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喜悦家人
爱人,爱家,爱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芋道源码  ·  Minio + Docker ... ·  昨天  
91运营网  ·  DeepSeek写爆款短视频文案 ·  2 天前  
芋道源码  ·  18.6k ... ·  2 天前  
芋道源码  ·  java 插入式注解的打开方式! ·  2 天前  
91运营网  ·  91运营网vip会员早鸟票抢座ing!!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喜悦家人

他捐出80%身家给300多所学校, 刚去世的这位亿万富豪, 值得所有中国人点赞

喜悦家人  · 公众号  ·  · 2018-07-12 09:03

正文



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会官方网站发布了《田家炳先生讣告》,“百校之父”、香港商人田家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9岁。


这个曾经的超级富豪,没有留下巨额的财富,却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和幼儿园,还有大约1800间乡间学校图书室。


你可能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就算是离开,他也走得悄无声息。可是,也许你的孩子就在他捐建的大楼里学习,在以他命名的图书馆里通宵达旦。


谨以此文表达我们对田家炳先生无比的崇敬和深深的怀念。


.......................................


他说:中国的希望在教育,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他不遗余力


提起田家炳的名字,内地教育界都不陌生。迄今为止,他累计捐资 10 亿多港元用于中国的公益事业,其中教育所占比例高达 90%。


“我 16 岁时父亲就去世,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我刚刚读到初二,就只能忍痛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小时候没读多少书,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后来在印尼生活了 20 多年,也走过欧洲一些国家,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发达。”


当被问到缘何如此钟情教育事业时,他这样回答。而 他对教育的理解也始终贯穿在他的慈善事业中。


  • 捐赠中小学,是因为“利润回报 ”比较高


曾经很多人不理解他的教育慈善事业,只有电影大亨邵逸夫支持他的做法,田家炳和邵逸夫,从此成为教育慈善界光辉闪耀的双子星。


区别是,邵逸夫专注于高等教育,为内地大学提供资金支持,而田家炳则更注重基础教育,把主要精力投入在中小学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1所、专业学校及幼稚园19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700余间。全国34省市区,都有田家炳学校。


田家炳认为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 搞不好,北大、清华这些好的高校也不可能有好的生源。


“大学并不是谁都能够念的,但有了中小学,每一个学生就都能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受基础教育的孩子比例比受高等教育的要高,换句话说,投入的捐赠所产生的效应可能更大,所谓的回报率也更高。”田家炳解释。


在他看来, 基础教育才是实现社会公正最有效的途径。



  • 把师范教育作为支持教育的重点


除了重视基础教育,田家炳还认为, 要办好教育的前提是首先培训教育英才的教师,因而他把师范教育作为支持教育的重点 ,他大规模捐建各省市区师范大学,设立田家炳教育书院。至今,几乎每所师范大学,他都兴建了一所教育书院。


  • “我希望看到内地偏远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内地基础教育极需发展,这也是我重点捐助内地的原因。特别是山区的穷孩子,我希望看到他们可以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


同是 100 万元捐款,如用在内地,其发挥的成效可能比用在香港大几倍,因此基金会 90%的捐款都用在内地。虽然基金会是在香港注册的,依例捐助内地要缴税,但他并不计较税务得失。


田家炳说,他最乐意到内地经济较差、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去捐款。甚至有时觉得,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学,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书可读,感觉会是毕生最大寄托。


就是这样的精神和理念,让田家炳千金散尽,终于换来内地“田家炳楼”的遍地开花。


“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学校做不好,把田家炳三个字写上去,不但不会荣耀田家炳,反而会丑化田家炳,家长就会讲,儿女千万不要送到田家炳学校读书,那田家炳就会是个耻辱。”田家炳说,他一直用这个激励自己,也要求基金会的同仁,要求所有接受捐赠的对象,一定要实实在在把学校办好,不要辜负大家的期待。



60岁以前,是一个商界传奇


田家炳1919年生于广东大埔的一个 书香世家 ,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小时候衣食无忧,受过不错的教育, 是典型的客家人。


可不到16岁,父亲去世,生活的重担导致他不得不辍学,并在18岁时远赴越南谋生,干的是推销瓷土的营生。当时的越南,华人地位卑下,他被黑社会恐吓过,也被殖民政府敲诈过。 尽管如此,他仍然奇迹般地在两年内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


但命运并没有就此放过他,不久,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受战争波及, 田家炳 失去了自己的产业,他只好辗转印尼谋生。


尼采说:“凡是杀不死你的,都只会让你更强大。”


田家炳就是这样一个坚强而敏锐的人,他很快发现,印尼的特产——橡胶中蕴含了巨大的商机,于是开始在印尼着手创办树胶厂、塑料薄膜厂,成为雅加达著名的青年企业家。


但在他心里,祖国始终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1958年,他毅然举家迁回香港,并 与李嘉诚并肩 成为香港人造革与化工行业的领军人物;70年代房地产兴起,田家炳又瞄准商机,成为地产大亨。 到1980年,他已是香港著名的亿万富翁了。


可以说, 人生的前六十年,田家炳在不断做加法,钱就是他人生的中心。


80年代的香港,经济一片繁荣,这时候的李嘉诚、李兆基都在趁机扩张商业帝国, 田家炳却选择不再汲汲于生意,反而一笔一笔地捐出财富, 将自己的重心转移到慈善事业。


青年田家炳


人生后三十年,

他的名字与慈善事业紧密相连


学生时代的田家炳,最感兴趣的是学校或者其他地方张贴的记录捐赠事迹的芳名录,也最希望成为芳名录上那样的人。


1982年,田家炳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公益; 1984年,他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并规定每年至少捐出工厂利润的10%于公益 。从此,全身心投入到以教育为核心的慈善事业中。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那时的香港富豪圈,人人自危,有的人准备把资产转移到外国,有的人大量裁撤员工。


只有田家炳,当时已经83岁高龄的他, 为让捐款计划顺利实施, 甚至把自己住了38年、价值过亿的别墅以5600万港币的低价卖掉,并 把全部款项投向了内地的几十所学校。而自己带着太太,租用了面积很小的公寓里, 打开窗户就正对着自己远处的豪宅。


“那时经济比较糟糕,但我已答应要给一些机构捐款,人家做了计划。所以决定卖掉房屋。一方面,觉得自己住这么大房子是浪费,另外卖掉的钱,可以资助20多间中学,觉得这样更有价值和意义。”田家炳在接受访问时回忆说。


被问到后来有没有心疼过,田家炳则回答:“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听到万千学子朗朗悦耳的读书声,不但经济效益更大,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


他累计捐资 10 亿多港元用于中国的公益事业, 直到逝世,他已将资产的80%尽数捐出。


人生的后三十年,他给自己做减法,却给社会做加法。



如今,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与之对比的却是他生命最后二十年清贫的生活。


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 乘地铁 、走路上下班;没有奢华的生活享受,一双鞋穿了十年,袜子 破了再补 每月开支只有3000元, 曾戴的电子表,因款式已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里 ……


不搞排场,也不喜应酬, 儿女婚嫁一切从简, 80岁大寿不摆酒、不收礼, 反而还捐出几百万建教学楼; 在内地只出席教育活动,很少混富豪圈......


田家炳说:“在我爸爸妈妈的治家格言里,一粥一饭当知来之不易。很多东西来之不易,所以我不舍得去浪费。我每天坐地铁上下班,房租成为了我日常最大的支出。这样,当然可以省下一些小钱,但我却希望我的这点小钱能用在对的地方,比如为孩子、为国家、为民族。”


1993年9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决定将该台1965年12月20日发现的、国际编号第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这份殊荣就是对他数十年爱心与坚持的最好褒奖。


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永久而常新,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我们头顶的那颗“田家炳星”永远昭示着他一生的信念与善行。


谨以此文表达我们对田家炳先生无比的崇敬和深深的怀念。



95岁慈善家田家炳受洗归信耶稣:“好人也需要拯救”



人眼中的好人,

在神眼中,仍然是一个罪人。


如果你问许多的中国人,好人可以上天堂吗?大部分人会告诉你“可以”。但当了一辈子“好人”,一生致力公益教育事业的慈善家田家炳先生,在95岁高龄的时候,终于明白一个真理,那就是:“好人”不一定上天堂。因为人眼中的好人,在神眼中,仍然是一个罪人。


今年5月27日,95岁高龄的田家炳在香港播道会恩福堂接受洗礼,归入耶稣基督的名下,在众人面前见证他成为神的儿女。


严守儒学德行,一生热心公益


田家炳16岁继承父业,两年内成为越南最大瓷土供应商。中日战争爆发后,他失去产业,辗转印度尼西亚谋生。二战结束后,他动用商业和人脉资源重新创业,在印度尼西亚创办树胶厂、塑料薄膜厂,成为雅加达著名的青年企业家。1958年,他又向房地产进军,成立新安企业公司及华安置业建筑公司,完成田氏大厦以及多处工业楼宇开发,并出任京华银行董事,到1980年代,田家炳已是香港知名的亿万富翁。


田家炳一生都奉行及谨守《朱子治家格言》的儒学德行,立志做一位好人的他因此非常热心公益。1982年,田家炳捐出自己的八成财富,设立田家炳基金会,专事慈善公益事业。他默默支持香港及中国大陆的教育事业,以他命名的学校及大学建筑物多不胜数,香港和大学不少大专院校都有“田家炳楼”、“田家炳演讲厅等”。在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独资和襄资捐建项目数百宗。


1997亚洲金融风暴后,田家炳的企业和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受到影响,以至于出现捐款承诺难以兑现的问题。为让捐款计划顺利实施,83岁高龄的田家炳,竟然将自己居住了38年,金融风暴前价值过亿港元的别墅,以5600万港元的价格低价卖掉,然后把全部的款项投向了内地的几十所学校。



至今,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1所、专业学校及幼稚园19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700余间。全国34省市区,都有田家炳学院或田家炳中学。


好人为何还要信耶稣?


很多人不明白田家炳这样一个“好人”怎么还要信耶稣。田家炳在见证中解开了人们的困惑。田先生说:“很多人都不明白,我为甚么要信耶稣稣,坦白说,我平生都是凭着良心做人,我会毫不脸红地说:我是个好人,根本不需要耶稣。可是人眼中的好人,同样有七情六欲,一样会犯错,所以在人眼中的好人,在神眼中,还是个罪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