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苍龙生活号
「麻辣娱投」是微博签约财经自媒体、界面JMmedia联盟自媒体,由清华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教授与资深文娱商业记者团队共同创办,聚焦文化产业,纵深泛娱乐细分领域报道,更多的发掘与更远的探险,使我们得所遵循。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苍龙生活号

《小欢喜》圆满收官,收视率爆棚背后现实主义题材剧或将迎来春天?

苍龙生活号  · 公众号  ·  · 2019-08-27 20:42

正文


今晚(8月27日)热播剧《小欢喜》迎来大结局,三个家庭的最终结局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事实上,这部现实主义题材剧自7月31日开播以来可谓成为暑期档的一颗吸睛神作: 截至目前其凭借1.2的收视率位居东方卫视、浙江卫视今年平均收视率第一,网络播放量夺冠,豆瓣评分高达8.3,可谓口碑和人气双双获胜。


其实在《小欢喜》斩获优异成绩背后,其代表着的现实主义题材剧正在积聚着能量发生新的变化,而这个变化背后又是哪些力量在推动? 行业又有哪些新动态呢?


1


《小欢喜》为何口碑爆棚,人气高涨?


今年上半年,家庭生活剧《都挺好》火爆一时,其剧情与人物带来的强烈真实感引起观众的热议。 而下半年的《小欢喜》同样凭借现实题材的“真实性”赢得大量观众青睐,比如关于“小欢喜太真实了”的话题就频频登上热搜,直接掀起了一场关于教育话题的全民大讨论。



可以说, “真实”成为《小欢喜》捕获观众的的首要利器,而这把“利器” 主要体现在于剧情和场景细节的真实感。


首先说 剧情的真实感


2016年热播的《小别离》在中考与留学生教育话题传播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作为《小别离》的续集之作,《小欢喜》在前者杀青时就定下了开发计划 ,并把焦点锁定在高考教育话题上。


相对于中考与留学而言,高考显然是话题性更强、同时也是覆盖人群更广的题材,但如果在剧情设置上的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观众吐槽脱离现实,可以说剧本成为《小欢喜》首先打磨的第一关。


在《小别离》后,《小欢喜》的原版小说创作再次落在鲁引弓身上。 事实上他本身是教育记者出身,但为了故事更贴合大众,他花了三个月在许多高中对学生、老师进行采访,开展座谈,碰到有话题性的学生时甚至会进一步约访他们的家长,最后鲁引弓将《小欢喜》故事聚焦在中产家庭、官员家庭、单亲家庭这三种家庭上,作为高考家庭的代表典型。



可以说,《小欢喜》讲的是虚构故事,但大部分都来源于真实素材,三个画风不同、矛盾各异的家庭共同描绘了一幅中国高考家庭画卷,通过他们观众或多或少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影子,从而引发共鸣。


当2017年《小欢喜》小说完成后,作为《小欢喜》的编剧,黄磊进一步对小说进行了改编,最大的改动在于小说中方一凡与童文洁面临离婚危机,而剧本中两人变成了恩爱夫妻。


这个改变的动机在于编剧试图将更多的重心转移到教育问题上,而弱化成人本身的问题上。 可以看到《小欢喜》剧中也出现了职场性骚扰、事业危机等成人问题,但大多数都是点到即止,反而是将大量敏感的教育问题摊在桌面上并给出解决方案,事实上这是 这种剥开现实的外衣直面问题的剧本处理方式让观众感受到满满的真实感。


比如许多观众对方一凡和童文洁对方一凡进行性教育的情节印象深刻,正如许多中国父母在孩子面前对“性”难以启齿一样,当方一凡打擦边球般地问方一凡是否知道自己是怎样来的时候,方一凡对于性的理解让两位成人家长感到惊讶,同时也感到欣慰。



又比如关于英子的抑郁症问题,事实上目前国内高中生中抑郁症群体正在不断扩大,但很多家长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认为是孩子矫情,而剧中乔卫东与宋倩最终将英子带去医治并自我反省的处理方式给了许多观众一个警醒,同样季胜利选择退居二线回归家庭,给予孩子更多陪伴也给了家长一些感悟。


可以说,《小欢喜》中将性、抑郁症、缺少陪伴等许多家庭教育问题直接铺开在观众面前,而不是像其他家庭教育剧般隐晦艰涩,相比之下其更像把观众内心压抑的话匣子打开了一般。 这显然让让观众感到无比真实,又新鲜感十足,直接带动了其收视率的增长。


另外《小欢喜》备受好评的一大原因就是场景细节的“真实感”。


比如宋倩进门换拖鞋、童文洁在办公室备一双拖鞋:



刘静得癌症后发量减少:



家长教育孩子的言语、动作:



甚至是剧中的高考政策,校服大小等都和现实对应,许多观众惊呼“导演你为什么要偷窥我的生活”、“导演你在我家安装了摄像头吧”。


事实上,小小的细节给了观众惊喜,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也是对观众的尊重。 据《小欢喜》导演汪俊透露,在《小别离》上映时,有观众称冲着“演员换鞋再进屋也要追这部剧”,显然导演对细节的严苛延续到了《小欢喜》上面。 同样编剧黄磊也在微博上称剧中人物大多取材自真实经历,比如,宋倩早晨起来炖海参燕窝逼着女儿吃下去的细节就来自于黄磊的生活体验。



从数据上来看,“真实感”让《小欢喜》团队 “只有中年父母看,不会受到年轻人欢迎”的担忧得到了解除,据百度视频大数据显示,《小欢喜》25~34岁的观众最多,几乎占了总观众的半壁江山,显然这些观众大部分对剧中人物的教育问题和经历容易产生共鸣,另外18~24岁以及35~44岁的观众合计占比达到了44%。


2


现实主义题材剧为何今年持续升温?

背后有着怎样的市场变化?


事实上,像《小欢喜》这样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题材剧在近几年呈现持续升温的态势,在今年更是到达了一个顶峰。


要说前几年现实主义题材剧的小高峰,当属2017年上映的《人民的名义》。 其一经播出后占据了各大屏幕,全网播放量达到336.4亿,豆瓣评分8.3,直接抢夺了此前《琅琊榜》、《花千骨》等古装玄幻剧的强势风头。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爆火,在于 其辛辣地描绘了中国官场群像以及大尺度披露中国反腐力度, 进而引发了全社会各个年龄层观众的广泛讨论,可以说这部剧该让行业嗅到现实题材的回归的气息与发展潜力。



进入2018年,现实主义题材剧开始受到政策扶持积聚起力量,去年年末播出的现实主义题材剧《大江大河》毫无疑问成为年度神剧,电视剧播出仅一周收视率便破1,播放量破5亿,豆瓣评分高达8.8分。


而到今年上半年现实主义题材剧达到了一个高峰,据悉今年上半年全国备案公示剧目共431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328部,占比达到 76%,而这一数字在2017年、2018年分别约为66%、64%,可以说现实主义题材剧在当下影视剧市场的比重在不断扩大。


那么在这种不断升温的“现实主义热”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市场变化呢?


首先是 文娱IP源头网络文学市场在不断兴起“现实主义热”


可以看到,近段时间以来网文市场纷纷在向现实主义靠拢。 首先在作品上来看,根据《2018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去年各类网络文学作品达到2432万部,现实题材占比达65.1%,比增长了24.0%。


另外许多作者也将笔触转移到了现实主义方向。 比如网络作家唐家三少以写玄幻奇幻题材出名,现在也将目光转移至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其去年就出版了《守护时光守护你》,另外擅长历史小说的月关也开始写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比如其今年出版的《极道六十秒》。


这个迹象表明,阅读市场创作和阅读都逐渐偏向写实, 这当然与一系列创作项目与奖励机制的扶持政策有关,但更重要是市场的口味已经在发生改变。


当IP上游的网文市场悄然转向现实主义时,下游的视频网站平台也在纷纷布局现实主义题材剧。


以“优爱腾”三大家为例,腾讯视频在今年6月的年度发布会上称将积极布局聚焦社会问题现实题材作品,同时《我的漂亮朋友》、《卖房子的人》、《特战荣耀》等现实题材剧特也在发布会上集体亮相。 事实上,在之前5月份的腾讯V视界大会上,腾讯视频就在公布的片单里专门腾出了“记录时代”板块,涵盖的剧集包括《大江大河》《人民的财产》等热门现实主义剧。


爱艺奇方面也在花重力气打造自己的现实主义剧集。 今年5月在爱艺奇首播的缉毒题材剧《破冰行动》市场反映强烈,收视率持续全网第一,而此类现实主义为题材的电视剧其实一直是爱奇艺的主力军,仅在2018年爱奇艺就上线了该类题材电视剧34部,占全年重点电视剧上新总量的24%。



除了《破冰行动》,今年上半年以来,爱奇艺推出的《带着爸爸去留学》《少年派》《追球》等多部现实题材均反响不错。


而在优酷今年上半年上线的影视剧中,现实主义题材剧同样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青春剧和探险剧反而排在其次。 比如今年优酷暑期档上线的影视剧中就包含了《山月不知心底事》、《平凡的荣耀》、我们正年轻》等大量现实主义题材剧,随后再是《我不能恋爱的女朋友》、《盗墓笔记·重启》等青春励志剧和悬疑探险剧。


总体来看,在视频平台的强势力推下,现实主义题材剧在今年上半年大放异彩。 根据Vlinkage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剧集播放指数中前三甲均为现实主义题材,可以说市场对于这种题材剧是很买账的。



当然,现实主义题材影视的火热一方面在于今年正值建国70周年,对于主旋律类别的现实主义题材剧的政策扶持在继续加强,比如今年1季度广电总局电视剧司推介的5部好剧全部来自现实题材,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带动了市场上“现实主义题材热”。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现实主义题材本身就拥有爆款潜质。 事实上,现实主义题材相对来说与观众的距离更近,观众的代入感、共鸣更强,这也就让其拥有了大面积传播的潜质。


3


市场热度持续升温时,

现实主义题材剧如何避免进入雷区?


今年下半年还有《平凡的荣耀》《了不起的儿科医生》《人民的财产》《隐秘而伟大》《新世界》等一大批现实主义题材剧将要播出,显然这股“现实主义热风”还将继续吹来。


但在市场热度升温的同时,也能看到许多“伪现实主义剧”也在大量出现。 这些影视作品往往打着现实主义的旗帜,然而却完全脱离现实或者题材概念化、模式化,结果造成了收视率与口碑双双失利。


这种求功心切的心理源于本身现实主义剧相比较古装、悬疑等类型剧所投资成本小一些,比如2017年的《娘亲舅大》只用了3000万的投资成本便取得了央视八套九年来的收视新高,再加上市场对于这类题材剧投去了橄榄枝,因此许多影视公司纷纷涌入试图乘着市场东风打造爆款,然而又没有在品质上进行把控,最终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