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
是从毛泽东最后一个春节联想到的,
挖了一些边角料,
但每个故事,
都有明确的官方出处。
1923年12月底,中央通知毛泽东去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由于毛岸青刚出生不足两月,又和杨开慧闹别扭,毛泽东非常难过,便在临出门前,填了一首《贺新郎 · 别友》:
这是《贺新郎》的最初版本,尤其是“我自精禽填恨海,愿君为翠鸟巢珠树”,能写出这两句话的毛泽东,还是那个有情有爱的青年。
这首词不知道杨开慧见过没有,反正第一次面世,已经是14年后了。
1937年春,作家丁玲返回延安,受到毛泽东的热情招待,不仅亲自手书《临江仙·给丁玲同志》送给她,还数次邀请丁玲谈话。
孤男寡女在窑洞里聊天,想想也挺尴尬的,于是毛泽东就在谈话的时候,随手在纸上写一些诗词,做为谈话的辅助性动作,有些诗词写完便扔,有些给丁玲点评一下。
要是丁玲的评价极高,毛泽东就把亲手写的诗词送给她。
据后来统计,丁玲收到的毛泽东手迹有《沁园春·长沙》、《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当然还有这首《贺新郎·别友》。
其实毛泽东只是无意之举,丁玲却认真了,带着毛泽东的手迹走南闯北,因为战争年代保管不易,还交给胡风保管多年,直到1980年才物归原主。
所以丁玲留下来的手迹,其实是1923年的原始版本。
此后毛泽东把《贺新郎·别友》修改了两遍,而这两次修改,其实也是毛泽东的心境变化
。
1961年,成立12年的新中国蒸蒸日上,但也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
苏区和白区的人事斗争、集体和个体的理论争议
、苏联和美国的外交压力,以及自然灾害带来的民生受创。
毛泽东做为党政军的主席,压力非常大,甚至受到同志们的排挤。
但他有坚持多年的原则,也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思考问题,现在国家遇到困难,他怎么可能轻易认输。
于是毛泽东想起40年前写过的《贺新郎·别友》,重新在纸上抄了一遍,却删掉
“我自精禽填恨海,愿君为翠鸟巢珠树”
,改成“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
所谓江海客,便是以天地山河为家的侠客,单枪匹马孤身一人,哪怕前路关山险阻也死不回头。
可以说,从那个时候起,毛泽东的心境就变了,后来的很多事情也初露端倪。
毛泽东把新改的词,交给贴身卫士张仙鹏,叮嘱他好好保存。
1971年的秋天,合作43年的“亲密战友”不辞而别,从此以后,再也没人给毛泽东遮风挡雨了。
或者说,他失去和其他人的缓冲,必须直接面对汹涌的民意,以及老同志们的不满。
因为那几年的事情,让很多人受到伤害,以前还有“亲密战友”在前边顶着,所有不满都可以发泄到“亲密战友”身上。
再说了,“亲密战友”都离你而去,可想而知,你做的事多让人糟心?
从此以后,毛泽东健壮的身体突然垮了,大病小病不断,消息灵通的人都知道,毛泽东的日子不多了。
他也知道,以前的强硬局面基本维持不下去了,必须和其他人缓和关系,才能慢慢的调整国家方向。
于是在1972年1月陈毅去世的时候,原本不准备参加追悼会的毛泽东,10日中午却突然通知工作人员:“调车,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毛泽东到了八宝山的休息室,握住陈毅夫人张茜的手说:“我来悼念陈毅同志,陈毅同志是一个好同志。”
他转头对陈毅的四个孩子说:“要努力奋斗啊。陈毅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做出贡献,立了大功劳,这已经作了结论的嘛。”
他说这些话,其实就是给陈毅平反,并且
间接向老同志们表达善意,陈毅是有功劳的,你们也是
。
在陈毅骨灰盒前三鞠躬后,毛泽东坐车离开,第二天报纸的头版,就是毛泽东和张茜站在陈毅遗像前的照片。
可就在1973年冬天,重病缠身的毛泽东,向张仙鹏要来《贺新郎·别友》的手书,仔细斟酌良久,又修改了一版:
这是《贺新郎·别友》的最终版本,把最重要的一句话改成“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可见在晚年的艰难岁月,毛泽东也没有退缩半步,反而比12年前更有斗志。
那个以天地山河为家的“江海客”,80岁的毛泽东已经做不动了,也不屑于做了,他要以一己之力造时势,给后人留下念想。
一边要和解,一边要扫寰宇,难道不是矛盾的吗?
其实在毛泽东看来,一点都不矛盾,因为他自己说的,
毕生没有私敌,但是原则问题决不妥协
。
看了毛泽东最后修改的《贺新郎·别友》,其实就可以猜到,虽然他极力释放和解的信号,但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大部分老同志在精神上崇拜毛泽东,但是在日常工作上,更亲近与人为善的周恩来。
因为周恩来是资历深厚的国务院总理,也是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革命家,
不论工作还是精神,他都更崇尚维持秩序
。
有了秩序,国家才能稳定运转。
有了秩序,社会层次才不会乱。
所以在70年代前期,周恩来成为全国人民最喜欢的人,也是老同志们最亲近的人。
崇尚流动的毛泽东,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又如何与渴望安定的人们和解
?
而且“亲密战友”不辞而别后,毛泽东和周恩来之间失去缓冲层,再加上他习惯抓全局方向,把其他工作交给别人做,所以在那5年间,国家的日常工作就由周恩来负责,毛泽东的大部分决定,都要交给周恩来去落实。
于是
两人的关系,又回到“遵义会议”前后的平起平坐关系
。
对于他们两人来说,其实未必愿意以这种关系相处,但是没办法,有些事情他们也无法改变。
不过也正是在那段时间,国家逐渐走出狂暴无序的状态,开始恢复正常的运行方向,经济复苏外交缓和,并且通过“四三方案”,成为“156项工程”之后,中国的第二次大规模引进技术设备。
这些都为中国腾飞,打下扎实的基础。
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平静。
时间进入1976年1月1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发表了毛泽东的两首词: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到了黄洋界,险处不需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需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这两首词出现在同一个版面,意义大不相同,一定要连起来读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首先是重上井冈山,那是毛泽东革命起家的地方,而且井冈山上有红军,经过22年革命奋斗,再造了红色的新中国。
第二首词劈头盖脸就是“鲲鹏展翅九万里”,那么谁是背负青天看人间的鲲鹏?谁又是被吓倒的蓬间雀?
两首词的最后结尾,一句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一句是“不需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毛泽东是什么意思,其实很明白了。
在人生的最后一年,他还是那个倔强的战士。
这两首词发表8天之后,重病的周恩来总理去世,工作人员送来政治局拟定的逝世讣告清样,毛泽东
眉头紧锁,两眼流泪,一言不发
。
这12个字是《毛泽东年谱》的原文,用普通语文水平揣摩一下就知道了,此时的毛泽东心情很复杂。
一方面是合作半生的战友去世了,他也时间不多了,根本不可能亲自处理日常工作,那些复杂的事情,其他人能扛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