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永澄老师
永澄老师,全名易仁永澄。他是一个负责任到唠叨的老妈子,一个专注帮助他人实现目标的创业者。学习目标管理,就找易仁永澄,想要实现目标,就找易仁永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学习曾国藩  ·  《金瓶梅》开篇四个字,写尽人间贪嗔痴欲! ·  4 天前  
学习曾国藩  ·  曾国藩:天道三忌,有一忌就可能影响终身! ·  5 天前  
混沌学园  ·  ATM ... ·  昨天  
人生研究所  ·  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永澄老师

永澄:目的不清,你怎么保证做事的高效?

永澄老师  · 公众号  · 学习  · 2017-05-27 17:17

正文


我被知识诅咒了:我一直以为,每个人都和我一样,知道做任何事情必须先问目的,目的不清,就不要开始。可是,这真的只是我以为的,经过我对197名伙伴的调查询问,其中87.2%的人不知道或者不能完全明白为啥要“澄清目的”,而这其中有大量的企业中层管理者以及创业者。

这件事情,经不起细细思考:

• 你家妹子说:我再也不想搭理你啦。然后你就很配合她也不搭理她了;

• 你的老板说:去分发一下新产品传单,于是你就站在路边发发传单;

• 你创业时,忽然觉得设计个新产品很好,于是调动整个团队全情投入。

如果不问问这么说、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那前面一定会有一个大坑在等着你啊!

“你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这句话中的“目的”是什么意思?它是指做事的原因与意图,或者换成另外一句话:“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人的实践活动以目的为依据,目的贯穿实践过程的始终。为了更好地理解“目的”的重要性,我提出一个形象化的概念:陀螺模型

人就好像陀螺一样,总是在围绕着某一个轴心做事情,这个轴心就是你做事的目的。如果没有目的,陀螺就会乱动而不可能稳定转动,各种力量都无法汇聚到一起,产生不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那么多人都没有自己转动的轴心。所以,我有必要把这件事说清楚,让看到文章的伙伴有机会、更容易超越他人。


来,我们直奔本质上来聊这件事。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目的,必须说说目的的来源,它是触发器-行动-奖励的结果——动机,也就是我经常提到的TMBRT模型。来看图:

看一个例子:你有两个同事,也不知道怎么的,见到A就讨厌,不想跟他有一点点联系,然后自己低着头做事情,直到他离开自己的视线;B同事很让人舒服,听着她的高跟鞋的声音,自己就要坐直腰板,看她走过来,然后看她一眼,B也回看自己一眼还面带微笑,自己就会觉得春暖花开了~

这就是TBR(触发器-行为-奖励)的具体表现,A是触发器、低头是行动、厌恶心减弱是奖励;B是触发器、坐直并看对方一眼是行动、被回看并感受到春暖花开是奖励。现在你是否明白TBR的简单循环了呢?据统计,我们日常98%以上的行为,都可以用TBR来进行分析,你越是可以分析出自己的TBR,越是可以从无意识的状态下解脱出来,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拥有更多选择权(关于这句话,建议阅读个人成长元规范首条:《积极主动,一切成长的保障》)。

跟着我一起深入思考:人生的第一个TBR是什么?婴儿来到世界上,本能驱使她张着嘴哭,医生会第一时间把她放到妈妈的乳房上,让她去吮吸。我想这就是第一个TBR,触发器是嘴唇触碰到乳房,行动是吮吸(人类带来的本能真是精挑细选的啊!),奖励是内心的安全感以及一点初乳。

随着第一个TBR的出现,婴儿的内心中将形成第一个动机(motivation),所谓动机,指的是驱动行动产生的原因。随着TBR的不断出现,动机就会持续产生并积累,然后形成一种我定义为动机结构的东西。每一个单纯的行动驱动原因被定义为动机,动机结构就是指:多个动机组合在一起,拥有一定结构的动机组合或者说是整体动机集合

• 动机结构由若干动机组成,由于动机分为内部和外部动机,所以内外部动机共同组成动机结构;

• 动机结构的总量是一个定量,比如说是10份动机,如果外部动机越多,内部动机则会越少;

• 内部动机更容易自发产生驱动自己去行动,外部动机则更需要使用触发器来驱动;

• 如果没有触发器触发,外部动机则不会起作用。

动机结构由内外部动机组成以及它的运作机理,形成一个很可怕的效应——内部动机挤出效应。如果你的动机结构都是由外部动机构成,也就是内部动机都被挤出了,一旦触发器撤出,由于缺乏可以自我驱动的内部动机,你的行动极有可能全面瘫痪,这就是所谓的“奖励会伤人”。比如说:参加学习打卡活动,一旦打卡中断就不想学习了;有人逼着自己才会认真工作,没有要求就会拖延,甚至拖到死。并且越是受外部触发器刺激才能行动,越会形成一个极小的格局,把自己困死在其中!

你看孩子出生之后,什么都是积极主动的,但是家长的教育理念不足、社会教育的功利性,都会产生使用外部刺激手段刺激孩子成长的行为,这样的拔苗助长让孩子的外部动机大量积累,看似短期有收益,但是长期看是对孩子产生伤害。

好了,这个部分说到这里,稍微总结一下:每一个TBR都会产生一个M。越来越多的M积累,形成了自己的整体动机——动机结构。


好了,可以回到“目的”了: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目的的,而做一件事情,是由动机结构驱动的,所以,驱动某人去做某事的动机结构就是做事的整个目的。也就是说,目的的本质其实就是动机

借用《游戏化实战》中的动机八角模型:

每个角都是我们描述目的的方式。举个例子来加强理解——“我想要去新街口的一家新的西餐厅”,如果分析动机和目的,分析方式是这样的:

• 社交影响:前几天有伙伴跟我说这家店很好吃,这个伙伴是个美食大师,他说的通常都是很靠谱的;

• 创意授权:同事问我说中午去吃什么,有没有好吃的推荐下;

• 好奇心:由于我从来没有去过,就会造成一个认知紧张,这个认知紧张一直存在,消耗我的能量,如果我去吃了,奖励就是认知放松。这也是好奇心的运作原理。

• 稀缺性:这家店恰好五周年,要送出一份大礼,到店吃饭很可能会获得这份价值2KRMB的大礼。

好了,那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午去吃饭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之所以要去吃饭,原因是:

• 社交影响:为了满足伙伴的推荐(这一点通常在目的里很难发现,因为我们很难发现他人是如何影响自己的,力推书籍《影响力》、《细节》,以避免他人随意操控自己);

• 创意授权:为了给同事的疑问一个好一点的解决方案;

• 好奇心:为了看看我伙伴推荐的到底好不好;

• 稀缺性:为了能把2K的大礼拿到手;

怎么样,通过动机和目的对照的方式就可以很明确地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你还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的内部动机,比如说:现在很饿了,动机就是填饱肚子,那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不要饿了(通常我们不会这么描述罢了,但是它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

我在之前的若干文章中,反复推荐过关于“动机结构”的内容,它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只要学习了“动机”的相关知识,基本上所有行为的问题都可以分析并解决,这是极具价值的知识。现在来看,学习了“动机”的相关知识,你还可以非常容易澄清做事情的目的,让自己的效能从做事的开始就在提升了。


来继续看看“期待(想做的事)”和“目的”的关系:

很多人做事的方式都是这样的:我的期待是某某/我很想做某某事,然后他直接就开始做了,根本不去分析目的(动机)是什么。而这样会导致做事的效率大幅度下降,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 目的问题:目的说不清楚、不该在当下有这样的目的(定位错误);

• 事项问题:某事不能支持目的,某事低效地支持目的等;

因此,之所以要反复强调澄清目的的价值就在这里:让自己的目的更清晰、更好产生力量、更符合当下定位的规律;让自己选择做的事情,更高效地支持目的的实现。请仔细看这段文字,之所以在咨询、在答疑解惑、在课程中去询问用户的目的,就是希望让他做对的决策、并且把事情做对,如果目的不清,效能必然大幅度下降,大概率掉入到低水平的勤奋中。

原理看似复杂,但是认真看懂一定对自己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如果看到这里还是不知道在说什么,我就给你个工具吧,帮你更容易找到你真正想要什么,以及做什么可以更容易获得你所期待的人事物。这是一个话术列表,我把每句话术的目的都写出来,便于你更好地理解“目的”:

关于前两个部分——事项、目的的列写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我们来看目的书写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表述不清:由于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被谁影响了,可能有很多奇怪的动机在内心,遇到某一个触发器就被激活了。比如说,几个大学生做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人希望能够获得神明的眷顾、有人希望获得高维能量加持。作为动机来说,隐约和含糊并不见得有什么问题,但是作为目的,还是说清楚比较好。再有的人明确目的的时候就用一个两个词语来描述,比如:“活着”,我看到这样描述,就想放弃这个学员,对自己也太不负责了。

没有驱动力:由于目的是动机,而有的动机自己又不想写出来,怕自己看到觉得自己很丑恶,所以有故意美化等情况。比如说,明明身陷被迫考试的压力中,但是觉得目的写成:“不考试会倒霉”这种目的不好看,于是就改成冠冕堂皇的话语。目的要让自己有驱动力,看到目的就想动起来,你越是往动机上靠,越是有立刻行动的感觉才好。

不符合定位:这个部分需要很多知识去支撑的,如果说你的目的是多赚钱,但是如果是刚刚工作的学生,这个目的就有点早。所以,我经常说明确定位的重要性,多学一些规律,就能让自己少走弯路了。

关于事件描述的部分,通常会出现这样的两种情况:一是自己要做的事情和目的相关性不足,比如说目的是“增强理解力”,而事件是“好好读五本书”,虽然也可以增强一点理解力,但是相关性很一般。这种相关性的问题经常出现在“想当然”上,自己觉得有相关性,就将事件和目的写到一起。所以,我给了第二句话术,就是询问事件是否可以高效支持目的的达成,自己可以给自己打分,并且尝试不断思考、调整。

好了,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工具,你只要把期待和目的都写出来,然后再按照话术逐一向自己提问就好了。多练练就清楚很多,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办,就来参加目标达成术(初级),助推会给你反馈到底怎么样填写目的,才能让自己更清晰、更有力量往前走。


可能是我对动机有了充分的学习、也有几百例收费咨询,所以,我才觉得我在澄清目的、围绕目的做事的时候很有把握。

我通常会向我的用户提问:“你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就会说出各种目的,有的目的很邪恶、有的很温暖,有的立刻能实现、有的要很久才能推进一点点,但是,通过判断每个目的背后的动机,并且分析每个动机产生的原因,就能找到这个人做事情的真正意图。这样,在给出解决方案的时候就特别有针对性。

还有一类用户,他们是期待导向型的、以终为始型的,比如说我:“我的目的就是求真,返回真实”,那么,我就会分析背后的动机——使命感,然后再安排各种事情围绕着目的去推进。面对这样的用户,目的就更要澄清出来,这样他们在做事的时候就选择兼顾长短期利益,并且能够更高效、更持久地推进了。

这篇文章写得内容很多,总结一下就是聊了几点:

• 动机是如何产生的?(通过TBR产生的)

• 动机结构的原理是什么?(由动机构成、总量一致)

• 奖励为什么会伤人?(外部动机挤出内部动机)

• 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是什么?(动机产生目的)

• 如何把目的说得更清楚?(了解动机、使用话术)

至此,关于目的部分的探索文章就到这里了,再次敲小黑板:那些信任我的伙伴们,关于目的的澄清一定要刻意练习,越是能够澄清目的,越是能够精准前行,还可以更好地影响他人(关于这一点,我会在之后的黄金思维圈的文章里说明的)。不断训练PORT模型,澄清每件事的目的,更好地成为自我管理者、更好地去管理他人、管理组织。


随着我的公众号的定位、规划形成,按照12345这样小点书写已经不符合我的定位了,我会将文章调整地更加结构化。很快,我的页面布局和模板就要做出调整,提前给大家说说,到时候别接受不了哈~

苹果用户请通过上方二维码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