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秦大明
如果小明不见了,就到这里来找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镇江发布  ·  教育部重要通知! ·  20 小时前  
福州日报  ·  教育部:这些名称不再使用→ ·  2 天前  
长江日报  ·  武汉一部属高校,党委书记调整 ·  2 天前  
长江日报  ·  武汉一部属高校,党委书记调整 ·  2 天前  
桦爸聊升学  ·  全国高考时间,定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秦大明

读完博士,孩子依然身处寒门怎么办?

秦大明  · 公众号  ·  · 2019-01-15 22:15

正文

我们并不希望这个社会,因为父母的“好心”,出现越来越多的巨婴。



这是知乎上的一个问题:


读完博士,我发现未来的孩子,依然有可能身处寒门,怎么办?


多数人讨论问题的重点放在了「寒门」上,什么是寒门,读博士和寒门的关系,如何让下一代摆脱寒门,等。


对此,我有些不一样的看法: 孩子身处什么门,与你有何关系?


我这么说,并非否认上一代为下一代提供奋斗起点的作用。而是,上一代人为下一代考虑太多,并非好事,甚至可能带来副作用。


一个接受过博士教育的人,应该具备基本的人格独立和认知独立。如果读完博士,还分不清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这有愧于博士教育。


无论以什么名义为孩子考虑,爱也好,保护也好,支持也好,都不能脱离 父母和子女是相对独立个体的基本事实。


所有关系,父母与子女、恋人、朋友、同事,首先是独立自由的个人,能生活得好,才可能把这些关系处理得好。 先把自己搞好,再去考虑他人 ,包括孩子。


提问的人,应该先问问自己这些问题:


1. 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有没有什么可以改变,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的?


2. 和孩子究竟是什么关系?是独立的个体,还是附属和延伸的关系?


3. 如何当好一个爸爸/妈妈?父母带给孩子最重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1

焦虑的根源


任何时候,在任何关系里,自己永远是最重要的个体,把自己搞好,也是最核心的事。


生活里常常会看到,自己都没搞好,就手忙脚乱地要去管别人。父母自己身上毛病一大堆,但却忙着为孩子规划未来。这种帮,这种管,往往还冠上一个美好的名字“都是为你好”。


担心未来的孩子是寒门,事实上,是对自己现状的不满意。认为即使读了博士,也无法给孩子提供好的起点。


解决问题,首先要做的,不是焦虑和担忧,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改善自己所处的位置。改善自己这个事情,和你的孩子,本质上没有任何关系。


焦虑有三个原因:


一是对未来的恐惧;二是对现状的不满;三是无力或不愿改变。


无数人都在讨论房价,讨论阶层固化,讨论上升通道已经关闭。这些讨论,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轻度的担忧是有好处的,它会使你保持紧迫感,进而刺激赶快去行动。过分的担忧,则有害无利。无论阶层固化与否,你还是应该认真努力去生活,不是吗?毕竟,恐惧和忧虑,对解决问题,没有丝毫帮助。


建议大家少关注此类话题。看多了,你容易把自己对现状的不满合理化,把自己生活不满意的一切原因,都归结于时代和大环境,这样会让自己处于一个事实上的麻痹状态,最后越来越没有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奋斗动力,这样的结果是可悲的。


对未来的担忧,又是源于对现状的不满。


试想,如果现在每天认真努力工作,收入尚可,有人爱,身体健康,学识经验不断进步,自己在不断成长。这样的人,会对未来产生严重的恐惧和担忧吗?我认为不太会。


往往是那些现状不佳的人,才会对未来充满焦虑。所以,要解决对未来的焦虑,除了保持适当的对未来讨论的脱敏之外,最重要的,是改变不满意的现状。


收入不高的,想办法增收。换工作、学习新技能、考证书、做兼职搞副业,都可。身体不好的,多锻炼、勤运动、合理饮食、做保养。大龄单身的,想办法扩大圈子,多参加户外活动、甚至相亲,都可以。


只有改变不满意的现状,才能真正摆脱对未来的焦虑。一个把当下生活过得很充实的人,也没有闲工夫用来焦虑未来。


到最后,只剩下那些对现状不满意,又不愿意想办法做出改变的人,才会对未来焦虑。这种焦虑,很大程度上,是自找的。


担忧读完博士依然身处寒门,一定是看到博士读完也身处寒门这样的现状。要摆脱这一现状,并非一个博士文凭就能解决。多学习,多思考,多赚钱,多扩展社交圈,学习你眼里上层人的思维和行动,才是这位博士应该做的。



2


和孩子的关系


这个问题上,我一直看得很简单。


我和我的父辈,我的孩子和我,都是相对独立的关系。你是你,我是我。


我不会压榨父辈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买车买房讨老婆找工作......)。同理,我的孩子,也休想从我这里继承一大笔足够让他可以不费力就可以生活得体面的物质条件。


当父母的,不要想着为孩子规划好一切,也不要牺牲自己的全部来成全孩子,更不要指望依靠子女来完成“未尽的梦想”,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和延伸。


为孩子付出越多,就越能体现父母的爱,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观念。


更多的付出,一定对应更多的期望,有时这种期望父母自己也未必能意识到。一旦孩子达不到期望,父母就会失望,甚至转而责备孩子不孝。这是现代父母和子女矛盾的一个重要来源。


为孩子规划好一切,也不是爱。是控制,是占有,是奴役。


一个活生生的人,当父母的怎么能忍心把他自由的想象力和独立的可能性,全部以爱的名义扼杀了呢?


千万不要想着,我这一辈努力了,下一辈就可以少奋斗,少吃苦。


但凡活了几十年的人,都应该明白,人要幸福,要获得内心的富足,该吃的苦头一个也不会少。只不过不同的人,吃的苦头不一样罢了。


我身边有好多朋友,出身富足,父母给的物质条件,几辈子都不用愁。但是他们每天也十分焦虑。


因为不用为生计发愁,他们绕过了很多普通人的奋斗过程,也不知道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更高的目标。还有人,很早就认定自己怎么奋斗也超越不了父辈,就干脆吃喝玩乐,混吃等死。


这样的孩子,他们不是出身寒门,但他们幸福吗?我认为并不,他们自己也觉得并不。


同样地, 当子女的,也不要指望父母来帮你完成吃苦和奋斗的过程。


如前面所言,该吃的苦头,一个也不能少。穷人可能要为生计吃苦头,富人可能要为寻找到更高层次的目标,避免过于纨绔的生活吃苦头。


不过分依赖父母,才能真正活出自我,才有资格说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然你房子都是爸妈掏的钱,你还不乖乖听爸妈的话,还有什么资格说他们迂腐守旧,不尊重你?



3


该给孩子什么


有好的物质条件作为起点,当然是好的。但是,不要把这个因素放得太大了。


现在的父母,普遍焦虑,尤其是大城市的。从怀上孩子就开始各种张罗:胎教、幼儿MBA、学区房、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出国......


我一直非常反对,父母把一切重心都放在孩子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