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并不是我们唯一摆脱不了的媒体近用习性。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对社会网络的依赖度增强了,究其根本,是恐慌而不是偏爱在发挥作用——
那是一种社会资源匮乏感所导致的心理恐慌。
有人会奇怪:在社交媒体时代,最不缺的就是社会关系了,为什么还会感觉到社会资源的匮乏呢?
这就是问题所在。在一个人人可与人人相交互的时代,社交噪音变得无所不在,对话竞争也变得空前激烈。此时,人们在更巨大的社交版图中,要想寻求心理的锚定,反而会变得日益困难。
——这有点类似于你从一个小城镇来到了大都会,会感到高楼大厦衬托了自己的渺小无助,人潮汹涌衬托了自己的孤独无力,生活陡然呈现出
“无根感”
,这时,如果不能迅速打开社交局面,就一定会产生心理危机,因为最终你将因为无法确认自身的价值而走向痛苦,走向抑郁,走向自我否定。
我们这个时代社交规模的扩大,是以社交质量的下降为代价的。
从人的本性来说,“认识周围的人”永远都不会是社交的目的,“被周围的人承认”才是。当社交对象的基数日渐庞大时,你会发现被如此规模的人群承认无比困难。——毕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交际场如鱼得水,在人群中能一呼百应,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正是在这总体性焦虑的社会情境下,人们才会集体渴求被别人关注,并以关注更多人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心理成本。
殊不知这样默契共振的后果,不过是情志意义上的饮鸩止渴。
这就是我们眼前发生的剧情:人们不停的发朋友圈自晒,刷朋友圈窥人,以此来保证“社交搜寻—心理依附”这一心理奖赏回路照常运行。至于那些对他人“点赞”的期待,无非是这种心理痼疾的升级而已。
人们为你点赞时,未必有多少欣赏和赞许,大部分时间,他只是在表明:在人潮人海中,我注目了你,并且乐于告诉你我对你的注目。同时,你对别人的点赞也是如此,你在表明,你愿意把自己宝贵的注意力交付于他,由此来建设你们的联系,或至少维系你们之间理论上的弱联系。
简言之,社交网络最严重的副作用是:
人们的关系变得密集而稀薄,精神的交往变得浮躁而虚假。
面对这些心理困境,有些人主张我们要戒除网络生活,有人主张要细分垂直社区。不过,我认为,这些都未必是特别有效的药方。
我想,最好的解药,还是得来自每一个人的内心。如果你真的了解你自己,赞许你自己,认同你自己,大概,对外部的交往的需要就不会那么强烈了。如果你在心理上很充实,在价值观上很坚定,那么对他人的点赞也就没那么在意了。
说到底,虽然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但还是不要把心理依赖交托于社会,
一个真正的社会人,首先是要学会依靠自己。
这种精神生活的自我化,类似于人们在工作中的场景:该你承担的,你还是要自己承担,他人不可能真正承担你的生计问题。
说到底,他人是他人,你是你。
当你意识到这一理念,并坚定不移地践行时,也许,你会忽然发现:坚持做自己,反而会赢得他人;当你做好自己时,反而能够顺利融入社会;等你不去关注他人的瞩目时,你反而能获取他人的注意力。
这真是奇妙的逻辑,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