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正发生改变,在全新的世界格局、中央战略和发展阶段下,中国城市面临新一轮洗牌。对于各城市发展路径的回顾、未来哪些城市将大放异彩、哪些城市将荣光不再,中国指数研究院将进行深入挖掘与解读,并形成中国城市研究的系列专题,敬请持续关注。
《大国大城》一书中,作者提及“大城市不死”,中国城市化道路正在印证这个观点。一线4座城市之余,中国正在涌现出更多的大城市,关于谁将是下一座一线城市,社会各界包括我们也都在不断研究,其中杭州,无疑从各个方面都吸引了大众的目光。正因如此,我们将城市研究系列的专题以杭州作为开篇。
图:2016年中国GDP过万亿的12座城市,杭州增速仅次于重庆
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fdc.fang.com
单看GDP指标,2016年中国万亿GDP俱乐部成员扩充至12个,而这其中杭州增速仅此于重庆,为9.5%。自2016年9月G20峰会在杭州召开后,杭州的国际地位迅速攀升。原有浙江省会、著名旅游城市等印象之外,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等已成杭州新Tag。而BAT三巨头中,深圳有T—腾讯,杭州有A—阿里巴巴,同为互联网氛围和创新基因浓厚的两座城市,总是不免放在一起被比较。此前,深圳已被人誉为“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硅谷”的地方,而后来者杭州,新近被人誉为“天堂硅谷”,能否赶超深圳呢?
杭州全市晋级万亿俱乐部
市区体量约为深圳一半,但人均GDP相当
2016年深圳GDP全国第四,明年将超越2万亿目标,而杭州则刚刚超越1万亿目标,二者经济总量差距明显。考虑到深圳当前城镇化水平已是100%,而且多数时候谈及的城市多为其市区范围,因而为增强可比性,我们将杭州下辖的4个县市数据剥离,得到杭州市区与深圳的比较。首先面积上,杭州主城区加上余杭的面积约等于深圳面积,人口密度上,杭州主城区仅略低于深圳。经济体量上,杭州市区仅为深圳的一半,人口约63%,但人均GDP的差距小,表明杭州市区的发展水平与深圳接近。
图:杭州经济与人口总量仍然相对较小
注:杭州市区包含主城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和富阳区
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fdc.fang.com,杭州、深圳统计局
在经济总量对比上杭州望尘莫及,但这并不代表两座城市不具备可比性。我们更看重的是,作为国内少数几个三产占比超过60%的城市,杭州、深圳创新创业氛围出众,杭州更是后来居上,是如何将创新融入城市血液并带动经济成功转型的?于创新上,杭州较之深圳有何不同?是否能超过深圳?
图:全国总共13座城市三产占比超60%,杭州、深圳均在其中
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fdc.fang.com
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杭州与深圳的产业构成。
杭州信息经济、文创产业发达
深圳实体经济氛围浓,高新技术产业属性高
以往在提及杭州产业时,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旅游和传统制造业,但现在这种认知正在被打破,以阿里巴巴、网易为代表的信息经济、以华策影视、宋城演艺为代表的文创产业已为人所津津乐道,杭州的产业变化由此可见。
从当前政府公布的数据看,在互联网的冲击与影响之下,杭州产业结构正在快速被重构,工业、制造业等传统经济正逐渐被剥离,更为高阶的新经济模式正在开辟中。2016年,杭州信息经济增加值已达到2688亿元,占GDP比重24.3%,对经济贡献率超过50%,其中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数字内容等行业增速高达35%以上。未来,杭州市政府聚焦“1+6产业集群”(信息产业、文创、金融、旅游、健康、时尚和高端装备)。
图:杭州2017年1-3月“1+6”产业集群增加值及其各占GDP比重(亿元)
数据来源:杭州市统计局
这7大产业中,除时尚和高端装备属于制造业外,其余偏向服务业,杭州制造业正在逐渐剥离,但这恰恰是其特色,也是城市经济能顺利转型并维持高速增长的关键。
与杭州不同的是,深圳的实体经济氛围仍然浓厚。在整体经济份额中,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仍然是城市关键词。
图:深圳城市基因中,科技产业属性高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杭州、深圳2016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
上面图中,我们能极其明显的感受到深圳与杭州的产业差异。2015年,深圳制造业从业人员248万,占总从业人员比重54%,也就是说,深圳有接近一半人群是属于制造业行业的,而杭州市辖区这一比例仅为22%,差距极为明显。换个角度看,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7000亿,而杭州不足3000亿元。在代表高科技的行业中,深圳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7800亿和6500亿,占GDP比重分别为40%和34%。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深圳的城市基因中,实体经济仍然占据较高分量,杭州与之相比,逊色不少。
在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的结论是:杭州偏重信息经济、文创产业等,互联网氛围浓,制造业占比低;深圳实体经济发达,产业构成更为丰富,科技产业蓬勃向上,经济份额重。
产业结构不同决定了杭州与深圳创新模式与创新源头不同——杭州得益于浓厚互联网氛围,侧重商业模式创新;深圳追求技术创新,具备全球竞争力
在对比两座城市的创新有何不同之前,我们先看看他们的创新实力何如。
在评价一个城市的创新水平时,普遍用专利授权数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来衡量。我们查找了中国典型城市的专利授权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数据(部分城市缺失),专利数方面深圳超越上海列全国第二,杭州则列第四位。R&D投入强度方面,深圳R&D经费支出占GDP4.2%,而杭州该比例为3%,相当于深圳2009年的水平。
图:中国代表城市2015年专利授权数和R&D投入强度
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
另外,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公布了全球创新活动群落TOP100,其中深圳-香港地区夺得了第二位,杭州排名第85名。报告用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起)国际专利申请量作为衡量创新水平的主要依据,深港地区总共PCT专利申请数41218件,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32%集中于通信领域,反映出深圳在国际市场上极强的产业竞争力。杭州PCT申请受理数仅次于一线城市,但数量明显少于深圳。在国际创新领域上,杭州仍弱于深圳。
表: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Clusters of Inventive Activity TOP100 上榜的中国城市
资料来源:The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7
而另一项指标——由36kr公布的双创指数,杭州与深圳则打成平手。双创指数上,杭州与深圳均为636,位于北京、上海之后。这次杭州与深圳的差距明显较小,杭州甚至超越一线城市广州,成功跻身第一梯队。
表:36kr公布的全国城市双创指数排名中,深圳、杭州得分相同
数据来源:36kr
该结果看似与前面2项比较相矛盾,但实则印证了前文所说的“产业结构不同决定了杭州与深圳创新模式与创新源头不同”。36kr公布的双创指数更加偏重于互联网,杭州的创新指数高,表明的是杭州在“互联网+”上的创新水平确实全国领先。
杭州围绕阿里巴巴、网易等龙头企业,创新主体是新业态、新经济,尤其是在信息经济、互联网领域,创新实力突出,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互联网企业不断在杭州涌现。但这些互联网企业侧重的是商业模式创新或颠覆,鲜少涉及到技术创新。这一方面源于两大初创巨头阿里巴巴和网易的带动,另一方面源于杭州市政府的大力引导,但更深层次原因可能在于浙江经济的民营化和轻资产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重资产的大型制造业缺乏兴趣,对人力、财力投入大的技术创新并无动力。但欣喜的是,以娃哈哈、海康威视为代表的的杭州制造型企业也开始借力城市互联网土壤和基因进行创新升级,未来杭州制造业变革力量或许可期。
表:杭州部分知名互联网公司
数据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搜集整理
而深圳的经济血液里,制造业成分浓厚,这也决定了其创新主体是制造业企业,更为追求技术创新,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兴、华为、华星光电、小米等企业。早在2014年年初,《经济学人》就已将深圳定位为全球硬件的新首都,深圳已是全球第一大消费电子制造基地,孵化出大疆、佳顺伟业、光启科学、翎客航天等一批硬件科技公司。
有观点认为,深圳制造业能快速走上创新驱动之路,与城市移民气质、特区优惠政策、创新人才集聚、新设企业密切相关。虽然深圳也有类似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走上创新之路,但在突出的制造业创新面前,他们则稍逊一筹,但这并不代表深圳互联网创新创业不佳。
表:2015年国内企业PCT申请受理量排名
数据来源:中国知识产权局
杭州需要警惕制造业和服务业驱动力失衡
避免出现制造业空心化
诚然,杭州的创新实力已经在全国城市中居前,尤其是其信息经济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也注意到一些隐忧——杭州当前制造业和服务业驱动力出现失衡。在整个城市中,制造业的比例或许过低(2015年,杭州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全市比重仅22%,而建筑业+房地产业占比超30%),传统产业低迷去产能,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尚未培育出来。这不得不让人想起了香港——一座以服务业为唯一支柱的城市,制造业出现空心化——城市增长后劲不足。虽说,城市越发达,第三产业占比越高。但是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重提“再工业化”,或许表明在经济中保留一定比例的制造业有利于增强城市经济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香港为鉴,杭州需要警惕的是工业增长动能的式微。不同的是,深圳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路径与新加坡相似,腾笼换鸟,加大创新投入和科技研发,“产、学、研”一体化,成功将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或许未来,深圳经济的抗风险性更强。
借助强势信息经济和文创产业
杭州正成为年轻人口吸铁石,杭州的未来应是小而精
创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深圳与杭州市政府都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人才抢夺战已经打响。在以往争夺战中,一线城市无疑占据极强优势,但这两年,受薪酬水平、发展前景、生活品质等因素驱动,二线新贵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步提升。
图:领英公布的海外人才回流,杭州吸引力跃升
资料来源:领英
而在二线城市中,杭州对海龟的吸引力最高。根据领英发布的《2016中国新一线城市职场发达程度报告》,杭州对海归吸引力跃至榜首,正成为职场人士心中冉冉升起的就业“新福地”。G20峰会后杭州城市形象快速提升,同时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优势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创新创业氛围浓厚,阿里巴巴、网易等巨头对一线城市和海外人才的吸附力迅速增强,甚至能吸引到美国科技大企业任职高管“回流”。
这种人才的“回流”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巨头企业可提供大量职位,另一大原因则在于杭州生活的高质量(房价收入比较之一线更低和城市宜居)。在薪资待遇方面,杭州互联网行业薪酬仅次于四大一线城市,由于阿里、网易等互联网巨头的存在,杭州互联网薪资较之他们差距并不明显,但深圳房价水平较之杭州约高3万/平,杭州生活的高性价比凸显无疑。
图:2016年互联网行业招聘薪酬TOP10城市
表:2016年各季度求职期平均薪酬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
对于杭州来说,互联网基因改变的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产业格局,更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商务方式。2014年提出的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运用的“1号工程”,也得益于支付宝,杭州成为全国最智慧城市,人们日常所需的各类服务更加智慧、便捷、透明。这种智慧、轻松、便利的生活方式对年轻人、高质人群无疑是充满吸引力的。
随着杭州信息经济、文创等产业发展,他们不会像初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深圳和长三角城市一样,能导入大量的劳动力人口规模,但胜在精华,人口结构将保持小而美、年轻化,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将提升。而且保持这种舒适性、开放性,对于杭州互联网氛围的保持和人口的吸引极为重要。
在经历过城市发展单一锚定经济增长的阶段后,中国城市开始展现各自独特魅力。我们无意去比较杭州与深圳孰优孰劣,而只是试图通过比较去挖掘城市可能成功的发展路径。杭州与深圳,城市发展的尖子生,虽说同为创新之都,但二者气质明显不同——杭州轻快,深圳沉稳,杭州模式颠覆走出新道路,深圳技术创新走入高境界——但他们都在新环境中独领风骚。
更多内容请查看
房天下产业网
http://fdc.fang.com/
或关注 中国指数研究院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