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敏捷认证的事儿,
我回答说不知道。
他很诧异。
在他看来我应该是知道的。
我是真的不知道。
虽然我很可能是国内最早接触敏捷的那波人中的一个。
自从计算机等级考试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考过什么认证了(驾照除外,我是被逼的。而且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拿到)。
30岁以后,我很少读小说。
太浪费时间。
亚瑟.柯南.道尔爵士的《福尔摩斯》是个例外。
斯坦弗向华生医生介绍夏洛克时是这么说的:我一点也摸不清他在研究什么。我相信他精于解剖学,又是个第一流的药剂师。
但是,据我了解,他从来没有系统地学过医。他所研究的东西非常杂乱,不成系统,并且也很难懂。但是他也积累了很多稀奇古怪的知识,这些足以让他的教授感到惊讶。
很快,华生医生自己证实这一点,同时也验证了斯坦弗的说法。
他不是为了获得学位在研究这些东西。
也不想采用任何一种途径,来使自己进入学术界。
在一些稀奇古怪的知识领域里,他的学识异常渊博,往往语出惊人。而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则匮乏到一无所知。他甚至连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都不知道。当他的搭档华生医生试图向他解释时,他居然不耐烦起来:
“你似乎感到吃惊吧。即使我懂得这些,我也要尽力把它忘掉。”
“把它忘掉?那可是19世纪每一个有文化的人都应该了解的事实啊?!”
“那又与我有什么相干?你说咱们是绕着太阳走的,可是,其实咱们绕着月亮走,就跟我或者跟我的工作也没有一点点关系。”
实在是太精彩了!
每每读到这儿的时候,我都会大呼过瘾。
那些真正做事的人,会把不必要的东西从自己的生活中移走,把精力用在研究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上。
“可是万一生活中真的遇到这样的知识呢?”
他们有能力在15分钟之内把它搞定。
然后再把它忘了。
如此,那些看起来并不容易理解的事情。其实就很容易解释了。
巴菲特是有名的“生活不能自理”。
他的老婆常年在他的车里放三个杯子,里面分别放着2.16美元、2.75美元和3.17美元,这三个数字分别对应着麦当劳的三种早餐。
他的脑袋根本就不在这里呀。
事实上他自己也不在乎。
很多人都知道巴菲特一直住在奥马哈一栋普通的房子里。那是他50多年前花31,500美元购买的。
很多人会以此作为巴菲特节俭的依据。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段子。
贾平凹在他的散文《老西安》里讲过:
许多年前,两个西安南郊的年轻人站在“大芳”照相馆橱窗前,看着蒋介石的巨照聊天。
其中一个说:蒋委员长不知道一天吃的什么饭,肯定是顿顿捞一碗干面,油泼的辣子调的红红的。
另一个说:我要当了蒋委员长,全村的粪都要是我的,谁也不能拾。
巴菲特根本不需要“节俭”。
事实上,请一位“保洁阿姨”比自己亲自打扫要“节俭”的多。
他根本不关心这个。
他只是把那些不必要的东西从自己的生活中移走,把精力用在研究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上。
做事的人,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
很多时间管理的理念会把事情分为重要的和紧急的两种。然后再绘制一个四象限出来。
我的大脑里只有两种: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没有紧不紧急的划分。
不重要的东西我为什么要去关心它?
实在是浪费脑力。
很多人的脑细胞就是在这种无关痛痒的选择中消耗殆尽的。
聪明人会想尽一切办法简化选择。
奥巴马在2012年10月接受《名利场》封面故事的专访时,告诉迈克尔.刘易斯:“吃什么穿什么,这些小事我是不管的。因为有更多大事需要我来决策。”
斯蒂夫.乔布斯会一口气购买几十件完全一样的黑色高领毛衣和李维斯501牛仔裤。
我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来自Hush Puppies。
不是我有多喜欢。
我只是
找到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简化选择。
1991年,巴菲特和盖茨在《华盛顿邮报》的主编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安排下见了面。
一开始巴菲特并不想见盖茨,他一向对科技界人士不感冒。还是在朋友的游说下勉强同意了。
结果两个人一见面,相谈甚欢。把其他人都晾在了一边。后来巴菲特回忆说,“
我们根本没注意到其他人的存在,没发觉周围还有很多很重要的人
”。
后来盖茨的父亲实在看不过去了,把两个人重新拉回大家的派对。晚饭的时候,他和两个人玩了一个游戏:在纸上写下一个对自己人生帮助最大的词。
盖茨和巴菲特没有任何交流。
公布答案的时候,两人一起将纸面翻了过来。他们写的是同一个词:
专注。
文章写到这儿,该说的也说完了。
最后插播一个花絮。
几天前我在知识星球里分享了一篇文章,是查理.芒格的。文章有点长,但很值得阅读。
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分享它。
就是想分享。
知识很多,但真正有用的就那么点。
微信公众号无法对外部的文章做链接,所以我把它做成了图片的格式。扫二维码阅读。不用付费,整个内容都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