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的养成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种精神不只适用于表述中国女排的夺冠之路,同时能够形容聪明人的养成过程。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埃里克·特克亨默经过研究发现,基因并不绝对决定孩子的智力水平,特别是那些生长在贫困家庭的孩子。
改善生活环境对于提高他们的智商有不小的影响,
就好像把两粒同样的玉米种子分别种在不同的土壤里,玉米长成的高度就会有很大的差别一样。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而教育的作用则是催生种子发芽、生长。
近年来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如果父母与孩子建立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会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
安全的依恋关系可以使孩子充满自信地探索世界和新知,这对其智力发育有很多积极的影响。
良好的学校教育同样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比如说,喜欢用复杂句式的小学老师,其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强。
在与其他小孩的接触中,孩子也会发展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
与智商相对应,有人提出了“情商”的概念。情商是指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主要反映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
以及处理情感关系的能力。
即通过对自我情感的调控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及融入社会和协调群组的能力。
但事实上,自我掌控和管理能力 也是智商的一部分。一个人情绪越不稳定,智商的利用率就会越低;反之,情绪越稳定的人,智商的利用率越高,判断力越强。
而情绪的控制是能够通过后天培养的,因此通过恰当的训练,人同样会变得更聪明。
当然,后天影响中也有不少“智商杀手”。比如一项有趣的研究表明,虽然人们兜里的手机变得越来越智能,可盯着手机屏幕的人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傻。
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大学的研究人员调查了660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同时对他们的大脑功能、认知能力、语言以及运算技能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心智能力强的人,花在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上的时间更少;而那些善于分析思考的人,使用手机的频率也更低,因为他们自己能记住事情。
过去人们想要搜寻信息,只需动动脑子就能想到,但现在人们宁愿活动手指也不愿思考,以致大脑功能日益退化。
智能手机使人类变得比任何时候都要懒,因为人们将手机作为“扩展思想”的工具,上网搜索答案正在逐渐淡化人类天生的好奇心。
如果经常使用智能手机确实会降低人的智商,那这对人类的未来确实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