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云音乐的副总裁李茵说:“其实每年营销界能产生的爆款凤毛麟角,但每一个都必然抓住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痛点。”
文 | 王雷柏
在地铁乐评专列之后,网易云音乐又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出行空间——飞机。
这一次的合作者是扬子江航空,一家倡导“Fly for fun!”出行理念的公司。双方共同打造的“音乐专机”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往返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三亚凤凰机场之间。在这架专机上将有很多网易云音乐的要素露出,譬如行李架和小桌板贴上了用户的UGC评论,座椅头巾上有“民谣猫”、“摇滚狮”等代表各种不同音乐风格的动物,幸运的乘客还能获得专门订制的耳机。
但最重要的变化是,在机组提供的Pad中有网易云音乐的App,歌曲以歌单的形式呈现。相较于机上的传统娱乐系统来说,网易云音乐向乘客提供了更多风格的歌曲选择。
枯燥和乏味,李茵认为这两个形容词准确描绘了飞行的过程。她是网易云音乐的副总裁,她的团队就是此前乐评专列的操刀者。与上一次的活动类似,这一次他们也利用了UGC的力量,从4亿个歌单中找出了最受欢迎的18个,它们的平均播放量超过了千万。
其中一个名为“震撼心灵的史诗音乐”的歌单,其在平台上的播放量超过了3000万,收藏数也达到了130万之多。另一个“这些充满强烈画面感的音乐”的歌单里也有很多有趣的歌曲,包括欢乐斗地主的背景音乐、《时代在召唤》以及《新闻联播》的片头曲。
网易云音乐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人们的出行体验更好一些,能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完成整个飞行过程。当然,另一个目的就是推广歌单功能。
在李茵看来,相较于此前大受好评的乐评,歌单更契合飞行的场景。一方面,乘坐的时长更长,乐评有限的信息量无法填充人们无聊的时间,但是歌单可以;另一方面,它的环境相对封闭,充满乐评文字的环境容易给人们带来压迫感。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认为“歌单”与“乐评”一样,也是网易云音乐的核心竞争力来源。
“行业曲库的平均使用率不足40%,但网易云音乐的这个数值能够达到80%,提升的原因就是歌单。”李茵告诉36氪。在版权费用不断高涨的时候,曲库的平均使用率将成为一个越发重要的指标,越高的数值就意味着越小的浪费。
所有的音乐类App都会面临着马太效应的问题,用户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少部分头部艺人和歌曲身上,所以一些好歌“烂大街”了,另一些却始终无法被人们关注到。人们总是需要知道这首歌才会去搜索和听到,这就造成了音乐资源的浪费。从更大的层面来讲,优秀的独立音乐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被埋没,这对于整个音乐生态而言绝非好事。
“举个例子,你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听到来自巴基斯坦的歌曲,因为你不会当地的语言,那么你就搜不到,但歌单能够突破这个限制。”李茵说。人们通过进入一个感兴趣的歌单,能够批量地听到对味的歌曲,这打破了以往的收听习惯,使得那些边缘的歌曲获得了被听到的机会。
虽然几乎所有的音乐类App都推出了歌单功能,但李茵认为平台上人们对歌单的偏好构成了自己的优势。数字上看,用户们对创建歌单这件事乐此不疲,目前日均产出的歌单数高达62万。一些歌单的创建者甚至还组成了自己的圈子,例如小有名气的“墨家族”就自发创建了多个颇受欢迎的歌单。
从上一次的乐评专列到这一次的音乐专机,网易云音乐对于UGC的力量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也善用这样的资源。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自身的优势与特殊场景下的心理结合到一起,这决定了营销行为是否会被消费者接受。
不要去想做一个爆款,而是想用户心理上的哪些需求和想法没有被满足到,李茵认为这是新媒体环境下开展营销活动的关键。譬如乐评专列就瞄准了人们的“孤独感”,音乐专机则直击人们旅程中的无聊。这直接考验了团队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是否能看出群体心理的“痛点”直接影响最终产出的传播效果。
“其实每年营销界能产生的爆款凤毛麟角,但每一个都必然抓住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痛点。”她说。
在此前接受36氪采访时,网易新闻品牌主管马达也曾表达过类似的看法,她认为“营销要满足现代人的情绪高点并不容易,但满足情绪弱点就不算难”。譬如通过塑造“伟光正”的形象让人们激动,或者幽默一下让人们开怀大笑已经变得很难。但相反,发现人们情绪上的缺陷然后进行弥补,会让信息的传播变得容易很多,此前她的团队和饿了么联合开办的“丧茶”快闪店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李茵的团队接下来还有更多其他的计划,但出行空间仍会是一个重要的场景,相对安静的环境让感性诉求更容易直击那些情绪的弱点。况且随着人们出行的频次越来越多,交通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你看滴滴或Uber、ofo或摩拜,每一个交通工具发生的变革都能成为这个社会的巨大热点,这说明了一些问题。”她说。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