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消息是,
至少在未来几十年里,我们不用担心科幻小说里那种人工智能产生意识、杀光或奴役人类的噩梦。
” 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一书中给出了一个比较乐观的答案,“我们会越来越依赖算法为我们做决定,但算法并不太可能开始有意识地操纵人类。”
很多科幻作者之所以热衷于刻画人工智能产生意识这样的情节,源于作者们将智能与意识混为一谈。“
智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瓦尔在书中区分道,“
意识则是能够感受痛苦、喜悦、爱和愤怒等事物的能力。
”
人类在面对绝大多数问题时,都是凭感觉走的,计算机则会以迥然相异的方式处理相同的问题。尽管人工智能可能永远都无法具备诸如愤怒、恐惧、快乐等情绪,但是它们却能够通过相应的身体检测设备及我们在网上的一些习惯,
辨别我们相关情绪的生化模式,然后通过一定的手段操纵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
随着神经科学和行为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原本我们自以为神秘且意义深远的
“自由意志”不过是一种生化机制,是人类在上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套趋利避害的运算系统。
之所以看到蛇的瞬间我们会感受到恐惧,是因为背后有上百万个神经元迅速计算了相关数据,得出了“一旦接触这个东西,死亡率极高”的结论。这一过程就像是
刷卡
一样,尽管看上去是一个塑料片和一台设备轻轻触碰了一下,但是这背后却蕴含着一套复杂的运算系统,只是反应速度极快。
“我们通常不会意识到各种感受是出于运算,原因在于这些快速的运算远不在我们的意识阈值范围内。”尤瓦尔解释道,“因此,
感受并非与理性背道而驰,而是体现了进化上的理性。
”
尽管我们借助文化进化的“快车道”让自己在地球生物中脱颖而出,但是
我们的运算系统依旧停留在100万年前的非洲大草原
,这套系统毋庸置疑能够让我们在百万年前的大草原上生活得更好,但是在协作日益复杂,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21世纪是否依旧好用,就另当别论了。
既然我们的情绪和感受都是运算的结果,如果有一套更好的算法来替代旧的算法,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绝大多数人一定会欣然接纳。毕竟,相比于让我们做出理性、恰当的决策,更多的时候,我们的生化机制往往因为数据量不足、受文化和基因程序错误的影响,导致的非理性、错误的决策更多。
尤瓦尔在书中提到,
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会让大数据算法比我们过去的生化机制更加精微和准确地监测我们的身体状态
,能够更加体贴入微地理解我们的感觉和情绪。自然而然,它们也有极大的可能成为我们做出日常决策的主要支撑系统。
随着科学家越来越了解人类的决策机制,人工智能算法会据此不断得到优化,可靠性不断增强,加之算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断拓展和深入,我们会对其愈加依赖,而
我们原有的感受系统则会不断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