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与之对比的却是他生命最后二十年清贫的生活。
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 乘地铁 、走路上下班;没有奢华的生活享受,一双鞋穿了十年,袜子 破了再补 , 每月开支只有3000元, 曾戴的电子表,因款式已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里 ……
不搞排场,也不喜应酬, 儿女婚嫁一切从简, 80岁大寿不摆酒、不收礼, 反而还捐出几百万建教学楼; 在内地只出席教育活动,很少混富豪圈......
田家炳说:“在我爸爸妈妈的治家格言里,一粥一饭当知来之不易。很多东西来之不易,所以我不舍得去浪费。我每天坐地铁上下班,房租成为了我日常最大的支出。这样,当然可以省下一些小钱,但我却希望我的这点小钱能用在对的地方,比如为孩子、为国家、为民族。”
1993年9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决定将该台1965年12月20日发现的、国际编号第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这份殊荣就是对他数十年爱心与坚持的最好褒奖。
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永久而常新,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我们头顶的那颗“田家炳星”永远昭示着他一生的信念与善行。
谨以此文表达我们对田家炳先生无比的崇敬和深深的怀念。
95岁慈善家田家炳受洗归信耶稣:“好人也需要拯救”
人眼中的好人,
在神眼中,仍然是一个罪人。
如果你问许多的中国人,好人可以上天堂吗?大部分人会告诉你“可以”。但当了一辈子“好人”,一生致力公益教育事业的慈善家田家炳先生,在95岁高龄的时候,终于明白一个真理,那就是:“好人”不一定上天堂。因为人眼中的好人,在神眼中,仍然是一个罪人。
今年5月27日,95岁高龄的田家炳在香港播道会恩福堂接受洗礼,归入耶稣基督的名下,在众人面前见证他成为神的儿女。
严守儒学德行,一生热心公益
田家炳16岁继承父业,两年内成为越南最大瓷土供应商。中日战争爆发后,他失去产业,辗转印度尼西亚谋生。二战结束后,他动用商业和人脉资源重新创业,在印度尼西亚创办树胶厂、塑料薄膜厂,成为雅加达著名的青年企业家。1958年,他又向房地产进军,成立新安企业公司及华安置业建筑公司,完成田氏大厦以及多处工业楼宇开发,并出任京华银行董事,到1980年代,田家炳已是香港知名的亿万富翁。
田家炳一生都奉行及谨守《朱子治家格言》的儒学德行,立志做一位好人的他因此非常热心公益。1982年,田家炳捐出自己的八成财富,设立田家炳基金会,专事慈善公益事业。他默默支持香港及中国大陆的教育事业,以他命名的学校及大学建筑物多不胜数,香港和大学不少大专院校都有“田家炳楼”、“田家炳演讲厅等”。在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独资和襄资捐建项目数百宗。
1997亚洲金融风暴后,田家炳的企业和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受到影响,以至于出现捐款承诺难以兑现的问题。为让捐款计划顺利实施,83岁高龄的田家炳,竟然将自己居住了38年,金融风暴前价值过亿港元的别墅,以5600万港元的价格低价卖掉,然后把全部的款项投向了内地的几十所学校。
至今,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1所、专业学校及幼稚园19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700余间。全国34省市区,都有田家炳学院或田家炳中学。
好人为何还要信耶稣?
很多人不明白田家炳这样一个“好人”怎么还要信耶稣。田家炳在见证中解开了人们的困惑。田先生说:“很多人都不明白,我为甚么要信耶稣稣,坦白说,我平生都是凭着良心做人,我会毫不脸红地说:我是个好人,根本不需要耶稣。可是人眼中的好人,同样有七情六欲,一样会犯错,所以在人眼中的好人,在神眼中,还是个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