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离不开制度体系的支撑。10年来,上海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先后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科创“22条”)、《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科改“25条”)和《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这三个纲领性文件,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加快构建适应创新发展规律、科研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制度环境进行系统设计,也提供了法治保障。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2017年以来,上海先后推出法规和政策“三部曲”:《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意见》《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充分激发了科研人员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积极性。
“三部曲”的成效,从上海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数据的10年变化可见一斑。2014—2018年,经上海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认定登记的合同项数都为2万余项;从2019年起,开始超过3万项,2023年达到50824项。合同总金额也大幅增长,从2014年的667.99亿元增至2023年的4850.21亿元。
“除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上海技术合同成交额的增长还与三个因素有关。”市技术市场办主任周敬分析,一是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了技术交易,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上海高校院所和企业的创新技术输出能力快速提升;二是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上海与苏浙皖之间的技术合作越来越多,技术流动日益频繁;三是国家和上海围绕技术合同登记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基础研究合同税收优惠,激励高校院所和企业积极登记。2023年,上海技术合同成交额排名全国第二。
科创政策也加速了上海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增长。据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统计,2014—2023年,上海高被引科学家入选人数从14人攀升至135人,其中以赵东元、樊春海、贾金锋、田禾等为代表的交叉学科高被引科学家增长数最为突出,从2014年的9人增至2023年的99人。近年来,在沪两院院士人数也在增长,2023年共有18位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创历年新高。随着科研环境和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上海将吸引、培育出更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壮大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