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快乐么?
不快乐,下面这部也没法让你快乐……
因为是国产惊悚片。
也是这几天最热的华语新片之一——
《记忆大师》
Sir看了,是和《春娇救志明》一起看的,虽然不是一个类型,但老实说看完后,高下立判。
Sir更喜欢《春娇》,平凡中见老辣。《记忆大师》呢……很工巧,但bug貌似也挺多(想看我聊《春娇》的,二图等你)。
不过Sir也同意,国产惊悚类型片玩到《记忆大师》这程度,进步算蛮大(Sir是陪老妈看的,老妈走出电影院时还怀疑地说,这不像中国人拍的啊)。
Sir的好基友@钱德勒,就力挺《记忆大师》。
于是今天,我们让钱德勒来说一说,毕竟他比Sir多看一遍。
可能你正忙于度假没空看,那就得提醒了——有。剧。透。
文 | 钱德勒
毒舌电影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讲清《记忆大师》的妙处,不剧透很难,会憋出内伤。
但我尽力。
如果说陈正道上一部作品《催眠大师》,是通过催眠手段去激发某段沉睡已久的记忆,从而探寻事实的真相,指出我们能依赖信任的,恰恰是因为伤痛而选择封存的记忆。
那到了《记忆大师》,记忆被推向了手术台和审判台,它的存在是真实的吗?
一个人的存在感,是记忆界定的,还是行为界定的?(这一点有点像刚上映过的《攻壳机动队》)。
坦白说,《记忆大师》看一遍不太够,信息量大,有些关键信息很容易被放过。
我认为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拉高了近年华语类型片的智商。
我们也学侦探小说,先对照下人物,免得看懵逼——
黄渤演作家江丰
徐静蕾演他妻子张代晨
段奕宏演警察沈汉强
杨子珊演护士徐珊珊
故事开始于一段有软科幻场景的手术。
畅销书作家江丰,选择全球连锁的记忆大师中心,删除与妻子张代晨的婚姻记忆。
谁料张代晨提出,必须拿回记忆才肯离婚。
注意,张代晨的理由恰恰是,记忆决定了一个人的身份。
江丰不得不又去中心装载回记忆,结果……错装了。
他装进的,是别人关于两段命案的记忆,女主角,都是家暴中的懦弱妻子。
于是他报警,与警察沈汉强一起展开调查。
凶手将家暴受害者A从楼梯上推下来,并且用重物敲打头颅、勒死了受害者。
凶手偷换止痛药为安眠药,溺死了另外一个家暴受害者B。
这两场戏,实际被三个演员分别演了一遍,分别是演作家江丰的黄渤、演护士的杨子珊还有演刑警的段奕宏。他们中,谁是凶手?
是黄渤吗?
有可能。
记忆中心老板曾说,他们只负责手术,不负责记忆内容。换句话说,没人知道江丰主动报案说的另一个凶手,是否存在。
片中一个很别致的细节,沈汉强在审问江丰时,身后的电视机播出了一段黑白默片的影像资料,有十字架,有掘坟场景。
导演陈正道说,这段影像来自于1931年的科幻经典《科学怪人》,而这段情节就是,弗兰肯斯坦从坟墓里偷取尸体,去完成他造人的“伟大实验”。
沈汉强有句台词是,我们不能为了抓到一个怪物,而制造另一个怪物。
科学怪人的实验,就是未来脑中剪裁拼接“记忆”的手术,都是挑战“人是什么”的传统界定。
记忆手术的现场,陈正道还借鉴了美剧《尼克病院》(2014年)的创意。
一段手术背后有众多黑衣人围观,其实既是监督也是审判,这叫上帝视角。
《尼克病院》
是杨子珊吗?
有可能。
她演急诊室的护士陈姗姗,女性,在电影开头好像与沈汉强因工作联系发生小暧昧。
两个家暴受害者的家属,都有奇怪的行为出现。
正如一个警察分析,能够让受害者的丈夫没有戒备心理,并且让其他女性家庭成员信赖的人,不可能是情夫,甚至不可能是男性,一定是女性。
后半段展示了陈姗姗如何跟女性朋友交流的细节,关心、送药、邀请散心等。
家属A临死前,还对凶手说过一句话:我不可能爱上你,你让我觉得恶心。有没有可能是性向让A觉得“恶心”?
有一个细节,陈姗姗在邀请张代晨看音乐会时,衣着中性,她的耳环戴在耳廓处,而不是耳垂。
陈正道问过杨子珊,你是否愿为这个角色剪发,演员的回答是Yes。
是段奕宏吗?
有可能。
《记忆大师》的场景设置相当有想法。
江丰的家、被拘留的牢房,还有很多其他位置,到处都是映影的“反光体”。
如果看电影多了,就知道镜面的出现绝对有意义。提示一下,请注意江丰是在哪一段照镜子,才真正看到自己的投影。
沈汉强所在的警察局,则充满南洋风情,跟受害者A的家庭环境是一个审美体系的。
两种场景风格,对于两个人物意味着什么?
凶手到底是谁,还是希望观众自己去看,三种可能,三重逆转,相比《催眠大师》“正反打”的反转,又升级了。
更难得的是,我欣赏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巧设置,而是一部悬疑片所探讨的人性主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 性别本身就是一种“暴力”。
可以说,性别意识和两性政治,是解密这部电影的关键路径。
江丰在进入凶手的记忆、以第三人视角看案情回放时,有一段是努力走出无限空间而走不出去,一个镜面套着一个镜面,浴缸的水面凝固了,打不破。
这是一个困局,就像受害者。
另外受害者A的家庭环境、空间感设计灵感,来自于荷兰科学思维版画大师埃舍尔的名画。
如果仔细看镜头,你会发现楼梯的取景都是很逼仄的局部。
对于受害者A来说,上楼梯去卧室、下楼梯离开卧室又有什么区别。
家暴受害者,就是被困在无形的空间里。
为什么不走出来,告别畸形婚姻?
当B的儿子问为什么不离开爸爸,甚至希望他去死的时候,B首先呵斥了儿子。
在某段虚拟的画面里,被打的伤疤居然幻化成美丽却被关在鱼缸的金鱼。
无论A还是B,虽然饱受家暴折磨,但她们从没意识到这与爱无关。而是选择认命,以肉体硬生生地去承受碾压。
反过来,导演对施暴者也提供了更深刻的审视角度。
A的丈夫自认是爱妻子的,打她,只是不希望对方逃离掌控。
这种拿爱人当自己财物去占领、控制的意识,就像丛林时代写入男性意识的遗传基因,而这种动物的性别意识,在现代居然也被“爱”所包装了。
陈正道说:
家暴和校园霸凌一样都不是那么简单的,很多人看完新闻都简单地说,为何不离家出走,为何不转学,很简单啊。但现实生活发生的真实案例告诉我们,对于很多受害者而言,最难走得出就是家庭或者校园,他们被豢养、被洗脑,以至于相信自己所承受的伤害就是命,并且是不允许其他力量去打破,唯一的解套就是自毁。
从影片来看,黄渤和徐静蕾的感情戏有些单薄,但陈正道认为徐静蕾的角色(张代晨)很重要,与那些明面上的家暴受害者一样,她也是婚姻的“受害者”。
作为旅行作家,她本来很有可能与江丰并驾齐驱,但为支持丈夫的事业,选择做全职太太。
因为体质问题难以怀孕,无子的中年女性,成为婚姻双方的绝对弱者,感情也走向了崩溃边缘。
有意思的是,陈正道说他有一些情节想拍,但出于篇幅考虑而放弃——比如江丰的小说拿大奖,是因为有些段落由张代晨代笔。
这个细节眼熟吗?陈正道说的这个情节,其实很像“罗丹的情人” 卡蜜儿,一个伟大艺术家背后的奇女子(后来被逼疯了)。
而我觉得,也像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兹比》作者)与他妻子泽达尔的关系。
因为一直有种说法是,菲茨杰拉德才思枯竭时,曾经窃取泽达尔的日记发表,后者的才华被盗取而无法感受自己的存在价值,导致最终患了精神分裂症。
有朋友说,这种关系叫:两个太阳,一个必将吞噬另一个。
如果是这样,就更能解释江丰夫妇婚姻的黑洞。
江丰按照社会主流标准去做一个成功男士,有钱有名望,享受粉丝的爱慕;
而江代晨只能做名媛,在台下为丈夫的成功鼓掌,即便是高知女性还要承受公婆的质问——为何不要个孩子?
我相信,拳打脚踢的家暴,在这个社会的绝对比重不会超过正常夫妻。
但大多数正常夫妻的生活中,有没有存在冷暴力?有没有“控制”?有没有“漠视”?
肯定有。
从这个角度说,江丰夫妇的遭遇和受害者A、B是一体两面,你以为在镜子外,但其实在另一个镜面里。
我对《记忆大师》最大的不满,源于结尾的妥协,还不够“残忍”。
因为这份妥协,消解了故事的现实意义,使它真的只像一段植入观众脑中、并与观众无关的记忆。
宁愿故事结束在抓真凶的现场,都好些。
导演陈正道在那场高潮戏,故意放了装饰艺术品:一个巨大的侧卧女性头颅,一只手掌放在侧面,眼眸充满了悲恸,像极了一副典型的受害女性画像。
那是泰国当地艺术家的作品,取意“大地之母”。
现代女性,生活的命题很多。职场工作,孕育生命,经营家庭……虽然生活逐渐优越,让她们越来越正视自己的精神与社会价值,却仍然难以避免各种软性的伤害。
这,就是性别政治下的经典悲剧了。
我是Sir回来的分割线
Sir不反对,这是一部用心、值得一看的电影。因为导演,处处拿高级来要求自己:
比如故事结构逻辑精巧,反转数次;比如本格派破案与探讨家暴人性的社会派交织;比如引经据典,致敬电影、绘画等各种大师艺术作品,也顺便印证了多次心理学……
所以,Sir同意它挺拔高智商。
但这部电影一个明显的问题,可能也在于智商拔得高,却忽略了某些低。
要知道,观众智商也是刚刚的,很多人都挑了bug,比如不是说需要DNA验证才能恢复记忆么,为什么黄渤就能吸收杀手的记忆;比如为什么警察忘掉记忆后,也找回了记忆,他又没被老婆逼离婚;比如警察从头到尾没管过浴缸杀人案,提都不提;比如弱智一样的警察跟班,在江丰提醒有杀人案即将发生后,也不管徐静蕾……
这些bug是不是真bug,可以讨论。但它们的出现,的确代表了着急的一方面。
Sir还想说说另一方面。
正如成绩好的学霸,都有点幼稚、不太通人情的大俗理一样……
《记忆大师》,太像真空中发生的故事。
看起来合理的正确答案,但,就是哪里让人不舒服。
夫妻离个婚就要删除记忆?这事儿听起来小题大做。
警察为自保编了那么大的套子,却不直接以家暴者的认罪而结案?小题大做。
……
(要知道,即使给故事一个虚拟的国度、未来的科幻背景,也不能抵消观众对照现实后产生的疑问。)
以上的存在,让《记忆大师》散发出一股精英炫智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质疑导演,你是不是……不太懂恋爱,不太懂生活,偏爱高智商游戏?
回到开头Sir说的,对比藏拙叙事的《春娇救志明》,《记忆大师》可能就输在这里。
Sir欣赏陈正道这种认真、有才华的导演,所以才多个嘴,因为这可能是年轻导演最需克服的通病——
认真而自负的创作者,总想让观众发觉自己的才华。但事实上,观众并不喜欢真空的学霸。
观众只有在电影里找到“我”,才会真心佩服“你”。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