,再一看,席子上的女孩子不见了,但是女儿过了几天也去世了。总之与庾寔家脱不了关系。这件事玄而又玄,但人们也信,所以五月不能晒席子,不能移床位,还不能上屋顶。如果五月上屋,魂魄便去。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规矩。
五月的坏事也很多。晋武帝太康五年五月,供祀司马懿的宗庙,地陷梁断。西晋亡乱的根由,其实起自晋武帝,后世附会,以为这是晋室毁绝的预兆。
但也有好事。汉代的孝女曹娥,因为自己的父亲在端午节时迎神不慎溺死,曹娥沿江号哭,昼夜不绝,七天后投江而死,后人立碑纪念她的纯孝。王羲之写过小楷《孝女曹娥碑》,笔力很正,古雅质朴,与《兰亭集序》的洒然很是不同。
孝女曹娥碑
还要剪鸲鹆舌,教它学人话。鸲鹆就是八哥。八哥学舌——人云亦云,只是没有鹦鹉学得那样好。五月五日那天给它剪一剪舌头,声音会变得清越,就算是鹦鹉也比不上。
晋人的这一点心得,是从晋司空桓豁的参军那里学来的。这位参军很擅长弹琵琶,弹的时候八哥就在旁边听,不知今夕何夕,很是善解人意。蒲松龄《聊斋志异》里也写了一只善解人意的八哥,名字就叫《鸲鹆》。
但五月毕竟是恶月。所以要采杂药,要喝菖蒲酒,还要煮艾叶洗澡。把艾草扎成人形挂在门上,焚一焚艾草,“岁多病则艾先生。”,祛一祛病。还有一种辟兵缯,是青赤白黑黄五色的彩丝做的,上面绣有日月星辰鸟兽各种图案,也叫长命缕,续命缕,五色丝,朱索...名字很多。据说系在手臂上,可以不生病,不染瘟疫。
湖南株洲至今还有用艾草煮鸡蛋的习俗。煮鸡蛋一半用来吃,留一半晚上用艾草水洗了澡以后,再用鸡蛋滚一滚身上,也是祛风毒的。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