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那滚不起来的雪球
阿米尔.汗的电影《三傻大战宝莱坞》和《摔跤吧!爸爸》在国内比较知名。相对而言,《神秘巨星》在国内知名度就一般般了。《神秘巨星》故事虽然俗套,还是不失为一部好电影,只是从市场角度而言。故事当然还是阿米尔.汗一贯的风格,在戏剧冲突和搞笑中让人反思印度的社会问题。《神秘巨星》本质讲的不是youtube小网红,而是印度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问题。
印度妇女没有经济地位,就谈不上社会地位,所以女性要独立,首先经济上要独立。
这里面牛哥更关心的是印度中产的生活状况。《神秘巨星》女主角的爸爸是个大男子主义的家暴男,职业是工程师,“每天工作十七个小时”。这位女主的爸爸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极为敏感,参加个高端一点的聚会,要求全家人盛装打扮,穿上最好的衣服,还要老婆带上项链,“不能脖子上光光的”。当发现项链找不到时,气急败坏的说“难道工程师就买不起项链吗?”这样的话。
牛哥顿时觉得,看来各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状况还真是差不多啊。中产阶级大部分是为别人打工的,是企业里面可替换的螺丝钉,所以谨小慎微,最惧怕别人的批评,深怕穿错衣服或者做错事情被别人耻笑。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产阶级是一群为别人而活的人,你看看那些在朋友圈里面炫耀自己出国游或买了个新手机的就知道了。欧洲的状况也差不多,可能欧洲的中产阶级时间会更充裕一些,比如欧冠,还是有时间去追一追,搞个彻夜狂欢之类的。但是狂欢过后呢,依旧得回到现实,过着表面体面,实际捉襟见肘的日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中产阶级绝大部分人靠的是工薪收入,而工薪收入由什么决定?
当然是供需。
不管你承不承认,在市场上,劳动力就是一种商品,也遵循经济规律。各种劳动力在市场上进行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就决定了工资的水平。
雇员希望尽可能获得高的工资,而雇主则希望付出的尽可能的少,两者重合的时候,雇佣现象才会发生。所以,并不是老板决定了工资水平,而是市场决定了工资水平。从老板的角度看,给得尽可能少对他才是最有利的。
在这种前提之下,雇主雇佣一个劳动力,还需要考虑一件事情,那就是招一个人,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是否高于这个人的人力成本。比如如果一个企业招一个人,收入是一年30万,那么这个人每年给这个企业创造的价值至少要高于30万,往往要50-60万,雇主才会觉得划算。对,老板要求的是,每个人的贡献要高于其成本,否则雇佣这些人有什么用呢?毕竟,老板有大量的资本投入其中,而且还要承担风险。
每个人的工资水平,都是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市场充分竞争的同义词是什么?那就是——“红海”。要知道,红海是没有超额利润的。在整个经济循环的过程中,往往离钱更近的人优先拿走了利润,很不幸的是,中产阶级的工资哪怕不是最后一环,也是非常靠后的一环。
当工资上涨的时候,物价其实也会上涨,所以,看起来每年收入似乎增加了,但是生活水平也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如果社会上每个人工资都上涨了,那并不值得庆祝,肯定是发生了通货膨胀。中产阶级努力工作,能过上一个体面的生活,但是生活的压力非常大,也许每年收入都在增加,但是每年都是入不敷出。
网上有很多机构发布的中产阶级的标准,其实都是错误的。
这里面有好几个问题。
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货币的幻相。绝对的收入数值没有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财富的排名。也许有的人收入不错,年年增加,但是在人群中的排名并没有上升,甚至还下降了。最终体现的结果是,收入增加了,生活并没有变的比别人更好。这种绝对的收入增加,很多时候是货币的幻相而已。
第二个问题是,收入并不等于财富,中产极为脆弱。中产阶级在尽力模仿富人生活,表面看起来,也是有房有车,穿戴名牌,出国旅游,似乎非常体面。但是实际上中产阶级是竭尽全力才能过到现在这种样子,而这一切的基石,就是那份收入还不错的工作。
中产阶级其实或多或少知道这一点,所以,中产对于风险极为敏感,就不足为奇了。有人说中产阶级的焦虑感最强,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稍微一点不谨慎,就会出现阶层的滑落,能不焦虑吗?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惯了现在的生活,再回去过苦日子,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在一个大公司里面,大概是200人中才有一个收入特别高的人,但是这就意味着这个人阶层发生了飞跃吗?这就是我们要谈到的第三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获得财富的生命阶段问题。从这些网上的标准来看,有的人财富多一些,有的人财富少一些,好像这两种人是处在不同的阶层一样。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同一阶层,只是处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而已。比如早年毕业的大学生,现在50岁的人,只要混的不是太差,肯定是比一个刚毕业的985大学生收入高得多,可能还是一个管理层。这能说明两个人是不同的阶层吗?这只是一个在生命阶段的早期,一个在尾期而已,本质上可能阶层并没有变化,努力奋斗一生,其实还在原点。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没那么痛快”。
中产大多数还有一个理财梦,就是所谓的“复利”。复利,从理论上看起来非常完美。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说有个人,在路上捡了一个鸡蛋,在回家的路上,就想着,鸡蛋孵出小鸡,小鸡长大再下蛋,就有了一堆鸡蛋,一堆鸡蛋再孵小鸡,慢慢就有一个养鸡场了。他正想得入迷,刚好走到家门口,他老婆看他那呆呆的样子,吼了一声,结果他手一抖,鸡蛋掉地上摔碎了。复利梦,大概如此,不过是没有考虑风险的理论推算而已,真正有几个人是靠复利获得财务自由的呢?
货币的幻相,中产的脆弱性,财富获得的生命阶段,理财梦的破灭,这些注定让中产阶级很难滚起自己的雪球,甚至连这种意识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