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傅君芬教授也是儿童内分泌专家,参与编写了《小儿生长与发育》等书。
“爸妈如果身高条件比较好,对孩子的身高也不要盲目乐观,门诊中碰到不少爸爸1米8、妈妈1米65以上,儿子只有1米6左右的人。”傅君芬教授说。
影响孩子身高后天因素占30%,发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疾病引起的,如生长因子缺乏症(侏儒)、甲状腺素低下、脑垂体肿瘤等;提前发育,比如性早熟,导致骨龄生长周期缩短,骨骺提前闭合;特发性矮小,即不明原因的矮小。在后天因素中,性早熟影响最大。
“前两天刚刚碰到一个男生,骨龄片出来,妈妈哭,奶奶也哭。爸爸181厘米,妈妈160厘米,儿子一直个子偏矮,坐在班级前两排。小学六年级,妈妈觉得不太对劲,想带儿子来医院,奶奶拦住,说他爸爸小时候也这样的,还没到发育的时候呢,等到初中就噌噌噌上去了,不要急。等到初二,儿子胡茬都出来了,还是坐前两排,这才到医院来看,骨缝都闭合了。这说明什么?孩子长个长好了,没有空间了……想到孩子只有1米6的个子,一家人都很难接受。”
这个孩子为什么长不高?倒不是“性早熟”,他是青春期快速进展,青春期和大家一起开始,人家从10岁进行到14岁,可以长二十多厘米,他的青春期草草结束,两年就发育完成了,只长了八九厘米。
“这种变异型的青春期现在门诊中越来越多,原因有很多,可能和饮食有关、和后天环境有关。比如吃了过多的蛋白质,甚至吃补品,孩子就像吹足了气的气球,一下子发起来,但后劲不足。还有,孩子在青春期,受到了外界的刺激,比如看了成人书籍、电影电视,也会让他们性激素分泌旺盛,从而缩短发育周期。”傅君芬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