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报名
诺华的第二款RDC(核素偶联药物)Pluvicto上市后,临床和商业化价值不断兑现,在一定程度上带起了全球核药赛道的躁动。
融资方面,即便是在资本寒冬下,核药依然火热,2023年融资金额较上一年接近翻倍;BD合作方面,诺华、拜耳、罗氏、礼来等巨头加速布局,也给核药赛道增加了更多爆点。
但新兴赛道的机遇与压力总是并存,核药也不例外,尤其是作为核药源头的核素。机遇是在创新的需求下,锕-225(Ac-225)等新核素逐渐获得资本的认可,压力则在于,随着管线数量迸发,资源分配问题日益凸显。
最好的佐证之一RayzeBio差异化布局了α核素锕-225(Ac-225),最终成功以41亿美金的天价卖身BMS,而前段日子,核心管线有Ac-225标记的RYZ101却由于核素供应短缺,临床3期试验被迫暂停新患者入组,令人咋舌。
bioSeedin相关报道:BMS「41亿美元」囊获的FIC核药3期试验暂停,难题直指CDMO
这一事件,为火热的核药再一次敲响了核素短缺的警钟,但同时也表明了背后仍暗藏巨大的机会。
2018年,诺华旗下的全球首款RDC药物Lutathera上市,打破了大家对治疗性核素的安全性的担忧。2022年,诺华推出了第二款RDC药物Pluvicto,市场反馈更佳。
这两款治疗性RDC的上市,为核药赛道带来了无限的目光。从药物结构上来看,两款药物的核素均为Lu-177,能够产生β粒子射线,半衰期接近一周,适合小体积的肿瘤和转移灶的清除。
换句话说,RDC核药赛道能够真正热起来,核素功不可没,半衰期长、比活度高、无载体等都是关键因素。因此在Lutathera和Pluvicto的带领下,RDC的研发多集中在β核素Lu-177上。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局核药,部分药企也开始寻求布局创新核素,α核素也逐渐火热。
简而言之,α核素与β核素相比,在肿瘤杀伤方面,α核素射线的粒子质量更大,具有更高的效力和更短的射程,对其他健康组织和器官的有害辐射剂量较低。
而在α核素中,
当属Ac-225最有前景。
Ac-225的半衰期为9.9天,长于Lu-177的6.647天,生产、治疗时间更为充足,并且基于其释放的α粒子的特性,结合Ac-225开发的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在理论上会比Lu-177更有优势。
而近期核药领域的几笔并购、合作事件,也正是说明了MNC对于Ac-225的爱。
被礼来14亿美元收购的Point
pharma,被BMS
41亿美金收购的Rayzebio(RYZ101有望成为首款上市的Ac-225核药),被阿斯利康20亿美元收购的Fusion,被诺华17.5亿美元收购的Mariana,旗下均有基于Ac-225开发的管线。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核药新锐辐联科技授权给SK
Biopharmaceuticals的FL-091,也是一款225Ac标记的RDC药物。
频繁爆发的交易并购事件,意味着基于Ac-225开发的核药,或许已经到了爆发前夕。而诺华的Lutathera和Pluvicto在商业化之路上,受到的核素短缺、产能不足之困,理应为后来布局α核素Ac-225的药企带去更多的警示。
目前Ac-225的生产途径主要由两种,一是从229Th中提取,主要由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及俄罗斯物理和动力工程研究院提供,年产量约为1.7
Ci(1
Ci=3.7×10
10
Bq),二是通过加速器制备。
但以上两种途径,均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药物的研发需求。
因此在核素紧缺的背后,实际上也暗藏着巨大的机会。当地时间9月11日,比利时核素生产商PanTera宣布完成了超额认购的A轮融资。根据新闻稿,A轮融资为9300万欧元,加上3380万欧元的债务融资以及780万欧元的债转股,总金额达到
1.34亿欧元
(约等于10.5亿元)。
PanTera的Ac-225生产技术路线是采用γ射线辐照Ra-226靶材,产生Ra-225,再通过β衰变生产Ac-225。
尽管PanTera的Ac-225产能还未落地,但已和拜耳达成了合作,将为拜耳处于临床1期的BAY-3563254和BAY-3546828提供Ac-225。
另一家能供应Ac-225的供应商Eckert
& Ziegler,也在今年爆单。可见,面对产能远远不足,更为稀缺的核素,全球药企有“抢单”之意。
反观国内,尚无Ac-225生产能力,只能依赖进口。但从Lu-177的来看,目前国内的Lu-177已经逐步实现国产替代,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已经得到了改善,因而在政策引导和产业各方齐力下,Ac-225的面临的生产难题,也可以稳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