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任博宏观论道
自由的天地、开放的灵魂,一杯清水,愿作江湖守门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任博宏观论道

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手册(2024年版)

任博宏观论道  · 公众号  ·  · 2024-05-27 15: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导读 和理财业务一样,托管业务已成为很多股份行与地方性银行发力以实现弯道超车的另一重要领域,目前部分银行在这方面做的不错,而后续仍有想象空间。


【正文】

资产管理与资产托管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容易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领域,继理财业务之后( 这个领域,股份行领先于国有大行 ),本文聚焦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

、何为商业银行托管业务?

(一)2019年3月,中银协发布的《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指引》对银行托管业务有过很好的定义,即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当事人,根据法律法规规定,与委托人、管理人或受托人签订托管合同(包括但不限于明确托管权利义务关系的相关协议),依约保管委托资产,履行托管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提供托管服务,并收取托管、保管费用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二)虽然资产托管业务可被视为商业银行的表外或称中间业务。不过由于资产托管业务的成本投入并不比,这是因为其主要靠服务、系统和专业性来取胜,因此在前期系统和人员储备的投入上往往比较高,属于沉没成本较高的一类业务。

例如,根据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开办托管业务既要有独立的基金托管部门,同时需要具有安全高效的清算、交割系统以及独立的托管业务技术系统(包括网络系统、应用系统、安全防护系统、数据备份系统)等。

(三)实践中,托管内涵要比本文所讨论的更丰富,其还包括金融机构的股权托管以及债券托管等。其中,债券托管主要由中债登、中证债以及上清所等三家托管机构负责。

当然,除托管外,还有保管、存管与监管的类似概念。其中,保管业主要聚焦于信托财产这一领域,而资金存管业务在实践中常常分为资金存管与证券存管两大类,资金监管则常见于地产行业中的预售资金监管、校外培训的预收费资金监管等领域。

其中,资金存管的目的通常是为了防止客户资金被挪用,主要包括证券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网络借贷资金、支付机构客户的备付金以及风险保障基金等,一般不对交易的实质进行审核;证券存管主要指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接受券商的委托,集中保管客户与券商交付的证券(目前我国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仅有中国证券登记结算1家)。

例如,2019年12月发布的《证券法》亦明确证券公司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应当存放在商业银行,以每个客户的名义单独立户管理……证券公司不得将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和证券归入其自有财产……证券结算风险基金应当存入指定银行的专门账户,实行专项管理。


二、公募基金托管业务剖析

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最初主要指公募基金托管,随后业务范围与作业对象不断延伸,目前除公募基金外,对各类资管细分行业资金、保险与养老资金、三方资金监管、QFLP与QDLP资金等等进行托管也属此列,这也是为什么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规模要远远超过公募基金规模的原因。不过公募基金托管仍是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的基础与核心,其它托管或类托管业务(如存管、监管等)基本均以公募基金托管为基准。

(一)公募基金托管 成员近期不断扩容

1、根据证监会公开的信息,目前已有66家机构获得基金托管牌照,具体包括31家内资行、3家外资行与32家券商。其中,

(1)31家内资行包括全部国有6大行、12家股份行、2家农商行(即广州农商行与上海农商行)以及11家城商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徽商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苏州银行、青岛银行、成都银行与长沙银行)。

(2)3家外资行包括渣打银行(中国)、花旗银行(中国)以及德意志银行(中国)。

(3)新增的两家券商分别为东方财富证券与第一创业证券。

2、除上述66家已获得基金托管资格的机构外,其它排队申请托管资格的机构分别为蒙商银行、重庆农商行、汇丰银行(中国)、西部证券、财信证券和天风证券等。其中,2014年2月10日获得基金托管资格的包商银行由于已经破产,因此已从名单中剔除,且新成立的蒙商银行并没有继承这一牌照,正在申请中。


(二)公募基金托管牌照变迁史

公募基金托管牌照的家族成员持续扩容源于政策约束的不断放开,从最初的五大行,到相继扩容至股份行、地方性银行、券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华外资法人银行以及外国银行在华分行,每一次政策约束的放开都是一次大的进步。

1、1998-2000年: 基金独立托管机制正式引入,五大行试水基金托管

基金的第三方独立托管要求催生了资产托管行业的发展。

(1)1997年11月,国务院批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明确基金资产必须由独立于基金管理人的基金托管人保管,自此三方独立托管机制正式引入。

(2)1998年2月,人行和证监会先后核准工农中建交等五大行获得公募基金托管资质,并推动五大行相继成立资产托管部门,而当时的托管品种主要为封闭式基金,托管机构的职能也仅限于资产保管、估值、清算与核算等基础功能服务。

2、2001-2011年:托管家族大幅扩容 ,托管品种有所丰富

这一时期,随着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独立性托管机制成效日益突出,政策约束开始放开,托管品种也扩大至企业年金、社保年金、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保险资金、QFII等领域。

(1)2002年公募基金托管牌照进一步扩大至股份行。

(2)2004年11月,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管理办法》(证监会第26号令),为机构申请基金托管牌照提供了制度遵循。

(3)2008年基金托管牌照进一步由全国性银行放开至城商行。

3、2013年以来:券商与外资行被允许进入托管领域、托管 内涵亦不断丰富

这一时期基金托管家族成员由最初的内资行进一步扩容至券商、在华外资法人银行与在华分行等群体。除这些规范化机构外,诸如中国理财信息登记托管中心、中信登、中证登等专业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履行着托管的职责。

(1)2013年3月,证监会发布《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暂行规定》(证监会公告(2013)15号),明确券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申请公募基金托管牌照。

(2)2013年4月,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管理办法》(证监会第92号令),允许在华外资法人银行申请基金托管牌照。

(3)2020年7月,证监会与银保监会联合发布《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管理办法》(第172号令),进一步允许外国银行在华分行申请基金托管资格。

同时,托管品种由各类资管产品进一步扩大至期货资金、发债资金、股权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私募基金及基金综合托管、资产证券化、跨境投资品种、IPO及定增基金、互联网资金、房屋交易、股权质押等专项资金和交易资金领域,托管职能亦从之前简单的保管、监督、估值、核算等扩展至交易监督、投资咨询、风险管理、行政外包等等。


三、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的市场现状

(一)整体情况: 商业银行托管规模合计超过210万亿,存托比约为80%

中国银行业协会自2012年开始公布《中国资产托管行业发展报告》,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中国银行业托管的基本情况。不过,《中国资产托管行业发展报告(2023)》披露的数据在口径上出现了一些变化,故这里呈现的只是2021年及以前的数据。

1、数据上看,中国银行业的托管资产规模已从1998年的123.50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3.75万亿元,并进一步由2009年的3.75万亿元大幅增长至2021年的190.75万亿元。

同时根据《中国资产托管行业发展报告(2023)》,截至2022年底,中国银行业资产管理类产品托管规模152.24万亿元,同比增长2.18%;与客户资金保管类产品服务规模合计突破200万亿元大关,达到201.73万亿元;资管产品营运外包业务规模7.60万亿元;托管投资组合达29.20万个,同比增长12.27%。故基本可认为目前托管规模已超过210万亿元。

2、较高的托管规模增长步伐也有效提升了存托比,其从2009年的不到10%提升至2017年的86.23%。随后在强监管的背景下,资管产品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托管规模的增长步伐有所放缓,使得存托比亦相应下降至2018年的82.11%和2019年的79.46%、2020年的79.52%以及2021年的79.94%,故基本可认为在80%附近。


(二)集中度较高:10 家超过10万亿、12家超过5万亿

根据统计,有24家银行披露了2023年托管规模数据,2024年托管规模合计达到213.54万亿,如果加上光大银行(预计在8万亿左右),则意味着托管规模将会超过210万亿。

其中,有10家银行托管规模超过10万亿,合计达到169万亿,且均为全国性银行,从高到低依次为工行、招行、建行、中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农行、中信银行、交行与民生银行。此外,托管规模从高到低的地方性银行依次为江苏银行(4.35万亿)、宁波银行(4.33万亿)、南京银行(2.95万亿)、上海银行(2.89万亿)、北京银行(1.61万亿)、杭州银行(1.50万亿)、徽商银行(1.02万亿)等。可以看出,在托管业务中,部分股份行的表现较为亮眼,而长三角的地方性银行更具优势。

四、 结语

(一)托管业务与资管业务一样,均为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中间业务、轻资本业务,是各银行努力打造的护城河和争夺的新战场领域,故可以发现不同银行之间竞争颇为激烈,导致目前市场的集中度相对较高。数据上看,近年来城商行中的托管老大地位争夺的比较厉害,部分股份行与城商行在托管领域亦呈现出别样的竞争力。

(二)总体看,托管业务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托管资产是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量化评估标准之一(权重为6.25%),是衡量一家银行是否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重要标准。

2、托管业务是典型的轻资本业务,虽然前期投入较大,但前期投入在后续均是沉没成本,后续能够带来比较可观的中收,目前托管手续费对全部中收的贡献比例在6-7%之间。

3、当托管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时,还能够带来比较可观的沉淀资金(当然这里面有比较大的规模效应)。例如,中信银行超过10万亿的托管资产,带动存款沉淀日均余额达4134.24亿元,其中一般性企业存款日均余额达1310.90亿元。

4、托管业务的对象包括各类资管产品以及职业年金、社保基金,能够打通托管银行与各类机构之间的合作渠道,有助于给托管银行带来大量优质客户与同业合作机会。

5、托管业务不仅能够丰富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还有助于商业银行打开新型业务空间,避免错失财富管理业务、跨境业务等带来的机会。

(三)考虑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规模已经超过210万亿,且集中度较高,以及国外目前已有专业的托管银行(如道富银行、纽约梅隆银行等)等因素,成立专门承接资产托管业务的子公司在未来很有可能会成为现实。这样的考虑主要基于两点:

1、目前托管业务主要有由商业银行自身独立部门承担,而部分银行的托管规模已远超其表内规模,体量相当可观,风险还无法完全隔离。

2、成立专业托管银行后,可以参照国外的经验,允许托管过程中沉淀的资金被用来做资金借贷与证券借贷业务,这些若没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支撑,是很难做到的。

(四)目前尚无统一的上位法给予约束(相关规定仍分布于各类政策文件中),导致托管、保管、存管等之间的法律效力和适用性经常混同,并导致资产托管行业运行不规范,相关概念界定较为清晰(如近两年发布的托管行业年度报告便存在口径上的不可比问题),因此制定统一的托管行业上位法势在必行。

(五)目前托管内涵已不断丰富,资产证券化、发债资金、IPO/定增、股权质押、产业发展基金、私募基金等领域也在逐渐引入托管机制,这意味着,只要有资金流动的地方就存在着托管业务机会。因此,未来跳出托管看托管,将其作为各业务条线联动的内部纽带致力于提供包括从产品设计、资产推荐、销售渠道等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以及充分发挥“信息汇聚中心、资源整合中心”的优势,整合投资、融资双方的需求,将托管服务从投资链条的后端向投资链条的各个环节渗透,大幅拓宽资产托管平台的服务范围,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欢迎加入知识星球,有货有料有依靠,包含全部公众号文章的完整电子版(含被删文章)及其它有价值的观点与信息,且通常会早几天在星球发布、内容也会更完整。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判断。本公众号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本公众号所载信息均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

本公众号对所载原创内容保留一切权利,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或引用本公众号所载的任何原创内容。如征得本公众号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梧桐樹智庫 ,且不得对相关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