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大学
腾讯大学的移动学习平台,为广大移动互联网用户提供腾讯最佳学习实践、最IN互联网资讯、热门业务动态、必备互联网生活指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股市张望  ·  仙人指路!港股出现第三浪主升迹象 ·  10 小时前  
股市张望  ·  仙人指路!港股出现第三浪主升迹象 ·  10 小时前  
sven_shi  ·  我回答了 @锅巴道人 ... ·  12 小时前  
西部财经融媒  ·  《哪吒2》出品方光线传媒市值突破1000亿元 ... ·  昨天  
西部财经融媒  ·  《哪吒2》出品方光线传媒市值突破1000亿元 ... ·  昨天  
安证艾普  ·  历年315晚会曝光APP安全合规事件分析与应对 ·  2 天前  
安证艾普  ·  历年315晚会曝光APP安全合规事件分析与应对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大学

鹅厂阅读达人一年读150本书的秘诀

腾讯大学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6-29 18:03

正文


导语


你一年读多少本书?

你读书的效率够高吗?

你的读书能有效转化为你的智慧吗?

……

鹅厂阅读达人齐城把自己一年能有效读150本书的方法和盘托出,写成了近2600个文字,字字饱含对读书的热爱以及对读书这件事情的深度思考。



目录



读书的意义


选书的理念


读书的技巧


聊书的收获


一句话推荐一本书


本文正文共计约2600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一、 读书的意义


梁漱溟先生在他1928年的演讲“做学问的八个境界”中提到过这样一句话:“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近百年前的观点,今日读来竟愈觉振聋发聩。


互联网和全球化使得我们每天都能接触最即时、最主流、最热门、最被推荐的信息,并且可以轻易地加入讨论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可繁荣景象之下,似又隐藏着一种危机:在多彩的世界和纷繁的信息面前,我们的关注点却越来越局限,我们的头脑也越来越依赖他人的观点。


或许一切都在尼尔·波兹曼的预料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


幸运的是,我们并非没有办法破除这一预言。读书便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因为读书正是为了悟、为了形成主见、为了以独立的思想立身于这纷繁的世界。


虽然我喜欢上读书不过就是近几年的事,但林林总总也读了有几百本,算是小有心得。适逢最近在总结自己过去几年的生活,就顺带谈一谈读书,权当抛砖引玉,希望能结识更多爱书之人。


二、 选书的理念


读书可以是枯燥无味的折磨,也可以是妙趣横生的享受,关键在于是否能选到适合自己的好书。这里的“适合”和“好”,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维度。


“适合”的意思是与自己的兴趣范围、阅读环境和时间安排等因素相匹配。举例来说,假设有一本书你并不感兴趣却因为别人的推荐逼着自己读,又是在挤满人的地铁上,且地铁一共只坐两站,那么可想而知阅读体验有多差。为了选到“适合”的书,一方面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喜好,找出自己喜欢的类型和读起来特别吃力的类型;另一方面需要考虑自己通常实在什么状态下读书。以我自己为例,在交通工具上一般读传记或者小说,这样只要能看到一些情节推进就会觉得很满足;在公司则喜欢读一些专业性强的书籍,便于查阅资料以及与工作内容相结合;而在家里则喜欢读大部头的书籍,以便充分利用不会被打扰的大段时间。


至于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好”,则有非常多可以参考的指标,比如推荐人、网络评分、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代、销售量……通常来讲,满足以下条件的书有较大可能是好书:


  • 有威望的人推荐(比如你身边爱读书的朋友或者社会上的知名人士)

  • 网络评分较高且评论人数较多(比如豆瓣在8分以上且评论人数过万)

  • 作者知名(比如王小波、东野圭吾、各行各业的专家)

  • 出版社靠谱(比如中华书局、中信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经久不衰(比如论语、谈谈方法、通往奴役之路)


除了这些通用指标之外,我个人还有几点经验之谈:


  • 慎入新出的畅销书。“畅销”代表大众接受度高,但是大众的兴趣又偏偏非常容易变化,且极易受到时事热点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抓住热点大肆宣扬的书有时反而比抓住本质娓娓道来的书更容易登上畅销榜,然而后者往往更有裨益。

  • 在遇到外文书籍有多个翻译版本时,一定要比较多个版本的翻译质量。一流的作品通常思想深刻,而三流的翻译通常语句晦涩,深刻的思想加晦涩的语句,我等凡人几无读懂的可能。

  • 读书是非常私密的体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决定一本书价值的是你自己的阅读体验,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代你做出评估。所以,如果遇到一个读书喜好和品味都与你非常匹配的小伙伴,那真是人生一大幸事,请好好珍惜。


三、 读书的技巧


要想从读书中受益,务必要养成习惯、长期坚持。就像下面这张图所描绘的,唯有不断的积累,方有机会一睹世界的不同面貌。


当然,学海无涯,这个世界上可能根本不存在图中描绘的终点。即便存在,以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也难以遍览世上所有好书。因此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读书技巧:


  • 对于那些读了几页就觉得相见恨晚的书,专注地读、细细地读、反复地读;

  • 对于那些不确定是否值得深入研究的书,通过浏览目录、序言甚至书评,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主旨,判断哪些内容值得细读、哪些内容可以粗略地读、哪些内容完全不用读;


同时,不要因为遇到读不懂的内容而轻易放弃一本书,有时多读几遍上下文、看看他人的解析、或者过一段时间再回来读,就会有全新的理解。有价值的洞见或启发,往往因你以不同的角度审视原本习以为常的想法而出现。


为了将自己从书本中获得的价值最大化,创建高效、系统、便于检索的读书笔记也很有必要。在我们专注于一本书时,我们的思想也容易受到它的限制,而当我们通过标签、链接、关键词等方式将相关书籍放在一起对比时,就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每一本书的突破性和局限性,以便形成更为全面的看法。这里推荐几个自己在使用的工具:


  • 印象笔记。支持层级目录结构、标签、笔记间链接跳转,并且拥有异常强大的检索功能。

  • 萝卜书摘。支持手动输入文本或者拍照识别文本,同时支持记录自己对每一段摘抄的感想。格式美观、可以导入印象笔记、可以与他人分享。

  • Kindle Mate。支持批量拉取Kindle的标注和生词库。标注可以导入印象笔记,生词库可以导入有道词典。


四、 聊书的收获


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有这样一句论断:“对事物的占有不再像曾经那样重要,而对事物的使用则比以往更加重要”。对于读书,亦是如此。书中的内容再精彩,那也是别人的;自己的心得再浅显,那也有它独到的力量。


在读到好书时,我通常会迫不及待的和朋友们分享,把书中的一些观点和我的看法揉到日常的对话中。虽然有的时候会显得比较生硬,但久而久之,竟发现自己在看似不相关的事情之间建立联系的本领获得了极大的增强,而且愈发觉得分享观点是很有裨益的一件事情,因为双方都在没有任何损失的情况下,额外获得了对方的观点,也常常激发出新的见解。


读书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并非如想象的那般与众不同,因为脑海中很多本以为只属于自己的想法,却常常由别人以更深刻、更系统的方式讲了出来;但与别人聊书时,我又觉得原来我竟是如此与众不同,因为我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理念。


更深地看自己、更广地看世界,或许这就是读书的最大收获。


五、 一句话推荐一本书


书名

推荐语

《巨人的陨落》

虚构人物和真实人物交织,虽然大部头,值得一口气读完。

《历史深处的民国》

深刻体会到乱世出英雄这句话,里面的各种段子也很精彩。

《我可以咬一口吗》

适合和家人和孩子阅读的漫画。

《极简宇宙史》

文学和科学的结合。

《亚洲大趋势》

关于东北亚的崛起和东南亚的不争气。

《项目计划、进度与控制》

非常棒的项目管理参考书。

《大学之路(上册)》

下册主要是各个学校的分析,相对比较水,上册有很多理念上的剖析。

《硅谷之谜》

对创新力和活力的根源分析。

《文明之光》

写了好多科技史的吴军,来写写文明发展史。

《精要主义》

专注可以通向成功,可成功往往让人难以专注。

《硅谷钢铁侠》

理想家+实业家+疯子+狂人。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

扑面而来的知乎风。

《腾讯传》

前半部值得读,后半部距离现在近了,很多内容还有待观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作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想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复杂》

“一切伟大的真理开始时都是大逆不道。”

《人的宗教》

“生命取向要高、宗教不离修行、生命能量要强。”

《解决冲突的关键技巧》

实用,不多说。

《鹿鼎记》

最后一部,写的真肆意。

《谈谈方法》

笛卡尔的方法论。

《The Road to Serfdom》

社会制度相关,不便评论。

《The Elements of Style》

英文写作推荐书#1。

《On Writing Well》

英文写作推荐书#2。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

那个年代的很多影子,现在还在。

罗素

《幸福之路》

幸福有很多组成部分,成功不是唯一。

奇普•希思 / 丹•希思

《让创意更有黏性》

为什么坊间传闻比官方文章流行?

Paul Graham

《黑客与画家》

论黑客眼中的世界。

大卫·柯克帕特里克

《Facebook效应》

年纪不是全部,人的眼光最重要。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黑天鹅》

如何应对未来。

埃里克·莱斯

《精益创业》

如何从小做起。

罗伯特.T.清崎

《富爸爸穷爸爸》

如何培养理财观念。

亨利·基辛格

《论中国》、《世界秩序》

对世界有影响的人看世界。

延斯·哈德 (Jens Harder)

《万物:创世》

全年龄漫画。

本·霍洛维茨 Ben Horowitz

《创业维艰》

白手起家的诸多不易。

David Mccandless (大卫.麦克坎德莱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