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们中国传媒大学校庆,前几天刚结束。
我跟我们的院长、校长都说,永远不要忘记这个学校的核心力量是什么,我说北京广播学院成立的时候只有三个系,新闻系、无线还有外语,
我说新闻永远是这个学院最明文性的核心力量,所有的新生都围绕核心力量在办好的情况下不断的成长。
你看播音系是在新闻系里诞生出来的,广告(系)是在新闻系里诞生出来的,新媒体等等现在又是在新闻系里诞生出来的。
我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新闻系办不好了,我们的再生力将如何。
就像你的身体力量练得非常好,你的核心力量很好,你打乒乓球可以,你打羽毛球可以,踢足球可能也可以,长跑照样也可以。
但是我们谁在关注核心力量,我觉得我们今天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当主持是技术,人是内容的时候,在教育的过程当中,要多大比例关注技术,多大比例关注内容?
多大比例关注“新”多大比例关注传统?
多大比例关注变而又多大比例关注不变?
恕我直言,我认为我们现在的新闻教育和传播教育,对“新”所给予的比例太大了,
对“变”给予的比例太大了,而对“不变”和“传统”的东西给的比例太少了,
甚至有些忘本。
我们刚才老师说的一句话,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我说,走得太远别忘了你的根基。
十九大报告中有很多金句,其中有一句我非常喜欢,12个字。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这是我在十九大报告上看到的非常精彩的十二个字。
他当然谈到的是中国文化的建设,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觉得放到我们传媒的教育的角度来说,同样是要思考的是:
我们的本来是什么?
如何吸收外来?
更重要的是怎样面向未来?
但是三句话是谁都不能分割的。
你不能说我面向未来,就忘了本来,或者说我不忘本来就忘了吸收外来。
我觉得这都是错误的。
你看,现在我们经常面临的情况是什么?
您知道吗,
中国有的新闻系是不教采访课的,一个不教采访课的新闻系怎么能叫新闻系?
去年,清华新闻传播学院重开写作课,业界好评一片。
第一我为清华的这一举动鼓掌。
第二感到一点悲凉,为什么?
写作课本就是新闻系所应该拥有的核心力量课程,既然重开说明很长时间不开了,我们是不是所有的新闻院系现在都还一如既往的都还在抓孩子的采访,在抓孩子们的写作。
看样没有,那您认为现在您教他新,他就可以面对新了吗?
我在带研究生的过程中,一个核心课程是历史。
因为我带的都是新闻系的学生。
大概有八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关注历史,我要他们每个月梳理一个十年,从1949年一直梳理到现在,请评选这十年的十大新闻、十大人物,国际上的三大新闻、三大人物,要提出你的评论理由,要写出你对十年的总结。
大约经过七到八个月,把1949年到现在全部梳理完毕,这个时候忽然我们怎么走过来的他清楚了。
然后他还要为这方面做很多的准备,要去看民国的书,要去看三十年代的书,要去看四十年代的书等等……
当你了解了这一百多年的历史的时候,你就不会慌。
原来这个时代从来都是换一个新马甲之后,一如既往的向前走。
太阳底下有新东西,但是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的新东西,世界并不是说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变成了另一个世界,世界还是这个世界。
但是我们为什么当这一次面对新技术的时候总觉得将要到来的会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呢?
举个例子,古人写情书写在龟背上,后来写情书用毛笔写在纸上,再后来,短信发过来,再到现在从一个微信说我爱你,脸红心跳的感觉从来没变化过。
只不过现在被回绝的速度会非常快。
这个世界经过几百年发展下来,“我爱你”依然是最动人的三个字。
难道今天发明出了一个全新迭代的说我爱你的方式吗?
我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是说的,我们将用什么态度去关注“新”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