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店被追捧的本质是什么?趣店是否被高估?现金贷是不是在搞和当年校园贷那样的高利贷和恶性催收?坏账率0.5%、利率36%,单笔贷款额度万元以内,算不算普惠金融?消费金融能不能帮到人,还是害了人?相应的公共政策领域该做哪些补缺?
在互联网时代,神话的建构与解构都无比迅速。
10月18日,趣店创造了创业三年半即上市,上市当天过百亿美元的神话。万万没想到,趣店CEO罗敏接受一位自媒体作者的专访,因其意气风发但不够审慎和完整的回答,反倒引发更多刺激和负面影响,一日之间市值蒸发20亿美元。
趣店的利润引擎是现金贷业务。什么是现金贷?为何一家三年半龄的初创公司,能吸引了各路资本蜂拥而至?资本看中了什么?“趣店”们的火爆,是现金贷狂欢的哪个阶段?在资本的追捧下,“趣店”们是否已经供过于求?
《财新周刊》近期报道《烫手的现金贷》,揭开了现金贷行业的核心问题:风控有没有创新?数据来源哪里?催收方式如何?现金贷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是否可持续?现金贷是否“高利贷线上化”?现金贷是否会走向“一地鸡毛”?
同时,《烫手的现金贷》也讲述了2009年银监会叫停大学信用卡申发业务后,于今年再度开闸银行这一正规军后的实践。大行如何重返校园?非持牌机构被禁止做校园贷后,业务如何分化?校园贷的潜力和限制在哪里?但前景不容乐观。
10月25日,财新还推出了针对趣店的调查报道《趣店冲击波》(上、下篇),该文章详细解剖了趣店最近的风波,以及趣店的财务结构、业务结构、风控模式等市场最为关心的问题,也缕清了蚂蚁金服跟趣店合作的来龙去脉及相关的财务数据。
10月23日,在罗敏临时取消了包括财新在内的媒体专访下,财新记者仍然到访了趣店总部。在经过多方了解后,这篇文章试图回答:趣店被追捧的实质是什么?趣店的财务数据有没有水分?趣店是否被高估?趣店是不是在搞和当年校园贷那样的高利贷和恶性催收?坏账率0.5%、利率36%,单笔贷款额度万元以内,算不算普惠金融?能不能帮到人,还是害了人?相应的公共政策领域该做哪些补缺,这类小微金融才有可能不会走向深渊?
财新记者在文章最后,也提出了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的问题。等待你的答案。■
近期财新有关普惠金融的系列报道包括:
“趣店冲击波(上、下)”
“烫手的现金贷”
“普惠金融实现靠什么” ( 《财新周刊》2017年第41期)
“中国式普惠金融”(《财新周刊》2017年第40期封面报道“)
“普惠金融之一: 银监会负责人阐述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愿景”
普惠金融之二:小贷公司变形记 竟然不是金融机构?!“
“普惠金融之三: 动产融资难在哪里”
“普惠金融之四: 1500家村镇银行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