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9月6日至29日的展演活动中,除了《定军山》《阳平关》《朱砂痣》等传统经典剧目,还有多场京剧演唱会将一同登台长安大戏院,促进各流派间的交流与对话。
△ 发布会现场
北京京剧院李恩杰院长表示,京剧在历史上的辉煌缘于得到市场的认可。京剧传承的规律就是必须进入市场,所以这次展演活动的14场演出全部卖票,采取商业运作的模式,没有向国家申请一分钱的专项活动经费,希望以得到市场认可的方式纪念先贤。同时,全国各个院团将举办纪念活动,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谭派艺术。
谭门第五代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发表感言,他代表谭家七代人感谢大家,并预祝这次纪念展演活动成功。谭立曾先生代表谭元寿先生致辞宣读谭元寿先生的发言稿:“今年是中国京剧的创始人、京剧宗师,我的曾祖父谭鑫培先生诞辰170周年,同时也是我的父亲,京剧四大须生之一谭富英先生诞辰111周年,为此李恩杰院长与我们谭派的后人商定纪念展演季共演出14场演出,阵容强大,剧目之多,老中青三代演员先后登台,是近些年京剧舞台上少有的场面,将在首都掀起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京剧的热潮。谭鑫培不仅艺术精湛、品德高尚,他虽身份显赫,但他尊重同行、善待弱者、厚待他人,他把一生大部分的财产都捐献给了社会做了大量的慈善事业。他孝敬父母、严教子孙,他一身正气,树立了良好的‘家风’,以至传承7代人150年之久,成为佳话。”
谭家第六代谭孝曾费尽心思,筹备纪念展演的剧目,每一出戏都是精心挑选,悉心筹备。《定军山》是谭门代表剧目,谭鑫培于1905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电影,还有一个名字叫《一战成功》也是谭门出师必演的节目,寓意一炮打响。
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同光十三绝》,用工笔重彩绘制而成,有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均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调、昆腔的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其中就有谭鑫培,其扮相就是《恶虎村》中的黄天霸。在谭派艺术形成之前,谭鑫培以饰演武生戏、武丑戏为主,这次以全面体现谭派艺术把当年《恶虎村》首先搬上舞台,由谭元寿义子和学生奚中路饰演黄天霸。
当年《翠屏山》也是唱响京城,剧中石秀有一套六合刀的演练,是谭鑫培从武术师那里学得后用于此剧,本次展演由王立军来表现这个角色。谭派剧目《朱砂痣》《摘英会》都是多年不上舞台的老戏,又是别具特色。《摘缨会》分别由谭孝曾、阎桂祥、谭正岩一家三口演出成为一大看点。
老戏新唱,在老戏基础上加工提高也是京剧谭派流传七代的重要原因。有些剧目随着时代变迁,很多讲究都丢失了,本次展演要还原谭派老戏本来面目,比如《珠帘寨》很多京剧演员都在演唱。这出戏最早从花脸戏《沙陀国》演变而来,从揉脸到俊扮勾白,到现在演变成俊扮,这次演出是要以当年谭鑫培揉脸的形式,还原《珠帘寨》本来面目。
同时,展演中还有“马、谭、杨、奚、余、言、高、麒”八个流派的展演,邀请陈少云、王珮瑜等各大流派名家奉上代表剧目,及谭孝曾7个徒弟展示少见谭派剧目《南阳关》《法场换子》等。
1986年,张克同时拜谭元寿、马长礼、程正泰及香港名票丁存坤为师。
身为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主要演员经常去香港演出,1990年,张克要去香港的新光戏院演出《击鼓骂曹》。临演出的前3天,张克在师傅丁存坤家里练戏。丁先生拿出一个鼓槌,“徒弟,你三天后就用这个鼓槌上台演《击鼓骂曹》中打三通鼓,然后奏‘夜深沉’。”鼓槌虽然尺寸小一点,但是手柄握处都是花,拿在手里漂亮又不打滑。
张克好奇不禁问这是谁传下来的鼓槌?这是谭鑫培当年用过的鼓槌!怎么到了丁先生手中?“这是我跟长辈的事,用不着跟你说,你就用吧。”
当晚演完《击鼓骂曹》,张克就跟师傅丁存坤说,“我替您保管吧”,丁存坤当时就答应了。就这样,张克再和师傅谭元寿确认后,就逢着合适的机会归还给谭家。此时间,“纪念谭鑫培诞辰170周年 谭富英诞辰111周年”正式“完璧归赵”。
△ 谭元寿先生弟子、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主演张克受人之托,将谭鑫培先生生前用过并遗失的鼓槌归还谭家,谭家爷孙三代接礼。(王晓溪 摄 )
△ 这是谭鑫培先生当年用过的鼓槌!(王晓溪 摄)
△ 鼓槌“完璧归赵”。
由谭孝曾、谭正岩领衔出演的京剧电影《定军山》将于4月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与观众见面。在谭鑫培诞辰的正日子4月23日,谭门子弟将赴武汉江夏谭鑫培公园拜祭、演出并举办收徒仪式。谭鑫培故居博物馆也正在修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