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这笔费用,上调 ·  昨天  
现代快报  ·  台媒:大S骨灰已乘私人飞机抵达台湾 ·  昨天  
现代快报  ·  台媒:大S骨灰已乘私人飞机抵达台湾 ·  昨天  
广东民生频道  ·  视频曝光!高速几十辆车连环撞,最新情况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新闻必须做短视频吗?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25-01-06 19:58

正文

文|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你一定经历过被短视频 “硬控” 的时刻:拇指上划,一条接一条,一个小时如同转瞬。


你刷到的,一定少不了新闻短视频。

01
一个都不放过?


短视频已经成为移动时代杀时间利器,新闻短视频自然也位列其中。


网络基础设施升级让随时随地观看高清视频 成为可能 ;视频制作技术便利化 降低 了视频新闻产品的 出品门槛 ;浏览视频新闻更直观和生动,让大众在通勤等碎片化时间 放弃 了冗长的文字报道;快速扩散的社交平台让视频新闻 更容易分享和引发讨论。


传统媒体没有理由放弃视频赛道,甚至在这条道路上要冲在最前方。


于是有媒体放出了 “全员短视频” 的“大招”:


2019年,隶属于江苏广电的荔枝新闻就开始尝试全员视频化转型,重点发力原创短视频。


同年,重庆上游新闻宣布400名专业记者全部转为视频记者,“让以往由50人提供专业视频生产的视频团队,生产力得到极大充实。”


2024年4月,浙江广电民生休闲频道发出通知,在全员全岗范围内开展短视频培训,45周岁及以下员工必须参加,45周岁以上自愿。


这意味着不仅是一线采编人员,包括行政、财务、人事、后期制作、广告业务员,甚至司机等都加入了培训,所有处科级干部也和普通员工一起参训、考试。


在受众流失、影响力下降的大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不同程度的试水短视频转型, 一方面是对流量富矿的示好,同时也是挖掘自身潜力、拓展盈利渠道的积极尝试。

02
读到≠读懂


传统媒体在探索全媒体发展路径时,为了增强整体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同一新闻在不同渠道都能被受众看到,经常会选择将新闻事件无差别短视频化。


即便有些新闻可能并不完全适合短视频形式,也会选择先进行尝试,力求在融合的道路上不落伍。


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只看到了短视频能快速传播的优势,却没意识到对于一些需要深度解读的新闻,短视频化后可能会让受众无法真正理解新闻内涵,形成 “读到=读懂” 的心态, 并不利于公众新闻素养的提升,同时也会动摇新闻工作者打磨优质内容的耐心。

03
技术不应成为绊脚石


短视频从技术角度出发,可以增强信息传递效果、拓展新闻传播范围、提升受众参与度和互动性、丰富新闻叙事方式,看起来对新闻生产有益无害。


但盲目短视频化却有着让好事成为坏事,助力成为绊脚石的潜在风险。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短视频新闻产品的 内容选择是关键。


通过视频技术,展现新闻本身的真实性和高质量,提升超越文字表现的现场感,是新闻产品视频转化的重要意义。


△2019年起,《新闻联播》推出《主播说联播》系列短视频,通过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突破了传统电视新闻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扩大了新闻的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够关注到《新闻联播》的内容和观点,提升了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差异化定位也决定了传统媒体拥抱短视频的最终成效。 对热点话题一拥而上,千人一面的新闻短视频制作方式会带来受众的审美疲劳,生硬地将图文素材视频化,也将导致质量低、内容差的新闻短视频充斥网端,引起公共范围的“新闻厌倦”。


△韩国空难事故跟踪报道中,相同的视频素材,类似的文字内容,在媒体的短视频新闻产品中反复出现。


在媒体转型的道路上,新闻工作者 应依靠短视频技术,最终目标锁定为新闻传播服务,而不是以技术画地为牢,将工具铸成“围墙” ,这将失去技术发展最本来的意义。



校对 | 刘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