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鱼羊史记  ·  1、人生三大桌: 出生时摆一桌; 结婚时摆一 ... ·  23 小时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十人九湿”,万病皆始于湿,试试这个小方子 ·  3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表与歌谣 ·  2 天前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中古史荐读|胡斌:皇权的虚与实——宋孝宗朝的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堂堂奥匈帝国 为何在一战败得如此之惨?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8-08-14 20:27

正文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 ”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奥匈帝国的灭亡?



整整100年前,奥匈帝国在一战的硝烟中,轰然倒塌。 在此之前,它的面积在欧洲排行第二大,仅次于俄国。人口排欧洲第三,略逊于俄国和德国。军工业虽然不是顶尖,却稳定的徘徊在世界中上游水平。可谁也无法预料,帝国在战争中的走向。


一战前线的奥匈帝国士兵


看似强大的奥地利陆军,在1916年的布鲁西洛夫攻势中被俄军打的兵败如山倒。不仅伤亡超过50万人,更有约40万人投降。


毫无建树的奥匈帝国海军舰队


奥地利海军也同样悲惨。 他们引以为傲的联合力量级战列舰—“圣•伊斯特万”号与“联合力量”号,竟然分别被MAS鱼雷艇和蛙人击沉,成就了萨尔瓦托雷•托达罗艇长与蛙人的传奇。


到底是哪些原因,让奥匈帝国在战争中一败涂地的呢?


决策失误

一战中的奥匈帝国战争大臣


在1914年8月总动员完成前,奥匈帝国参谋部已经制订了相应的作战计划。这份计划有两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 是将两个主力集团军部署在加利西亚,配合德军东线的一个集团军,横扫俄属前波兰立陶宛的领地。在巴尔干以一个集团军结合地方防卫军压制塞尔维亚。


第二个方案, 是把主力的两个集团军用于塞尔维亚,在加利西亚仅用一个集团军进行防御。


开战后,奥匈帝国急匆匆地执行了第二个方案。 他们满心地以为,在俄国人完成总动员前就可以歼灭塞尔维亚。然而奥军占领了贝尔格莱德后却无法跨过多瑙河。而此时的俄国已经完成集结,120万俄军兵锋直指加利西亚,那里的奥军兵力只有100万。在1914年的林堡战役中,俄军轻松粉碎了加利西亚半数的奥军,自己的伤亡不过是奥军的2分之1。


来源复杂的奥匈帝国各族士兵


士兵语言不通

正在接受授勋的波斯尼亚籍士兵


众所周知,奥匈帝国是二元制国家,建立在中世纪数十个地方实体之上。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当代政治运动”问题,德语从未能很好地普及到非传统德语区的帝国省份。


而奥匈帝国国内的民族不比当时欧洲的国家要少。 包括有日耳曼人、意大利人、波斯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波兰人等等十数个。这些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议会,他们排斥德语热爱本民族语言。


当帝国国防军数量尚保持在30万时,帝国诸民族的沟通问题,还不至于集中暴露。但当总动员令下达后,有将近200万的各族青年突然涌入军营,语言问题便加剧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虽然,精英军官不仅通晓本民族语言,也会熟练使用德语。但这些老兵很快就被彻底吞没。频繁的战事,没有时间让奥军在军中普及德语。到了战争后期,仍然有非常多的奥军士兵不懂得简单的德语战术指令。


试想一下,把这么一大群乱哄哄的士兵推上前线,结果可能会好吗?


正在前线的奥匈帝国骑兵


战前准备严重不足

年迈的奥匈帝国皇帝 弗朗茨


事实上,萨拉热窝事件爆发的是那样突然,以致于奥地利人根本没有意料到这会挑起一场世界大战。 老皇帝弗朗茨在接到继承人死讯后的几天内,没有任何向塞尔维亚宣战的意图。因为他的帝国尚未做好开战准备。若非德国皇帝为他强行注入一剂春药,奥匈帝国的解体会延后N年。


这并不是说奥匈帝国没有相应的备战计划, 但维也纳在战前每一次试图扩军和购买新军备的提案,皆被另一君主国匈牙利的议会所否决。到战争爆发后,奥匈军队的后勤完全无法供应骤然扩大的国防军。前线什么都要,后勤什么都没有。


一战中的奥匈帝国步兵


举一个例子,临时入伍的士兵,穿着便衣呆在军营里,只靠一条特殊布条区别他们和老百姓。 要知道过去奥匈帝国的纺织业可是供应了整个中东的非斯帽。不太完善的铁路网络也完全不顶用。在复杂的战场上,驮畜往往比火车头更管用。协约国舰队迅速封锁亚得里亚海出海口,更让奥匈帝国制造业后劲不足。


1910年的帝国铁路分布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