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县中教育的现状及其背后的矛盾和问题,包括城乡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单一评价体系等问题。文章通过支教老师的视角,探讨了乡村教育的现状和挑战,以及他们在推动乡村教育变革中的角色和作用。同时,文章介绍了志愿者教师项目的相关情况,包括支教地点、申请条件、工作内容和申请步骤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县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文章讨论了县中教育的现状,包括被关注的群体、未受关注的群体、乡村教育的矛盾和问题等。
关键观点2: 支教老师的视角
通过支教老师的视角,文章揭示了乡村教育的现实困境,包括教育资源匮乏、师资水平落后、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
关键观点3: 志愿者教师项目的介绍
文章介绍了志愿者教师项目的相关内容,包括支教地点、申请条件、工作内容、申请步骤以及支教老师的保障和支持等。
正文
“县中学生”这一群体因《县中的孩子》一书的作者林小英老师在访谈节目《十三邀》上与许知远的对话而突然被社会公众关注起来。
然而,还有一群未进入公众视野,没有被看到的群体——那些连县中也考不上的乡村孩子。这些更加底层的孩子们,
他们的命运如何?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
让我们跟着十多年前就深入乡村支教的杜伟峰,现在是为中国而教从事乡村教育的全职工作人员的视角,共同走进乡村教育的背面。
“中国50%以上的学生在全国2000多个县接受教育。县中应该采用精英教育,还是普惠式教育的模式?县中的孩子是只争朝夕、拼命学习模式的牺牲品吗?县中能走出优质生源与师资流失的困局吗?”
近日,“县中学生”这一群体因为《县中的孩子》一书的作者林小英老师在访谈节目《十三邀》上与许知远的对话而突然被社会公众关注起来。经历过县城教育的人当然觉得感同身受,而那些对中国的乡村、县城一无所知的观众也被节目中呈现出的
当下学生的“迷茫”状态、中国教育的矛盾与无奈
所震撼。
然而,作为一个曾经在贵州乡镇初中支教两年,如今在为中国而教从事乡村教育的全职工作人员,这期节目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震动。可能是因为见过太多更加底层的群体,所以
那些“能考上县中”的孩子在我眼中已经是县域里的佼佼者。
在这期《十三邀》的节目中有一个高中生提到自己小学在市里读书,初中开始回到县里读书,他感觉到了一种
“差距”
。然而为中国而教所服务的都是在乡、镇、村一级的小学、初中的乡村教师,乡镇村一级的学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相比县城又相去远甚。
村里的学生、老师往乡镇上跑,乡镇的学生、老师往县城跑;县城的学生、老师再往更大的城市跑……我们服务的这些乡村教师,他们所面对的是一群“被遗留下来”的学生,陪着他们的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刚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老师。
这样的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很低、缺乏自信心
,对于他们来说,如果侥幸能考上县城高中就已经是“人生的高光时刻。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乡镇初中的普高升学率都只有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甚至更低。
大部分学生初中毕业以后就是进入职高,开始一段可预计的人生。
我在《十三邀》的评论区里看到一位中等职业院校老师的评论,他在评论写出了城乡差距的现实和自己眼中的“中职学生”的真实面貌,但显然,
这样一群更值得被关注的群体却很难在舆论场中产生更大的声量。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开始在乡村学校中看到一种极为矛盾的场景
:一方面是乡村学校通过高强度的知识学习与答题训练来“卷成绩”;另一方面是很多学生从三四年级开始就对学习彻底的失去了兴趣,选择躺平。而老师则夹在两者之间,在“豁出一切拼成绩”和“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之间进退失据。
比如在我录制的一期播客节目《中考之后,乡镇初中毕业生的人生选择题》里(点击查看:
中考之后,乡镇初中毕业生的人生选择题|乡村教师圆桌派
),那两个初三学生在节目中表现出的状态,那种故作潇洒下潜藏着的对未来的绝望,虚无主义成为了他们的保护色。
但十四五岁的孩子原本并不该是那样。
归根结底,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老师,大家都深陷在这摊教育的泥潭里,却不知道出路在哪里。这其中的原因像是房间里的大象,大家都知道却不说:
那就是单一的评价体系——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而除此之外,乡村教育还要面对教育资源匮乏、师资水平落后、家庭教育缺失等现实困境,使得问题更加复杂。
于是在《十三邀》的节目中,就出现了这样一段令人恐惧的发言,一个高中生这样谈到他对学习的看法:学习就是为了让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把那些很差的人甩一截,只有优秀的人才配得上一种更好的生活。
我愿意相信,
不会有任何一个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学习的意义”,但我们的教育确实让相当数量孩子认为这就是学习的意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显然在我们这里还是相当的有市场。
这样的现实让人失望甚至绝望,
但我看到仍然有很多乡村一线教育者的努力与坚守,他们仍然坚持在为学生带去“拼成绩”之外的一点人生的可能性:
2022级志愿者教师周俱孚老师
,他为自己的班级开设了英语课,并在学校社团开展了英语启蒙与传统文化皮影戏结合的课程,极大的提高了孩子们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
2022级志愿者教师谢祎老师
,她带领学生开展自然手工活动,带领孩子发现、欣赏、走进乡村自然环境的同时培养孩子思考、动手的能力,让资源匮乏地区的孩子们也能运用身边的事物创造美。
2022级志愿者教师张妍老师
,她在学校开设了心智素养课程,将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技巧融入其中,帮助孩子们在面对不良情绪时能够更加从容不迫,也增强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像这样的支教老师还有很多,他们怀揣着教育的理想从远方来到陌生的乡村,想要做一些事情去让教育回归到原本的样子,让孩子能够成为孩子。
我相信这是能够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林小英老师在《十三邀》中提到“
教育的地方性和本土性是很重要的”
,乡村教育想要做出成绩,需要的是去发掘自身的特色、自身的力量。乡村的山水、历史、文化和人才是乡村最宝贵的资源,如果把这些东西丢弃了,那乡村教育就变成了无根之木。
并且我相信,
这种扎根于本土的教育将会是针对孩子们的“虚无主义”的一剂良方
,孩子们会在这样的教育中找到自己的根,找到自我的认同,然后才能对未来有希望、有憧憬。这也是为中国而教在这些年开始提倡“乡土认知力”的根本原因。
通过去认识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历史、家乡的那些“看似平凡的个体”,让孩子们发现这些“细微而平凡之物”的价值,
认识到自己的家乡是独特的、自己的经历是宝贵的,而自己是重要的
。
就像
2021级志愿者教师海君陶
在为中国而教所支持的“行走木厂”教育创客项目里做的一样,她用两年的支教时间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当地老师的任教经历、当地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村民生活进行了详细的观察、采集和访谈,并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最终以
《行走木厂》成果集
的展示了木厂作为中国最小行政村的方方面面。
她的学生们也通过这一过程重新的认识了自己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那些“最熟悉的陌生人”。
乡村的孩子想要
“
走出去
”
,不应该是为了逃离;
而他们选择
“
留下来
”
,也不是一种逃避。
要使这些想法成为现实,我们可以怎么做?就以为中国而教来讲,我们相信变革的力量不在于“新的桌椅”、“智慧白板”或者“一套课程”,而在于“人”本身,这也正是乡村教育目前最缺乏的。
我们的着力点就放在培养乡村本地教师的同时,也为乡村引入外部的教育人才,我们支持他们、培养他们,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推动乡村教育变革的力量。
为中国而教2009年发起
志愿者教师项目
,培养并输送优秀青年到教育基础薄弱的乡村学校全职任教两年,为当地补充教师资源,为乡村孩子带去陪伴、活力和视野。
点击查看视频
每年12个月的生活补贴
,支教第一年每月补贴2300元,第二年每月补贴2800元,并报销
寒暑假
往返交通费。
与每个支教地所在的县教育局签订合作协议,协议中保证志愿者教师的安全;在选择合作学校时会考虑整体安全因素,包括
饮食、住宿 、出行、网络、民风。
任教学校提供住宿;日常可在学校食堂就餐,但周末需要志愿者自行解决吃饭问题。
1个月的岗前培训,每个学期中的中期培训,两次寒假培训,暑期外出学习,毕业旅行,暑期游学等等。支教老师
考取教师资格证能够获得600元的奖励
,无论是在岗前培训前还是在支教期间考取证书同样适用。
每个项目区域都有一位
项目经理,对支教老师提供陪伴和支持
,并且项目经理每学期会探访一次,了解支教老师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提供支持。
为完成支教的老师提供
支教证明,提供职业规划辅导,推荐就业机会。
支教时间:2025年9月至2027年7月
支教地点:湖南和云南等地区农村学校
申请截止日期:2025年6月15日
报名网址:
http://z.21tfc.org/pc/lpgin
>
全日制统招本科及以上学历(2025年7月15日之前取得学位证和毕业证),30周岁以内
皆可报名,专业不限。
>
喜欢孩子、热爱教育,爱探索、能吃苦、肯合作,
愿意付出两年时间陪伴乡村孩子认识和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