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全频带阻塞干扰
海边一等带刀侍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财经  ·  普京重要表态! ·  23 小时前  
掌上平度  ·  利好来了!名单公布 ·  2 天前  
掌上平度  ·  利好来了!名单公布 ·  2 天前  
财经网  ·  退钱了!明起预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全频带阻塞干扰

OC VS CCR

全频带阻塞干扰  · 公众号  ·  · 2018-03-14 01:47

正文

少数派报告 | 像潜CCR一样潜OC


图片来自jj-ccr.com


下文由 程程_Constance 译自 Advanced Diver Magazine,并 基于中国大陆创作共用协议3.0之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CC BY-NC-SA 3.0)编辑发布,译作权归译者所有


写在前面

【一】

小时候上音乐课,老师讲到了丹田。敏而好学的我问了一句,“丹田在哪?”于是老师把我请到音乐教室前面去抬钢琴。抬了半天,老师问我,“知道丹田在哪了吗?”我似懂非懂地就回到座位上去了。2017年8月的一个周末,Buddy带我去海军那里保养调节器,敏而好学的我看到墙上的碳纤背板,问了一句,“碳纤背板能用在哪啊?”于是海军让我去抬了抬JJ,那一刻我才顿悟到早年的丹田在哪里:没错儿,JJ很沉。


【二】

2017年6月的一个周末,在从科隆回来的晚上,我在PG喝成了蘑菇:一杯 Gin Juice 下了肚,看所有的人都在发白光。但我还隐约记得发着白光的 Katia 跟我说,“用CCR真的很安静,减压时间也少了很多。”要问我为什么想搞CCR,我想那绝逼不是为了省氦气钱吧。技术潜水最让我头痛的地方大概就在于不知道如何度过无聊而漫长的减压时间,虽然 George 说可以看水母打架,但我只能被水母蛰。CCR完美地解决了这一痛点:传说楚克有一个OC潜导带着CCR客人下了三藩,因为自己没戴表,就跟着客人一起减压,然后就GG了。


【三】

大概是三年前,读到了一篇叫做 《为什么不应该一次性更换CCR内所有氧传感器》 的文章。事后觉得CCR体积大、氧传感器稳定性不高、应该等它发展发展,再入手。然而三年后,它并没有怎么发展:体积没有明显减小(海军说,吸附剂就是那些量,能小到哪里去)、氧传感器的稳定性还是那样(海军说,我们应当在它变得不稳定之前就把它换掉,再背一点就是老天要你死,你也活不掉),敏而好学的我决定再研究研究CCR,等等投缘的人一起下手。



像潜CCR一样潜OC

原文作者: Bruce R. Wienke & Timothy R. O’Leary

原文出处: Advanced Diver Magazine,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行浏览


正如我们所知,CCR可以在潜水过程中保持呼吸气体的氧分压(PPO2)或氧气配比(fO2)恒定;而OC只可以使用氦氮氧配比(fHe、fN2、fO2)恒定的呼吸气体进行潜水。与OC相比,CCR的减压优势十分明显:它可以时刻使呼吸气体的氧分压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迫使诸如氦氮这样的惰性气体分压处于较低水平。 在氧中毒极限范围内,CCR潜水员可以通过减少减压负担来最大限度优化有效潜水时间。 这在技术、科考、军事以及商业潜水界都是众所周知的。


为了优化潜水时间,OC潜水员也有自己的方法来尽可能减少减压时间,譬如在不同深度切换不同的减压气。很显然,不断的切气可以使呼吸气体的氧分压在潜水员上升过程中相对保持恒定。但在一次潜水中,可以进行的切气次数却是有限的,潜水员需要考虑潜水深度、潜水时间、自身可携带的减压瓶数量,可预先布置在减压途中的减压瓶数量等各方面因素。前者的局限性在于潜水员在没有支援团队的协助下可以熟练操控多少气瓶,而后者则取决于整个团队有多少气瓶可供使用。 如果排除物流限制的影响,用高频次切气的OC潜水来模拟CCR潜水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图片来自jj-ccr.com


OC VS CCR

下面让我们来对比一下分别使用氧分压设置在1.2ata的CCR和14/56的三混气OC进行250英尺(约76米)15分钟潜水的减压计划。假设CCR潜水员使用的稀释气也为 Trimix14/56,那么在250英尺的深度,CCR与OC潜水员的呼吸气体的氮氧分压情况应相同,即 PPO2 = 1.2ata,PPN2 = 2.6ata。如果OC潜水员不进行切气减压,且二者下潜上升速度均为90英尺(约27米)/分钟和30英尺(约9米)/分钟,那么使用RGBM模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两组对照减压计划:


CCR(PPO2=1.2ata)与OC(Trimix14/56)减压计划对照表,图片来自ADM
底部深度:250英尺;底部时间:15分钟
情况一:OC潜水员不进行切气减压


接下来,我们让OC潜水员在底部深度一半的位置,即水下125英尺处,切换至Trimix 25/45 进行减压。此时其呼吸气体的氧分压为1.2ata,氮分压为1.44ata。同样使用RGBM模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两组对照减压计划:


CCR(PPO2=1.2ata)与OC(Trimix14/56)减压计划对照表,图片来自ADM
底部深度:250英尺;底部时间:15分钟
情况二:OC潜水员在水下125英尺处切换至 Trimix25/45 进行减压


我们发现,这一次的切气减压使OC潜水员的减压时间比之前减少了35%。


最后,让我们把OC潜水员切气减压的次数再增加一些,使其分别在水下200、150、100和50英尺的位置切换至Trimix17/53、22/48、30/40 和 48/22 进行减压。经过RGBM模型的运算,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两组对照减压计划:


CCR(PPO2=1.2ata)与OC(Trimix14/56)减压计划对照表,图片来自ADM
底部深度:250英尺;底部时间:15分钟
情况三:OC潜水员分别在水下200、150、100和50英尺处切换至Trimix17/53、22/48、30/40 和 48/22 进行减压


不难发现,此时OC潜水员的减压时间已经比最初不进行切气减压减少了一半,而且只比CCR潜水员的减压时间多出20分钟。


此外,将呼吸气体的含氮量保持在30%还可以避免OC潜水员切气时发生 ICD(即Isobaric Counter Diffusion, 等压气体逆向扩散) 。30%的含氮量同时也意味着在整个潜水过程中,潜水员的等效迷醉深度(END)一直处于85英尺(约26米)和20英尺(约6米)之间,氮醉的作用效果应该不是很明显。而且切气时也不会出现组织细胞大量吸收氮气而与正在释放的氦气形成等压气体逆向扩散,使细胞达到过饱和进而产生额外气泡的情况,这些额外的气泡会为潜水员增加不必要的减压负担。其实,上述例子也遵循了可降低ICD风险的安全用气原则。


安全用气原则

氧中毒和减压病风险使得混合气潜水员在最短减压时间与最长有效潜水时间之间难以两全。对所有潜水变量、切气程序和氧分压极限的精确分析与计算大概需要电脑来完成。但经过大量的技术与商业潜水实战,近些年来一些基本的安全用气原则也应运而生。


Lambertsen 的早期研究表明,在切换呼吸气体时避免以氮替氦是保证潜水安全的首要原则。这样无论是氮分压还是氮分压的梯度变化都不会使组织细胞吸收氮气。此项安保原则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军事和科考潜水领域。在大深度或饱和潜水中违反此项原则往往会导致由氦气造成的内耳减压病。此外,当潜水深度超过400英尺(约122米)时,由以氮替氦引发的减压病的概率将会成指数型增长。


由于没有严格遵守避免以氮替氦这项基本原则,在大深度用空气或氮氧混合气切掉氦氧混合气的各国海军和技术潜水员经历了很多可怕的事情。因此,人们对避免以氮替氦这一原则进行了修改:在超过水下100英尺(约30米)的深度,严禁将氦氧混合气或三混气切换至高氮分压的混合气。


在过去的十五年里,经过大量底部深度约为200英尺(约60米)的潜水经验积累,此项原则又得到了进一步改良。在水下70英尺(约21米)的深度使用 EAN50 切掉富含氦气的底部呼吸气并保持 END 小于50英尺(约15米)成为了三混气潜水员广泛遵循的用气原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