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明青海
培育核心价值,弘扬青海精神,传播文明实践,感受道德力量,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姓关注  ·  15岁女生在校坠亡,当地凌晨通报 ·  19 小时前  
贵州日报  ·  90.2亿!创历史新纪录! ·  2 天前  
百姓关注  ·  梵净山紧急通知:暂时封闭!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明青海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 | “富裕之地”话幸福

文明青海  · 公众号  ·  · 2025-02-25 15:02

正文

QQ图片20250225060358

夏季的秀拉赛堂被绿色包围,宽阔的国道向远方延伸(照片拍摄于2024年7月)。

藏语里,“秀拉赛堂”是“富裕之地”的意思。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沟里乡秀拉赛堂定居点,居住着400多户人家,他们从平均海拔4200多米的草原深处搬到这里,通过齐心协力发展路衍经济,如今的秀拉赛堂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民族团结,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2月19日,驱车沿109国道经过都兰县香日德镇向东3公里处时,道路两侧一排排藏式风格的房屋尤为引人注目,这里就是秀拉赛堂定居点。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民居,以及村民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无不诉说着这里的和谐与繁荣。
在一旁的民族团结广场上,身着藏族传统服饰的妇女们欢快地跳起锅庄舞,休息间隙,大家坐在一旁的凳子上唠家常。商铺经营情况好不好?今年母羊产了多少只羊羔?出去打工收入怎么样……欢声笑语里,满是对新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村民周措吉感慨地说:“以前我们在牧区放牧后就直接回家,娱乐活动很少,自从搬到了这里,出门方便、休闲场所多,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跳舞聊天,邻里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说起沟里乡,这是海西州的雪灾易发区。乡党委书记索科介绍,沟里乡南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接壤,境内海拔3700米到5200米,是典型的高原干旱气候区,冬季漫长、夏季短暂而凉爽。
为提高畜牧业防灾抗灾能力,沟里乡在1994年从香日德农场转让耕地326.67公顷,设置了秀拉赛堂饲草饲料基地。2009年起,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实施,沟里乡在秀拉赛堂饲草基地集中建设3村的游牧民定居房,先后开工建设定居房485套,完善道路硬化、供排水、亮化、绿化等配套设施。截至目前,已有420余户、1380多名牧民在定居点定居。
紧邻城镇和国道、交通便捷、易于发展三产,得天独厚的区位成为了大家增收致富的新优势。
在道路一侧,是致富带头人桑吉杰开的酒店,整栋建筑充满藏式风情,显得古朴雅致,但走进一瞧,内里装修充满现代气息,格外自在舒适。桑吉杰热情地表示,正是因为有了沟里乡党委的积极解困,自己的酒店才能开起来。

索科介绍,这栋楼其实是3个村150户农牧民筹集草原奖补资金1700余万元修建起来的临街门面房,刚开始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所以迟迟未能出租营业。2022年,沟里乡党委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商务区绿化、路灯、护栏、供暖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完善,如今商务区里的所有门面房已对外出租,每年收益106万元,仅此一项户均年收入增加近7000元。

QQ图片20250225060405

俯拍秀拉赛堂商业区。拉毛杰 摄

“从西藏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创业,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现在我运用学到的知识,对酒店运营进行全面优化,提升了服务质量,不仅为过路人提供住宿方便,也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过往的大车司机和夏季旅游散客比较多,生意还不错。”桑吉杰说。
酒店一侧,是热龙村村民索南朋措开的藏餐馆,270多平方米大小,传统的藏式建筑元素与现代装饰风格相互融合,因为老板出色的厨艺,所以来吃饭的人源源不断。“这是2024年初开的,纯藏餐馆,牛羊都是自家养的,干净还味道好,所以过往的人都愿意来这里吃一口。”索南朋措说。
如今村里人收入怎么样?索科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是商务区整顿楼的租金;二是国道两侧185套门面房可以租出去,也可以自己经营;三是村集体经济入股其他公司有分红;四是养殖牛羊;五是外出务工。“相比较以前单一的放牧收入,现如今收入越来越多元化,去年这里人均收入达到2万多元。”索科说。
2024年,沟里乡万只藏羊生态养殖基地建设项目落地实施,实现改造提升畜棚129座和新建储草棚197座,为全乡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为了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定居点还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走进文化活动室,村民们自创的书画作品挂满墙壁,农家书屋里藏书丰富。智玉村党支部书记羊毛加介绍:“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我们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还提升了大家的文化素质。现在村里不文明的现象少了,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风气更浓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