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没见过哪个城市像成都,对1和0的运用如此极致。
它有一条全球最长最直的主干道,跨越整个城市,并将一路延伸出四川。
还有一条或许同样是全球最长的环形绿道,包裹住整个城市,串联起一个超大型的生态公园集群。
凭一个1,定下整个城市发展的宏伟框架,再凭一个0,刻画整个城市的居民性格。
这种天外飞仙一样的想法,科幻,超前,符合四川人的浪漫基因。
如果说上海人的腔调在周末的Citywalk,那么成都人的松弛就在周末的Huancheng run。
环城绿道绕城一周,大约100公里——在它之外,还有更宏伟的,一万六千多公里天府绿道——与成都各个行政区交界,从空中俯瞰,环形的城市走廊串联数十个公园,向内延伸至城市腹地。
物理上,它向所有成都人开放。
自从种上经济作物以后,整个环城绿道焕然一新,突然涌现出因为复杂而得到凸显的精神性。油菜花和小麦像地毯一样在绿道两侧铺开,延绵不绝,不远处就是宏大的城市。
What a view。
久违的乡村景观和因此聚集起来的成都人,共同构建起“成都的旷野”——在成为赫赫有名的新一线、国际化大都市之后,环城绿道正以其无比庞大的空间,为2300万成都人维持“透一口气”的可能。
于是精神上
它和成都人一样,戏谑,玩世不恭
它是中年人蹦野迪的客厅,
集体凹造型的背景板、走模特步的T台
它是一个巨大的能量转运系统,用100公里总长,稀释了钢筋水泥中密不透风的浮躁和压力。
(环城绿道郫都段打卡率最高的两棵树)
2022年底,环城绿道全线贯通,经历了横空出世的爆火后,如今正以细碎的姿态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肉,成为全龄段成都人生活的日常。
来环城绿道的人,不用特意发带定位的朋友圈,但几乎所有成都人都能一眼认出,他们在环城绿道。
上到老人,下到婴儿,露营、跑步、骑车、拍照,不同个性、爱好、目的的人踏上环城绿道,总能找到匹配需求的场景。
给成都人一片草坪
他们就能让这里一夜之间长出无数天幕
你可能找不出第二个地方,既能宽容接纳中年人对放松的需求,又能完美契合打工人对周末出行的想象——
在这里过周末,不必付费,就能拿到一张“成都生活方式”的入场券。
那种“二十多块买杯咖啡、三十多块买块蛋糕,一坐就是一下午,除了玩手机就是玩手机”的“现代”生活方式,在这里行不通。
“去绿道的话一定要自己准备一点零食水果,饿了渴了就掏出来,那儿上面卫生间、休息站都有,不该花的钱,是一点都花不出去。”
这里没有Citywalk,只有很野的走、跑、骑、躺。这里没有装腔作势的街拍打卡,背景板只有扎根土地的粮油作物。
这里是玉林、东郊、麓湖这些流量之王以外的另一个成都。
由于庞大的体量和城市跨度,环城绿道大多数路段都远离闹市,浑然天成地屏蔽了那些网红商业场景的渗透。
除了路边偶尔出现的狼牙土豆豆花儿凉面摊贩,几乎什么都没有,消费主义在这里不奏效。
(环城绿道让成都商业回归“车车时代”)
它的周围仿佛有一道无形的结界,而每一个常客,都有一条私藏的快速通道:
绕城下来,车停在路边,扫一辆共享单车,然后骑进一条无人问津土路,穿过窄窄的田埂,两侧是油绿的麦田,最后跨过高架桥洞,就能悄无声息地溜进骑行大军。
在全线贯通的第二年,环城绿道还在以另一种模式破圈——外地骑行爱好者、明星、甚至大多数人心中的骑行届祖师爷们,都开始拥向成都,专程打卡。
而对成都人来说,骑一次环城绿道,就是一次精神调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环城绿道并不是非骑完不可,每隔一段距离就有出口,在这里,成都人终于可以不再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