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伯凡时间
吴伯凡官方账号,分享吴伯凡老师的真知与洞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进出口财税通  ·  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预退税要理清这几个问题! ·  昨天  
Alisha全球出海日记  ·  跨境电商出海破局,高性价比推广服务来袭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伯凡时间

学员笔记——学《无知即极乐,认知即痛苦》有感

伯凡时间  · 公众号  ·  · 2018-04-22 21:36

正文


从音频到文字,反反复复听了看了不下6次,伴随着文字和声音,脑海里浮现了这些年来为认知付出的种种代价, 那种坠落的感觉 ,百感交集。


知音不一定只是指朋友,原来一本书、一篇文章也可以。对自己说了很多次,幸好在这个时候遇到了一个贵人,一篇篇那么有质感的文字。


朋友分为好多种,真正的朋友一定会带着你向前走。而好的书和文章就如一杯好茶,喝完后能品出一份特有甘甜,越品越有味,每一次品,都能品出另一种滋味。没有人有如同吴老师的文章一样,如此理解我。


认知与舒适的结束,体会坠落的过程


吴老师说“ 无知即极乐,认知即痛苦 ”。我领悟下来,有个大前提,结合前一章节的“奋斗”与“挣扎”, 奋斗是有目标、有方法,阶段性不停试错达到结果 ,当一个人在奋斗的时候,他会不停地渴求提升认知,而所有的阶段性坠落和试错也是主动和有预期的,这个时候就不是痛苦;而当一个人在挣扎的时候,有梦想但缺少方法,也对现实生活没有任何预期,那么离开温暖怀抱之后会有坠落后的痛苦。


在阿里一路奋斗,一路晋升,同期很多伙伴因为挫折痛苦先后离开,但我很快乐,因为那时候我的梦想是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我微笑面对每一次客户的抱怨,每一个管理上遇到的问题,如饥似渴地学习和成长。


那时候我的认知仅停留在我想成为伟大的推销员,我也知道怎么做能够到达那里,所以我从未焦虑和挣扎,甚至渴望困难尽早来临,让每一次困难帮助自己提升和成长。


当我在经理位置呆了一年半,团队已经可以自由运转,业绩也非常不错的时候,我反而找不到成就感了。我想拥有新的认知,我有了另一个梦想,成为一个企业家和慈善家,我要去探索,攒更多的钱,为社会创造价值。最后,我选择了离开。


我不是没想过离开后会遇到困难,但没曾想是这种坠落感,其带来的痛苦超出我的想象,这近5年的时间里,它一直伴随着我。


从伊甸园般的办公环境和人际关系到了一个现实世界,一个全新的、复杂的、真实的世界横在我面前, 每一次的痛苦都会让自己怀念那个母体, 但是为了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我决不走回头路,挣扎着让自己扛下去。


我从这家公司换着不同岗位,看似在提升能力;到那家公司管理更多的人,从这个创业项目到那个创业项目,看似在朝前走;实际上,内心很不快乐,因为现实世界一次次打击我的认知,因为我无时无刻不想念阿里所带给我的光环和快乐。


尤其是去年,创业失败,家庭发生了变故,经济上的压力和情感上的伤痛,让我真的感受到了如同吴老师文章所说的那种本来被母体所屏蔽的寒冷和饥饿,那种坠落感达到了极点。


我现在明白,原来是因为我离开了舒适区,选择了获取更高的认知,所以我必须要付出这些代价,也终于明白了我进阿里5年时,马云在阿里人讲台上对我们讲的话:5年了我们互不相欠,你可以选择离开,也可以选择继续留在这里,但离开后99%的人会死的很惨。很庆幸,我没有死。而且,在经历了5年痛苦后,我依然选择好好活着,活下去,活的精彩,我要为我的生存承担一切!


自由与自在


自在是独自占有快乐空间,不需要思考,不需要选择,只是个附庸,一个微不足道的终端,一切事务都全权交给那个母体了。


自由是什么都由我自己来干,我自己来认知,我自己做选择、判断、决策,而且我要承担这个选择和判断的后果。

曾经在创业的苦逼时期,我很羡慕留在阿里的老同事,每隔一段时间就国外旅游一趟,天天晒美食、美景,每年拿着股票,那种满足的状态,就像是沉醉在温柔富贵乡里,可以一辈子不用再出来了,自由自在,多好,哪怕永远只做颗螺丝钉。


但另一个声音告诉我,我不能依附和沉醉在任何一家这样的公司,我要自我内在能力的提升,让自己未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向梦想前行,走,继续走下去,一定会不一样,我要走下去,我要有能力自由。


看了自由与自在的区别,我突然明白我选择了自由,而不是自在,我怀念的是自在,我放弃的也是自在,我坚持的是自由,但我承担了因为选择自由所带来的痛苦和磨难。


在我身边,有过很多很多阿里的同事在离开阿里不久后便选择再回去,之后便不再离开。放到现在我特别能理解,因为这是人追求子宫般的温暖,我自己曾经也差点咬牙回去,因为那里的文化价值观没有纷争,那里能给你相对丰厚的收入。


分两面看,如果我的认知开启,知道为什么自己要在阿里,把阿里看做自己成功路上必要的阶段和旅程,我赞成这个选择,因为那里确实有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但如果是甘心被圈养,成为附庸,那么认知就永远无法升级,人生当如是了。


我想到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人公逃出监狱,在闪电暴雨下张开双臂大声呼喊的那个镜头,他获得了自由,自由背后所付出的隐忍和痛苦可想而知;我也想到了电影中那个管理监狱图书馆的老头,走出监狱后差点被红绿灯撞上,没见过现代汽车,不适应现代世界,最后上吊自杀,他在监狱里自在习惯了,无法忍受现实的坠落感。


通往自由的道路上,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逃避自由论

游泳池、子宫的隐喻和纳粹心理学


看到游泳池这段话,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么贴切,这么真实,因为我就是这样。有一次我压力大到青光眼发作,无法工作,家人病重,公司持续亏损,一个人去了游泳池,游泳池没有人,只有我,我跳进游泳池,自由伸展开,整个人屏住呼吸让自己的身体很舒缓,自在地在游泳池里慢慢地翻滚,这不就是《红白蓝》三部曲里女主人公一模一样的状态,区别仅在于她是蜷缩,而我是伸展。 那时候不明白这种状态,原来这就是想回到子宫的状态,如此渴望,想永远都不要起来。


之后关闭公司,内心找不到方向,我选择一个人去跳伞,我想体验一下面临死亡是什么感觉,我想明白人生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到底应该怎么活。现在明白,原来是自己选择认知提升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代价。


“逃避自由”的纳粹心理学: 因为自由很痛苦,我们就干脆放弃认知,放弃选择。 因为我们不愿意去思考,我们就让一个人来代替我们所有的人来思考。马云自由吗?他替几万人思考,他背负的挫折和伤痛,我想是常人无法想象的。40多岁还在一线被一个20多岁的人管理的时候,你说他自由吗,他一定有各种各样的不自由,可是现实中有很多人,为了自在,选择放弃自由。


彼得潘综合症和“妈宝男”


第一次知道彼得·潘概念,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小男孩,他一直希望自己生活在Neverland,一个不存在的,或者跟真实世界说“不”的那么一块土地上,在那里,他获得了某种自在。获得这种自在的代价就是跟真实世界的脱离,你不是生活在一个Realland,而是一个Neverland。


每个人都会怀念小时候,怀念过去最美好的时候,希望自己成为长不大的孩子,羡慕婴儿和没上学的小孩子,因为他们没有痛苦。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彼得潘综合症。


我被撞的头破血流,从在阿里带着正规军团队,到后来去1号店带野战军团队,从带80后、90后,到管理40岁以上的人,我经历了一次痛苦和新的认知。


从职业状态到创业状态,所有的思考需要自己来,拼尽全力却得不到结果,看着亏损却无能为力的那种极度绝望,我又一次获得了新认知。有一次,一个人在公园跑道上疯狂奔跑后泪流满面,我痛骂自己当年干嘛选择这条路,哭的像个小孩子,好想回到过去,好严重的彼得潘症状,哈哈……


记得那天哭完,在公园里找了一棵正在被虫子咬的柳树,对着它说,你就是我,虽然现在成长的没别人快,但是你一定要活下去,不能死,你好好活着,以后长成参天大树,然后含泪在这棵柳树下写下“永不言弃”四个字,不断的在彼得潘和Realland中徘徊,每次去公园,我都会看看那棵树,担心它死去,帮他拨下虫子,似乎它活着,我也就活着。


刚看到“妈宝男”的概念——体型魁梧的巨婴,一遇到事情就会哭的像个150斤的孩子—— 我马上否定,说我绝对不是妈宝男,但我突然想到,曾经有一天,我的爱人坐在沙发上,我问他怎么了,他突然靠在我肩膀上哭,像个三岁小孩,原因是一个努力了很久很久的项目在上线的时候泡汤了,由于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和责任太大,导致情感的爆发。虽然“妈宝男”是指一遇到事情就会哭,但是每个人内心其实都会有“妈宝男”的时候,找个地方被抱一下,回到母亲的怀抱。


彼得潘、逃避自由论,都是想回到子宫的状态,而选择要获得自由,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前方无路,唯有乐观向前,为自由和认知,我愿意放弃一生的自在,直到获得自由!


今天,办公室另外一个创业者对我说:“好焦虑,找了那么长时间的创业项目,想做的要投很多钱,想短期赚钱的又怕走不远,小生意不想做,昨晚三点开始没睡着。”我笑了笑对她说:“不急,想好自己要什么,一步步来。”他说:“你心态真的很好。”我微微一笑,没再说话,等合适的时候,我再分享给他这些课,每天跟着课程,让细微的变化,最终形成认知的升华!


行动计划:

1、继续每天审计,“我以前我一直以为…… 没有人告诉我……”坚持两天,我发现这个方法可以帮我不断积累新的认知;

2、每一次都回炉前一次的总结,让认知提升不是一时的,而是能够积累和转化的;

3、每一篇文章不得少于5次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