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处中国最西端,是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桥的核心枢纽区域,历史上是中国与西方世界沟通和交流的桥头堡,这样的区位决定了这里的考古发现必然具有更加深远的文明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意义。
通天洞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新疆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空白,将新疆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推到了距今45000年前后,而且,将以莫斯特和勒哇娄瓦技术为标志的,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工业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和时间节点完整的揭示了出来。结合新疆骆驼石遗址的相关发现,现在可以肯定,这类石器工业是在距今5万年前首先由阿尔泰山西部地区传入新疆的准噶尔盆地,然后沿天山一线继续向东扩散至宁夏灵武水洞沟等地,这一扩散过程代表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来,欧亚大陆地区人类文化和技术的一次大范围的交流过程。
2018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帕米尔高原地区发现了塔什库尔干机场库孜滚遗址,这是一处分布范围巨大的旷野型石器加工场。这一发现与在西藏羌塘高原尼阿底遗址发现的石器遗存同样重要,有可能为我们揭示出人类征服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艰难历程。显然,在这里出现的人群可能来自于帕米尔高原西边的中亚地区,可以认为,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新疆地区就存在着不止一支人类群体和一种文化遗存。
阿敦乔鲁等遗址的发现,揭示了青铜时代以来,在新疆的西天山地区新出现的游牧族群和其经济形态的存在方式。过去,我们不清楚游牧人群如何在新疆西北部的高山地区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阿敦乔鲁等遗址发现的大型石构建筑群落为我们提供了答案。这种石构建筑一般建在海拔较高处山坡的背风面,或者是在山谷里近水源的开阔地上,两类遗址所处的不同环境意味着遗址被使用的季节可能存在着差异,处于海拔较高处的应是夏秋季营地,处于河谷较低处的是冬春季营地。结合民族学资料可以判断,青铜时代在西天山一带活动的这些游牧族群,已经具备了游牧经济必备的转场游牧技术和营建大型聚落的能力。同一时期在伊犁的吉仁台沟口遗址等地,人们开始学会用原煤取暖,这大大改善了牧民冬季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游牧经济的文化随后在新疆各地迅速扩散。新疆发现的这种早期游牧经济生活方式,实际上在整个欧亚草原地区都有广泛的分布,因此,这些发现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世界的游牧文化具有启示的意义。
正是由于新疆的考古发现总是对于理解更大范围的文化交流现象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此,这也要求我们在进行新疆考古研究时应该具有更加宽广的学术视野,既要扎根新疆,埋头苦干,又要跳出新疆,在中亚考古、欧亚草原考古、中西交流考古的大背景下,寻找新疆考古的路径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