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判断,“欧美电池企业造不好电池”。近一两年以来,海外本土电池企业接连走向破产、项目“打水漂”,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近日,又一投资近200亿的锂电池项目走上了“破产”的道路。
FREYR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在纽约上市的挪威电池初创企业。近日,
FREYR Battery
宣布,取消了在佐治亚州考维塔县建造一座
价值2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9亿元
)的电池工厂的计划,该项目占地368英亩的场地被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未公开的一方。
这意味着,仅仅两年的时间,该项目便以失败告终。
在美国前总统拜登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税收抵免和可再生能源强劲增长的激励下,该公司将不仅其总部从挪威迁至佐治亚州,还于2022年11月宣布,将购买Coweta县的一块地皮,规划建设Giga America电池厂,一期规划产能约34GWh,初始预计资本为17亿美元。同时,FREYR还在评估额外的电池生产线,预计到2029将使总投资超过26亿美元。
彼时,其雄心壮志,计划到2025年可达到50GWh年产能,到2028年则可拥有100GWh年产能,到2030年公司计划实现200GWh产能目标。
对于项目取消的原因,FREYR在信函中提到,决定撤回的原因包括电池价格下跌、管理层变动以及公司近期战略目标的重新调整。
一方面,特朗普上任后迅速表态将终止拜登时期制定的所有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政策,这一政策变动无疑给Freyr的工厂建设带来了巨大不确定性。
该公司负责人此前表示,在欧洲生产一个电池单元的成本为100美元/kWh,在美国IRA补贴下为65美元/kWh,在中国为70美元/kWh。但当补贴面临调整时,企业不得不根据美国不同的政策环境,在市场上更加灵活和多元的布局。
另一方面,全球电池价格的持续下跌也对Freyr的盈利能力构成了严峻挑战。
此外,据悉,FREYR将专注于其新近开设的5GW太阳能电池厂。该工厂是FREYR去年年底从中国龙头企业天合光能手中收购,代价为1亿美元现金、面值为1.5亿美元的优先票据和FREYR公司的19.08%的股权。通过持有股份和人员委派,天合光能将能够深入参与FREYR的经营管理。
无独有偶,据外媒报道,另一家电池公司KORE Power公司也取消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巴克艾(Buckeye)投资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3亿元)建设锂电池工厂的计划,不仅如此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已宣布辞职。
据了解,KORE Power此前计划在亚利桑那州建设一座占地面积为200万平方英尺的KOREPlex工厂,生产三元和磷酸铁锂电芯,用于生产电动汽车电池和储能系统,并计划于2024年底或2025年初开始商业生产,最初的年产能为6GWh,未来有可能扩大到12GWh。
这个工厂还一度被定位为美国首个由美国企业拥有的锂电池工厂,并在2023年6月获得了美国能源部8.5亿美元的有条件承诺贷款,用于支付约80%的设施建设成本。但筹划多年后,还是未能成型,且KORE Power已宣布,其计划出售该工厂的地块。
可以看到,出于特朗普上任后的政策补贴的不确定性,上述企业破产出售在意料之中,或许有更多电池企业难以为继。
上述企业的经历也进一步表明,在如今市场格局下,欧美想脱离中国供应链,仅凭借自身政策补贴扶持本土电池新势力困难重重。
在谈及“欧美为什么造不好电池”时,曾毓群提到了人才培养和生产思路这两个因素。一方面,人才储备是中国电池企业能够获得领先的关键,而欧美缺乏大量专业性人才。
另一方面,曾毓群表示,“它们的设计是错误的,其次,他们的工艺是错误的,第三,他们的设备是错误的。如果他们想大规模扩张,将面临产量和良率问题;接着会遇到可靠性问题;两三年后,还会有安全问题。所以,几乎所有错误都会出现。”
在此背景下,上述企业的破产之路只是如今欧美国家想摆脱中国供应链实现所谓供应链自主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